王存鑫 廖相伟 詹磊
[摘要]丹江口市位于湖北省的西北部,其中长江最大支流——汉江自西向东穿过,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核心水源区,水资源十分丰富,但是由于石漠化和當地不合理的生产、耕作模式,造成山体裸露林草稀少,水土流失严重,直接影响了库区水源保护。介绍了丹江口市石漠化现状,分析了石漠化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治理对策。
[关键词] 丹江口市;库区水源;石漠化;防治对策
[中图分类号]X171. 4 [文献标识码]A
丹江口水库是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调水源头核心水源区,有着 “中国水都”的美誉。但是,丹江口市也是自然灾害频发的地区,旱灾、冰雹等灾害多,强度大,成灾重。过去由于不合理过度开发坡地,造成土地流失严重,蓄水保肥能力降低,土地石漠化严重。近年来,丹江口市坚持生态立市战略,按照丹江口库区上游水土保持和水污染防治规划,加快水土流失严重的石漠化地区治理进度,经过“长治”、“丹治”项目的实施,治理力度逐年增强,并取得了显著成效。2011~2015共治理岩溶面积约214km?,治理石漠化面积约162km?。
1 丹江口市石漠化的现状
丹江口市岩溶地区总面积为1345.96km2,占国土面积的43.1%。其中石漠化土地464.28km2,占岩溶地区总面积的34.5%。最严重的的为习家店镇和石鼓镇,涉及多个小流域。其中石鼓镇的小流域因为当地地形与环境的因素,水土流失情况严重,流域内的水系直接汇入丹江口水库,水土流失和面源污染对水库的水质有着直接的影响,如果不防治水土流失,大量的泥沙涌入丹江口水库,就会减小库容,对丹江口水库的长期有效运行构成潜在威胁。
2 石漠化产生的原因
2.1 地貌与土质为石漠化提供了基础
习家店镇和石鼓镇的土壤多为紫色土,黄棕土及石灰土组成,土壤有机质含量低,土壤深度不足30cm,多以泥、钙质砂岩和粉砂质砾岩及含绢云母的片岩组成,地表岩石多强风化,常分布残坡积物,厚度不大,以碎石、粘土、砂、砾为主。石英片岩、砂岩、灰岩、白云岩、辉绿岩区岩石抗风化能力较强,基岩多裸露。石漠化多分布于石灰岩地区,丰富的碳酸盐岩具有易淋溶、成土慢的特点,是石漠化形成的物质基础。一些不易溶解的物质成分残留下来形成残积土,然后风化为土壤。因缺少土壤和植被,其岩溶作用要相对减弱,山高坡陡,岩石裸露,持水性差,植被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
2.2 汛期的暴雨集中分布,加重了石漠化的程度
习家店和石鼓两镇属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全年光照充足,四季分明。年日照总时数一般为1933h,年平均气温17℃左右,年积温(≥10℃)4953.5℃,极端最低气温-12℃,极端最高气温41.5℃。年平均降雨量800mm左右,年最大降水量1360mm,年最小降水量503.5mm。雨季多集中在5~10月,其中6~9月降雨最为集中,占全年降雨量的82%,年暴雨天数为18天。短暂而强烈集中的降雨,使得地表石漠化区域的危害更加严重。强烈的雨量冲刷,植被的稀少,使得水土流失情况也愈渐严重。
2.3 植被密植率低,未能合理种植
两镇的植被属北亚热带常绿阔叶混交林地带,以常绿阔叶、针叶林及针阔叶混交林为主,植物种类较多,生物多样性丰富,主要树种有松类、柏类、刺槐等,经济作物树种主要品种有柑桔、山枣、柿子、银杏、桃树等。天然生长的草种主要有龙须草、狗牙根、野苜蓿、狗尾草等,各类林草分布广泛随处可见。林草覆盖率为77.04%,森林覆盖率为43.49%。尚有大片的荒坡地和裸露的山体,水土流失现象仍然存在。
2.4 人为因素导致石漠化加剧
石漠化地区人口集中,经济贫困落后,人们的生态保护观念较差,不合理的耕作模式和生活方式,导致土地石漠化加剧。
2.4.1 过度樵采。石漠化地区经济条件相对落后,人们的生活能源主要靠砍伐山坡薪柴和小灌木林,使植被遭到破坏。
2.4.2 过度开垦,耕作方式不合理。石漠化地区耕地资源少,当地居民依山就势开荒整地,导致石漠化加剧。加上人们缺少保水保土意识,耕种方式不科学,导致水土流失严重。
2.4.3 乱砍滥伐。丹江口大坝修建期间,先后出现几次大规模砍伐森林的问题,导致森林面积大幅度减少。由于地表失去保护,加速了石漠化发展。
