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恩格斯的农业发展理论探析

2018-05-14 17:05靳琰琰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8年14期
关键词:农业发展农业

靳琰琰

[摘 要]农业发展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虽然国家十分重视对农业发展的支持和投入,中央一号文件也多次聚焦到农业上,对于推动农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当前中国的农业发展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而马克思恩格斯的农业发展理论揭示了处于工业文明条件下的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和价值。同时,今年是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国内外学术界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热潮高涨,充分证明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直到今天仍然具有强大的魅力。因此,面对当下中国的农业发展问题,我们有必要追本溯源,从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中去寻求答案。

[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农业:农业发展;农业发展理论

[中图分类号]F091.91 [文献标识码]A

作为农业大国,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处于基础性地位,农业兴则基础牢。农业发展问题作为中国当代社会转型发展过程中的热点,尤其是在十九大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强调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为此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并将其写入党章,而农业问题又被放在“三农”问题的首位,充分证明了农业发展问题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占据重要地位。同时,2017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又进一步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目标、更有力的举措推动农业全面升级,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

但是,农业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短板,基础设施薄弱、现代化程度低、农业劳动者整体素质不高、农业竞争力较弱等问题突出。没有农业的发展,就不会有整个国家的现代化。所以,农业发展的问题刻不容缓,我们必须先把这块“短板”补齐,才能促成国家现代化的目标。

1 马克思恩格斯农业发展理论产生的社会前提

1.1 马克思恩格斯农业发展理论的时代背景

首先,在经济背景上。随着资本主义工业革命的大发展,新兴的资产阶级开始通过暴力剥夺农民的土地和财富,被驱逐的农民大部分流入到城市成为工人和产业后备军,从而使得农业被纳入工业体系中。在这个过程中,马克思恩格斯看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农业的破坏、对农民的剥削,极度痛心,开始发表言论去抨击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

其次,在政治背景上。资本主义机器大生产不仅带来了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和社会财富的极大增长,也带来了劳动者生活水平的每况愈下,从而加剧了工人、农民、手工业者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紧张对立,由此爆发了一系列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运动。

最后,在思想背景上。马克思恩格斯农业发展理论的产生伴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这一时期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得到大发展,改革社会的思潮也兴起,马恩在这一过程中也认识到了资本主义的丑恶本质,开始探索如何拯救农民,如何发展农业。

1.2 马克思恩格斯农业发展理论的理论渊源

首先,对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农业思想的继承。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农业发展的思想是建立在批判继承古典政治经济学家的农业思想基础上的。威廉·配第提出,“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重农学派的主要代表布阿吉尔贝尔指出,“土地原是其他财富之本”。魁奈也在《谷物论》中强调了农业是一切利益的本源。马克思把这些古典经济学家的重农思想加以辩证发展,形成了农业基础地位理论这一重要内容。

其次,对空想社会主义者农业思想的学习。圣西门、傅立叶、欧文在继承早期空想社会主义者思想的基础上,相继提出了改造资本主义制度的思想。其中,他们提出的农业思想,尤其是关于农业合作经济的思想,为马克思恩格斯农业发展思想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最后,众所周知,马克思恩格斯的很多理论都是建立在批判继承黑格尔辩证法的基础上形成的,其农业发展理论也不例外。马克思摒弃了黑格尔辩证法中的矛盾与保守的方面,形成了辩证的历史观,对于指导人们用运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待农业发展问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 马克思恩格斯农业发展理论的主要内容

马克思恩格斯的农业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农业理论的基石,它影响了此后的列宁、斯大林以及新中国历代领导核心运用这一理论去指导农业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系统梳理和研究。

2.1 农业基础地位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十分重视农业的基础地位和作用,认为农业是人们能够进行其他活动的先决条件。

首先,马克思强调了粮食生产的重要性,“食物的生产是直接生产者的生存和一切生产的首要条件”。粮食生产是农业的基础,人们首先要保证自己有足够的食物,才能进行其他一切生产活动。而今天国际上的粮食安全问题依然突出,我国作为粮食大国,义不容辞要重视农业的基础性地位,稳定粮食生产。

