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闽传统村落文化延续及发展的历史价值和现实作用

2018-05-14 17:05孙新明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8年10期
关键词:村落传统文化

孙新明

[摘 要]闽村落文化的形成、延续及其发展,对于中华文脉的延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以之为基础,对闽村落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历史价值和现实作用进行充分论证,旨在抛砖引玉,意在希图各级政府采取相应措施进行保护与大力传承,最好形成长期的文化发展战略。

[关键词]传统村落;村落文化

[中图分类号]K878 [文献标识码]A

历史上,中原经济繁荣与人口快速增长,尤其因历次战乱之故,越发加速了人口外迁,历代迁出的人口逐渐向南方移动,并分布在沿途,其中,两宋交际迁徙的人口随各级政府直接进入福建地区,于是,在福建地区居住着不同时代迁入的中原人口,他们有的客居异乡,成为永久居住的客家人,而有的与当地地理和人文相结合,成为“新居民”。

由于人文和地理因素之故,在福建省仍然保留了许许多多的这样的一直延续下来的传统村落及其文化,它们不仅仍然是现时广大农村人口生产和生活的理想场所,而且,还是人文文脉延续与持续发展的活化石。因此,长期保持这种村落及其文化,不仅是人类历史文脉的延续,而且,对于人文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 传统村落文化的范畴及其价值

传统村落文化是相对于传统城市文化而言的,它是原始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既保持了人类最为原始的文化因素,又传承了人类文明的火种,是人类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基石。

1.1 村落文化是人们进行物质生产与文化生活的综合体

从游弋式的渔猎生产和生活到原始农耕业,人类的最终落脚点,便是原始村落,原始村落的建构是人类定居生活的肇始,尤其制陶活动作为人类主要的生产方式以来,人类定居生活更加成熟,“陶器的发明,标志着新石器时代或野蛮时代的开始,它成为人类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用具,并继续扩大的工具领域。陶器的出现,促进了人类定居生活的更加稳定,并加速了生产力的发展”。此时,便出现了村落的基本雏形。因此,村落是人类生产和生活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是人们生产活动的起点和终点,是人们进行各种活动主要的与核心的空间。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与人们生活内容的不断增加,以物质生产和文化生活为主要表现形式的人类活动越来越丰富多彩起来,也就是说,随着定居生活内容的不断增长,原始村落储存了更多的有关人类进行物质生产和文化生活的内容。这就是说,围绕村落这个人们活动的空间,形成了一个范畴,这个范畴就是村落文化。显而易见,村落文化是人们从事各种物质生产与进行多样文化生活的内容和形式的综合体。

1.2 城市文化是村落及其文化持续发展的结果

作为人们生产和生活的空间,它既储存着足够量的物质及其设施,又包含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内容及其表现形式。无论怎样,它总是会随着生产的发展与人们需求的扩大而发生质和量的变化,这便成为村落及其文化的发展方向。村落文化作为一个综合体,它的延伸包括人们生产和生活内容的增长与活动空间的扩大,并且,它也成为社会生产增长与人们生活渐趋丰富的主要标志。

归根结底,这应该是社会生产持续发展的结果。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大发展,社会性文化内容的逐渐丰富与其表现形式也日益多样化,于是,社会生产和文化生活需要分工和重组,在这样的过程中,村落及其文化这个综合体开始变得越来越大,最终,超出了村落的文化范畴。于是,城市开始出现,最初的城市,又叫城郭,它集中了社会生产及各种文化,它包括各种生产、消費、流通、交易、教育、宗教,以及诸种活动的行为规范及其管理,等等。随后,在社会文化分工中,城市不仅有了专有的文化职能,并且被有意识地划分成若干个层次,例如,经济文化城市、政治中心城市、军事重镇,以及都城、郡或州辖制城市等等。这样,一个有村落发展演变而来的并与城市既统一又对立的文化空间诞生。

由此可见,城市是村落文化扩大及分化与重组的结果。从文化的整体上看,如果大力发展城市文化,村落文化便会相对缩减。反之,城市文化也会缩减。因此,平衡村落文化和城市文化的关系,才能更好地发挥二者的优势,才能更好地促进人文的发展。