2.4.4 乱放牧。石漠化地区还是传统的养畜习惯,满山无序的放牧散养,严重毁坏林草植被,部分林草消失,以致生态恶化,土壤冲蚀严重。
3 防治石漠化的对策
3.1 坚持部门配合联动,提高对石漠化危害的认识
丹江口市成立了石漠化治理领导班子和工作办公室,负责领导、组织全市的石漠化治理工作,掌握石漠化变化动态,制订治理方案,协调有关矛盾,监测治理结果,落实了相关部门合力推进的责任分工。习家店、石鼓镇也将石漠化治理工作列入精准扶贫重点工作来抓,成立专班一把手负总责,副镇长具体抓,签订责任状,层层抓落实。同时加大水土保持宣传工作,向市民普及石漠化的成因、危害、治理策略等知识,将石漠化危害清清楚楚地展现在人们面前,使人们自觉投入到石漠化治理中,形成良好的保护生态、共建美好家园的意识。
3.2 坚持综合治理,提高治理成效
岩溶地区的石漠化治理,必须统筹考虑好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将林业、水利、畜牧、国土、教育、能源等领域结合起来,以确保治理的成效。
一是对石漠化地区植被破坏严重,土壤贫瘠,造林难度较大的区域进行封山育林,对中、轻度的石漠化地区进行人工造林。如石鼓镇火焰山属石漠化荒山,采取了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的综合治理措施,土层特别瘠薄的地方用石块砌造挡土石墙,逐步培植土层,改善苗木生存条件。选择耐干旱耐瘠薄的适生树种,提高造林成活率。对治理地区25o以上坡地禁止开荒,实行封禁,退耕还林。引导群众栽植适应当地的经果林,在改善环境的同时增加收入。
二是对潜在和轻度石漠化地区实行牲畜圈养、兴建沼气池,减少其对石漠化区域林草地的破坏。通过生活污水、牲畜的粪便集中收集处理,产生的沼气可以提供生活能源,沼液可以补充土壤肥力。
三是进行坡改梯,建设小型水利设施,配套建设田间道路,修建排水沟、蓄水池,减少水土流失,保土保水。
四是调整石漠化地区的产业结构,通过种植经果林实现退耕还林,推动生态畜牧业、茶产业、经果业、中草药种植等产业的发展,确保石漠化治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共赢。
3.3 加大治理资金投入,加强对石漠化治理效果监测
石漠化地区经济欠发达,生产生存条件相对较差,各级财政应加大对石漠化地区的支持力度,为石漠化综合治理提供必要的财力保障。
在石漠化地区建立动态监测站点,及时监测和收集监测数据,定期发布监测报告,对石漠化动态监测变化及时评价,为今后防治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4 丹江口市保护石漠化治理效果及后续治理的方向
2011年至今,丹江口市通过退耕还林、封山育林、人工造林、小流域治理等生态工程,大面积提高植被覆盖率,减轻区域内的石漠化和水土流失情况,生态效益明显,增加了森林面积260.05hm2,使1887.88hm2的森林得到了有效保护,治理区森林覆盖率可以提高3.46%。同时,项目区在保证现有耕地数量不减少的情况下,通过坡改梯及水系配套工程建设提高土地质量和产出率,增加了蓄水保土能力,通过溪沟整治保护了沿岸农田,减少了冲刷破坏,可有效控制石漠化危害。各项治理措施全部实施后,将发挥明显的蓄水保土效益。据计算每年可以拦蓄径流35.44万m3,减少泥沙6.85万t,有效保证了库区水质。项目区每年可增加直接经济效益216.92万元。由于石漠化的治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今后丹江口市仍會继续加大治理力度,以确保一江清水送北京。
[参考文献]
[1] 丹江口市发展和改革局.丹江口市2016年岩溶地区石漠化地区综合治理初步设计报告[R].水都网,2016(06).
[2] 余周武,龙振华,何姣云.巴东县石漠化影响因素分析与防止对策[J].中国水土保持,2016(6):28-30.
[3] 韦汉祥,罗金定.文山州岩溶地区石漠化治理规划意见[J].林业调查规划,2004,29(1):50-54.
[4] 王勇.深刻认识石漠化严重危害努力推进试验区生态建设[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0(12):193-193.
[5] 曹世雄,陈莉,高旺盛.黄土丘陵区路面种草对水土保持的影响及成本经济效益[J].农业工程学报,2006,22(8):7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