其次,农业劳动是其他一切劳动得以存在的前提和基础。在马克思看来,农业劳动者的劳动由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组成,农民不仅为自己提供必要的食物,生产出来多余的食物也为其他劳动者提供食物,使得一部分劳动者可以脱离农业劳动,参与到其他的劳动中去,才使社会分工成为可能。

最后,农业劳动是一切社会剩余劳动的基础。马克思指出,“农业劳动这种自然生产率,是一切剩余劳动的基础”。因为最初人类的一切劳动都是以占有和生产食物为目的的。当农业剩余劳动产生以后,就使得一部分人解放出来,促进了社会分工,进而为一切社会剩余劳动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2.2 关于未来的农业发展的构想

首先,土地公有是发展社会主义农业的前提。马克思恩格斯在诸多地方阐发了其无产阶级土地国有化的思想。他们认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之后,土地不应该成为農民的私有物,而应当在土地国有的情况下共同耕作。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一切文明民族都是从土地公有制开始的。但是在经过了一定的原始阶段之后,这种公有制变成农业生产的枷锁,遭到否定,所以之后又会转变成私有制。然而在后期较高的农业发展阶段上,私有制又反过来成为生产的桎梏。“因此就必然地产生出把私有制同样地加以否定并把它重新变为公有制的要求。”

其次,现代化的大生产是农业发展的出路所在。农业现代化的水平关系到农业的长远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十分关注农业的现代化,通过对英、美、德、法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农业的论述,阐述了其农业现代化思想。

(1)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伴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大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被转移出来,使得农业发展呈现出集约化、现代化的特征。同时,针对影响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诸因素,马克思和恩格斯也进行了总结,主要包括三类:一是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二是农业劳动的社会结合程度;三是农业劳动的自然条件。

(2)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即在农业领域实现商品经济的过程。工业革命的发展,推动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灭亡,促进了土地产权、资本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农业服务业和农业加工业得到了发展,使得农业生产的商品经济化发展成为现实,从而加速了农业市场的形成和农业的现代化发展。

(3)农业的资本化、企业化促进了现代生产方式的建立。马克思认为,农业的商品化过程塑造了一个新的“农业企业家阶级”或农业资本家。随着农业商品经济化的过程,农业利润的增加,促使资本从城市流入到农村的农业上来,而部分传统农业小生产者也转变成商人和企业家,农业企业家为了追逐利益,便会通过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农产品产量等途径来获取最大利润。这一过程实际上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促进了先进生产方式的建立,从而推动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4)工业化是农业现代化生产取代小农生产的必由之路。没有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就无从谈起。马克思认为,小农经济必然导致土地的分散、农业生产成本的昂贵、人力资源的浪费,进而排斥生产力的发展。而工业化的过程会加速小农经济的解体,工业化的大生产并不只局限于城市实业活动和工业部门,也会逐渐拓展到农业领域。而随着机械化在农业的推广、化肥化、良种化以及农业领域生产关系的发展,引起了农业生产力的变革,进而提高了农业现代化的水平。

最后,合作社是农业发展的生产组织形式。马克思恩格斯的农业合作社思想,是在不断地实践和经验总结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具体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关于农业合作社的性质。马克思把农业合作社看作是向共产主义过渡的中间环节。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合作社是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工具之一。随着工农联盟的不断壮大,无产阶级在夺取政权之后,农业合作社成为引导农民走向社会主义道路的有效组织形式,农业合作社开始显现公平、共和的先进性色彩,成为向共产主义过渡的中间环节。

(2)采取自愿互利和典型示范的原则。恩格斯指出:“当我们掌握了国家政权的时候,我们绝不会考虑用暴力去剥夺小农。”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如何对待小农上,指出虽然我们能够预见到小农必然走向灭亡,但是我们不能强加干预,采取得罪农民的办法。应遵循农民自愿互利的原则,让小农自愿加入农业合作社。因为小农有着根深蒂固的私有观念和保守习性,如若强制对其进行生产关系的改造,反而会起到反作用,是不利于工农联盟的发展的。为了调动小农加入合作社的积极性,我们可以通过典型合作社的示范,让农民看到合作社的优势所在。同时,政府也要为农民提供引导和帮助,让广大农民理解我们是在保全他们的利益,使农民在理解接受的基础上过渡到合作社。

