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培新
作文评改,是作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作文教学过程中不可轻言绕开的话题,是作文指導所不可或缺的基本环节。这是因为,评改的过程,也是作文二次指导和教学得失总结的过程。唯有用心,用情,教师的评改才会直抵孩子的心灵,才会减少弯路,才会得“三味”。下文,我结合自己的学习与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认识与体会。
改时共商——情味浓
孩子的作文,是儿童视界与儿童生活的映射。如果教师没有用心,没有走向儿童世界的本领,那么,作文的修改,不可能引起师生共鸣,也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修改孩子的作文时,要尊重与引导同在,共商对策。
交流有深度
对于孩子作文中的不足。甚至错误,教师的改是容易的,简单的,但须知,教师的大笔一挥,往往会斫伤孩子的最初想法,有时甚至会掐灭孩子的作文自信心。因此,教师的删改。不可随意主宰乾坤,要尊重孩子的自我感知和自我表达,要俯下身子,与孩子亲密交流、引导。
有位名叫小洁的孩子。在写《今天谁接我》一文时,有这样一段文字:“《回家》音乐响起,我们放学了……我在校门口排队等候,踮起脚望着警戒线外等候的家长队伍,呀,没有看到妈妈,咦,怎么啦?妈妈怎么会不守信用呢?讲好今天是妈妈接的。回去我要说她一顿,不能骗人的……再仔细辨认,我注意到人群中那个矮小的身影,原来是奶奶……”“奶奶的话很多。常常跟妈妈吵架,我不喜欢奶奶……”短短的文字,透露出许多信息:家庭有矛盾,婆媳关系紧张,这些信息潜移默化之中影响了孩子的生活、学习,或许。孩子写的比较实在,写出了自己的真实感受。但有些话比较难听。有些事没有了解清楚就轻下判断。我就跟小洁交谈时,引导她在作文的两处作调整,第一,回去可以问明妈妈不接你的原因,不可随口“说她一顿”,要知道妈妈也是辛苦的;第二,奶奶也不容易,年纪大了,平常也劳累,你是家庭关系的润滑油,是“开心果”,不光要用自己优秀成绩来回报家人,还可以劝导劝导自己的父母。师生之间的交流是其乐融融的,既尊重了孩子,又教给了孩子写作知道哦,修改指导,“授之以渔”。让孩子学会自己行走。孩子修改后的作文,出现了“我猜。妈妈也是有原因的”“妈妈辛苦的”“奶奶这么大的年纪,还起早摸黑地干活,也是不容易”等句子,文从字顺,情真意切。
执笔有温度
教育,蕴含着哲学,就作文改评而言,改多改少,评多评少,应该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绝不可“一刀切”,一竿子到底,有时冷冰冰的一句话,会挫伤孩子的积极性。因此,评改时要怀揣真情,对症下药。
班级里有位调皮的男孩,平时作文水平在整个班里属处于中下位置,一篇作文总有错别字和病句。有一次,写《参观水厂》一文,把“沉淀”写成了“陈点”,“过滤”写成了“过绿”等。写参观的路上篇幅占了三分之一。几乎一大半内容没有“言归正传”,我用红笔把要改动和添加的地方作了标记,然后邀请这位同学一起探讨,改过错别字,补充那些属于水厂生产的主要流程的内容和自己参观后的感受。我认为。作文评改,就是作文的二次指导。教师不急于下结论。不可一棍子打死,而是手下留情。与孩子联手作战,这样的改和评,既有效,又有情,何不乐而为呢?
