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索中前行,前行中进步
“不管是从意识上还是行动上,我们国家对于这个问题的反应都不算早。”在杨阳(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文学博士,现任清华大学教授)看来,如果说把2001年昆曲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理解为现代意义上的国内非遗保护工作开端的话,那2005年韩国“江陵端午祭”申遗成功,則全面燃起了国内民众对非遗的热情之火。现象本身很值得我们反思,但不管怎样,人们对非遗的认知慢慢在扩大,从国家层面上,也经过几年的努力于201 1年颁布实施了《非遗法》,只是在这份纲领性文件的背后,具体到执行细节和贯彻落实方法,一路上也是困难颇多,一直处于摸索着前行的状态。
因为所教专业为中国民间传统艺术,工作中也常与政府部门合作进行非遗保护的推进工作,杨阳对其中遇到的困难感触颇深。“从官方层面来说,最大的难题是专业人才的缺失,只能依靠各层级文化干部从头学起;民间层面虽然从较早开始就有一批学者,包括人类学家和民俗学家,或从艺术创作角度、或从教学科研角度来推动这项工作,但过程中坎坷重重。”
究其缘由,杨阳觉得这跟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状况有着直接的关系,“解放以后,西方教育似乎占据了我们的教育主线,从上至下对民间文化的态度都存在被低估的现象,加上特殊时期对人类学和民俗学等学科研究所造成的影响,这些都大大阻碍了这一领域的发展。”
以中坚力量的专业研究打底,加之政府越来越大的扶持力度,以及社会各界关注度的增加,不管是在学科建设上,还是保护与传承上,杨阳都觉得在向更好的方向发展。“但是具体到方式方法,还是前面说的,都在摸索。大方向是好的,不能说哪条路绝对正确,哪条路绝对错误。我们在教学过程里也在不断总结经验,寻找一个双赢模式。”
两条腿走路,稳步最重要
因为工作关系,杨阳认识了很多民间手工艺人,也接手过很多关于民间艺术的培训课程,最常被这些艺人们问及的问题就是:培训之后,以后的路该怎么走?这点在杨阳看来,可以算是当前民间艺术以及非遗传承之路上所面临的普遍问题。
“过去中央美院也会请民间艺人进校园,但是身份是教学者,请过来给学生们上课,学生们通过学习、吸收民间艺术里的精髓,之后融入进自己的创作当中。当下的培训我们也要坚持这样一种思路,从学校的角度讲是在尊重、吸收、学习的基础上与其互动教学;从民间艺人的角度讲,是来学校开拓眼界,提高文化素质和艺术修养,从而扩大自己的创作思路。”而对于艺术与市场如何平衡上的迷茫,杨阳也给出了自己的见解,“历史的车轮注定滚滚前行,所以我们必须允许传统为适应当下而有所变化,如何适应,我觉得可以‘两条腿走路,一条腿为生存、为市场,借助机工也好、批量化生产也好;另一条腿,用市场化得来的资本去精雕细琢这项技艺最本真的、有感情附加值的面目。”
在杨阳的理解里,这两条腿实际上都在向传承迈进,第一条虽然更加活态、更加偏于市场,但是以最具代表性的文创衍生品为例,追踪溯源都能找到工艺原本的影子。第二条则更加直接,在守住传统的基础上,授徒传艺,将工艺最本真的面目传承下去。
“就好比人走路,两条腿相辅相成才能走好,不能着急,着急会摔跟头。”对于市面上的文创衍生品,杨阳说自己一直在观察、研究,有做的很好的,但也有不少既无工艺美又乏实用性,“所以,我们常说这件事情是紧迫的,但它又是急不得的。一定要把握好前提,那就是领悟传统工艺中的精髓,之后再将其融入进当下所需。在这上面,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