(3)提倡集中生产提高规模效益。马克思恩格斯主张“把各小块土地结合起来并且在全部结合起来的土地上进行大规模的经营”,可见,大规模的生产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马克思提出,将分散的土地集中起来,由农业合作社来进行大规模耕作,可以将分散的人力、设备、化肥、农业技术等资源整合起来,从而提高土地耕作的效率,达到农业发展的规模效益。

(4)农业发展要按各国客观实际。马克思一贯主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分析农业合作社问题时也不例外。马克思在对英、法、德三国农业发展进行分析的时候指出,英国由于圈地运动把大量的土地集中起来,为土地国有化创造了条件,而法、德两国的土地主要分散在农民自己的手中,所以为了实现农业的规模发展,就需要引导农民组建农业合作社。同时,针对不同阶层的农民所处的经济地位和对待无产阶级的态度,对其实行不同的改造措施。

3 践行马克思恩格斯农业发展理论的路径选择

当前我国正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关键时期,农业发展呈现出多层次性和不平衡性的特点。为了更好地把握这一关键时期,我们需要认真贯彻马克思恩格斯的农业发展理论,并结合当今我国农业发展的实际,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发展道路。

3.1 坚定农业的基础地位

坚持农业的基础地位是农业发展的第一要务。新中国成立以来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农业发展理论的指导下,我国的农业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已经摆脱了落后农业国的面貌。同时,对于农业的基础地位也有了全面的认识,对农业发展规律的探索了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由于农业生产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农产品的附加值相比其他产业又低,加之生产周期相对较长,所以农业基础地位又面临一定的挑战。例如,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严峻,虽然国家提出了坚守18亿亩耕地的红线,但是总体上我国的耕地面积仍处于下降的趋势,各类自然灾害及次生灾害、病虫害频发,粮食市场脆弱等问题突出;土地资源退化和自然资源破坏严重;城乡消费水平差异较大等问题都冲击了农业的基础地位。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农业基础地位这一问题。

3.2 坚持马克思恩格斯的农业发展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发展中国特色的农业,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农业发展理论的某些具体论断可能不具有很强的现实性,但是他们的理论中蕴含的基本立场、原理等仍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价值。解决中国农业发展的现实问题,不能照搬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中国共产党人也从来不主张那么做。践行马克思恩格斯的农业发展理论,应从坚持和发展的角度出发,既要坚持它的基本原则、立场和方法,也要从中国发展的实际出发,坚持解放思想、开拓进取,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特色和内涵,在理论与实践的双向互动过程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业的发展。

3.3 坚持农业发展中的各项工作统筹推进

我国农业的发展必须树立统筹兼顾原则,即将农业发展中的各项事业作为一个整体来推进。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推进农业现代化、农业合作化、城乡融合等的过程中需要处理好各种事项,这就需要我们既要坚持各项事业的具体推进,也要重视各项事业的协调发展,只有兼顾农业发展中各项事业,不漏掉任何一块“短板”,才能保证我国农业的整体性协调性发展。

3.4 坚持习近平新发展理念的指导

新形势下,解决农业发展问题关乎国家发展的全局。因此,必须以科学的发展理念为指导。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形势和任务变化,适时提出新发展理念,深刻阐发了发展中的一系列问题,是我们开创农业发展新局面的科学指南。我们应着力创新驱动农业发展这一动力,增加农业发展中的整体协调性,推进农业发展与自然环境保护和谐共生的局面,践行人民为中心的共享思想,切实保证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引下推动农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建设现代化的农业发展体系。

[参考文献]

[1] 董峻,王立彬.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N].人民日报,2017-12-30(001).

[2] [英]威廉·配第著,邱霞,原磊译,赋税论[M],北京:华夏出版,2006.

[3] [法]布阿吉尔贝尔著.布阿吉爾贝尔选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4] [德]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5] [德]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6]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猜你喜欢
农业发展农业
数据分析挖掘在农业统计分析中的应用
张北“未来农业”
中国农业2017年与未来十年展望
流通领域重要农业产品价格(2016年10月)
汝南县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浅议水利现代化与现代农业发展的联系
农业科学
设施农业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