赞誉相加——意味长
作文评改,自然要把孩子习作中存在的问题评出和改过,这是毋庸讳言的,但更多的应该是鼓励,是引导,而不是按照某种标准刻板地加以评判和修改。
多一把尺子多一批好作文
孩子的学力、经历、家庭背景等不同,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作文基础也是不同的。作文评改中,教师不要抓住某些不足不依不饶,应当允许犯错,因材施教,多加鼓励。
如在以“一个场面”为主题的练习中,我批到了这样的作文:集体镜头多,特写镜头少:泛泛而谈的多,抓住典型的少。应该说,这是许多孩子写场面时出现的“通病”。比如,要求写两百字左右的片段,有少数孩子仅仅写了三四行,还不到百字。针对这个问题,我首先集体评说,老师作自我批评,预先没有指导到位,然后,指导孩子作文中要插入一两个典型的、有吸引力的特写,就可以让作文更有吸引力,这是对班级里作文水平比较好的孩子的要求:对平时作文能力一般,甚至比较差的孩子,我要求选择一个你有印象的镜头,老师都可以给你打优秀。在我的鼓励下,这次练习全部过关,至少从字数来说,都能接近要求。
多一次鼓励多一份好心情
我认为,作文是一种情感历练,好的作品,不在小技巧,而在大情怀。让孩子保持良好的心境,引导他们渐渐养成良好的作文习惯,渐渐爱上作文,应该说,这是作文初始阶段不可轻视的一关。
在班级授课制的前提下,教学的最佳状态应该是:让好的更好,让暂时落后的紧紧跟上,甚至超越。有一次,班里有位孩子在他的习作《我有一个小本领》中“吹牛”:我的车技是棒棒的……双脚一踏,风驰电掣。滴答几秒钟,早就飞得无影无踪,任何人都追不上我……我还会倒着骑。双手脱空……引来啪啪的掌声……我邀孩子一起聊。想听他“吹牛”,但面谈的时候,孩子就没有了“风驰电掣”,显得有些“难为情”,我鼓励他,作文写得够吸引眼球的,继续努力,个别地方改动一下。然后,还要注意骑车安全。那孩子是笑着离开的,修改后的作文,我给他的评语是:好样的,你的作文如你的车技“棒棒”的。
另眼相看——趣味多
教育,需要宽容,不能只许一个样态,一种颜色。有时需要另眼相看。唯有这样,才能迎来万紫千红春满园。
用心,才能看见跬步之美
荀子《劝学》中有句名言,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对于作文教学而言,跬步,就是不成熟的表达,不周详的构思,在许多成人看来,漏洞百出,不完整,不匹配,简直不像作文。其实,作文,也如孩子牙牙学语一般,颠三倒四,差错百出是完全正常的。教师不必惊慌,更不能枉下结论。
有一次,有位外来务工家庭的孩子写了一则《狗》,这个名叫小舍的孩子,平时还算文静,他写到狗的模样:狗有四条腿,两只眼睛,一个鼻子……毛毛像妈妈的头发。看来孩子的作文基础还算一般般的,这段文字,如果要找亮色,那只有最后的“毛毛像妈妈的头发”一句。但这句话略有欠缺,还可以修改。我邀孩子一起探讨,指导他把前面的“数字式”的描述,再深化一下,如,“两只小而有神的眼睛,不是眨巴眨巴……”然后,把“毛毛”再换种说法,如,可以写“金黄的卷毛,像……”小舍修改后的作文,那条狗更可爱了,老师给出的评语是,你笔下的狗狗,之前讨人喜欢,修改后更可爱啦,加油!为孩子寻找长处,不再惧怕作文,相信,孩子的作文之路会越走越远!
用心,才能看见心灵舞蹈
作文是心灵舞蹈,这一场场心灵舞蹈,唯有心心相印才能“看得见”,才能看到流淌在孩子作文里的有趣,看到孩子心湖里浪花朵朵。
例如,有位孩子在写《快乐的一天》时,用到了一些现在流行的网络语言,其中有:“神马好玩的”“KK”等等,“神马”代表“什么”“KK”代表“快快”……这些话语咋看似乎有些一头雾水,但整篇习作行文流畅,真情传递,这让我“看见”了孩子语言运用的好奇心,“看见”了文字中流淌的真情实感,同时,也给孩子们作了一次提醒,作文中不提倡使用网络语言,偶尔用一下,老师也会“一笑而过”,孩子们听到老师善意的提示,都“嘻嘻”笑了起来。
应该说,老师是孩子作文的忠实又亲密的读者,唯有用心品读。热心鼓励,评改,才可得“三味”:情味浓,意味长,趣味多。这样的“味”,满纸透香,萦绕心田。
(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东山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