1.3 闽传统村落文化的历史渊源及文脉

闽传统村落是中国农业经济文化的缩影,它基于中国传统社会以农为本的社会文化发展理念,并集儒家“天、地、君、亲、师”的伦理及教化思想,在建构中充分考虑有关“风水”学说中的地理及地利因素,真正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闽传统村落的建构、延续及发展,与中原人口迁徙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每当中原人口迁徙,必然在外迁人口身上携带着属于“土著”性质的社会生产和家庭生活的文化内容。然而,这些文化内容或保留、延续,或变化、衍生,或创造、发展,均根据迁入地的具体地理环境和人文状况而确立。例如,在闽西地区,迁徙人口很好地保持了迁出时代自身的文化,他们就如同到亲戚家作客一样,客居闽西——但是,不论怎样,他们将永久地居住在该地区,并积极发展与衍生自我,因此,被成为客家。客家文化是迁出地文化的完好保存,在闽西的连城县,培田就是传统村落及其文化的典型代表,在此,客家人依山傍水,即“背山面水”建立了自己的栖息之地——培田村,它所留下的、被当今认为属于古迹的建筑,包括三十橦高堂华屋、二十一座祠堂、六家书院、二道跨街牌坊及一条近千米的街道等,显然,这些建筑包含了住宅起居、耕田播种、祖宗崇拜、读书升迁、颂仰贤达等传统文化的内容,这也正是历史上中原王朝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及其地域性浓缩。而在闽南地区,迁徙人口则将自身所携带的文化与迁入地的地理和人文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种具有鲜明特征的新文化,可以说,是一种混合型文化,这里,称之为移民文化。所谓移民文化,是指在迁出地文化基础上有机叠加的新文化,迁入人口既保持了原有的、具有土著意义的文化,又在新地理和人文环境作用下接受与发展了属于当地特征的文化。在闽南德化县浔中镇乐陶村,根据乐陶村孙氏族谱记载可知,乐陶村的孙氏人口起初从中原出发并迁徙至乐安五里街,然后,陆续向其他地方转移,其中一支于明朝洪武年间(1368—1398)迁徙到德化。在乐陶村,孙氏除了耕读等文化之外,还有传统的工商业文化,它是以制陶手工艺为生产技术的核心,生产制作的产品除自己使用之外,大部分用来出售以赚得经济利润,这便是乐陶传统村落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广而言之,历史上(从唐代开始直到明清时期),在德化其他村落,诸如宝美、后所、湖前、三班泗滨等传统村落,移民均采用当地材料及相应的手工技术,生产制作了作为商品的陶瓷制品,可以说,在德化全景形成了庞大的陶瓷制作系统。宋代开始,尤其泉州开港之后,德化窑的陶瓷产品开始输出海外,远销至南洋、东南亚、南亚、西亚、非洲各地及欧美各国。由此可见,闽传统村落文化中的移民文化进而演化成手工业与商业相结合的村落文化内容及丰富的表现形式,这一文化富有海洋性文化特征,实质上,它就是以泉州为起点的“海上丝绸之路”陶瓷文化的核心内容。总之,闽传统村落文化既包含了传统文化,又包含了传统文化的演变,乃至衍生的新文化内容。

闽传统村落文化鲜明地梳理了一条中国传统村落文化发展的线路:它渊源于中原传统文化,客家文化很好地保留与沿袭了这一传统,而移民文化则是在保留其本质特色的基础上进行演绎的文化,它随着移民生息地的转换而变化,并与当地地理和人文相结合,进而形成一种混合型的文化。然而,无论如何变化,仍然不会脱离其根本所在,在闽传统村落中,不论是客家文化,还是移民文化,都很好地保持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及精神主旨。

2 保护与传承闽传统村落文化的现实意义

在东南沿海的福建省山区,由于地理因素保留许多传统村落,在此,蕴含着悠久和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城市建设的步伐大大加快,这势必一改闽传统村落分布的优势,越发使城市文化膨胀,其中,主要的原因是城市文化成为工业以来社会主导文化之后,迅速膨胀的工业化生产与无计划性地扩大城市建设,使得城市文化与村落文化的关系失去平衡,与庞大和丰富多彩的城市文化相比,村落文化在数量和质量上明显下降,尤其现代城市建设使得更多的村落消失,这样,村落文化在人类文明史上大有被消形灭迹可能。

正因为如此,对传统村落进行保护并延续其文化,成为当今文化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在福建省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与进行相当量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投入,充分保护传统村落及其文化的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第一,闽传统村落文化是中原文化的衍生,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活化石之一,即它不仅是物质文化遗产保留和延伸,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历代迁徙至福建的移民,或者保持了自身文化,成为客家人,或者与当地地理和人文相结合进而形成了移民文化。不论是客家文化,还是移民文化,均携带及包含了中国传统文明的优秀成果。在闽西,客家人不仅长期居住在“砖、木、石”结构的建筑中,而且,还从事各种传统农业生产,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对待教育,他们秉承中国儒家教育思想,鼓励孩子秉承组训,刻苦学习,立志成才,为社会做出贡献。在生产经营上,农、工、商并举,既保持着中国农村传统经济的特色,又汲取了现代经济社会的主流文化,进行商品生产及经营,容纳在现代社会的大环境中。 “这里(陪田,是闽西山区的一个小山村)山清水秀,并且比较完整地保留下来了几十橦明清时期遗留下来的民居、祠堂、书院等传统建筑。这里民风淳朴,保留了相当多的延续了千年的客家民俗民风和中国传统文化。这里简直就是一个中国传统村落和传统文化的活化石。”从文化发展的脉络看,这仅仅是一个历史片段,但是,就是这个不可遗弃的片段,才造就了一个不可分割的完整的客家文化体系。类似的,在闽南,移民同样富有智慧和创造精神。当他们迈着蹒跚的步子迁徙至此,首先,改变了这里的环境,并建构了属于他们自身及适合他们长期发展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在此,他们从单纯的陆地文化及其思维中解脱出来,建立了具有复合型特征的陆地和海洋相结合的文化体系。就生产和生活环境上看,他们在村落中建立了住房、作坊、店铺等一体化的生产、生活,以及产品营销的具有商品生产和经营特征的家庭商品经济文化系统。在商品营销中,传统村民积极参与各方面的产品生产与贸易,不论是私人订货,还是政府收购等,绝大多数来这样的私人作坊。随着对外贸易的扩大,闽南生产的茶叶、陶瓷等,均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产品。总而言之,不论是客家文化,还是移民文化,在闽传统村落文化中,都具有鲜明的人文文脉的意义。

第二,闽传统村落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有益延伸,它是中国传统非物质文化延续与衍生的宝库,对于现代而言,它是一份沉甸甸的文化遗产。在闽西,客家文化完整地继承并保存了中原传统文化的精髓,“所谓‘客家文化,我的看法似乎是比较完整保存下来的中原传统文化”。当然,这是对客家文化的狭义解释,但,无论怎样,闽西所保存的完整的中原传统文化,成为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活化石。在闽南地区,移民文化同样是村落文化,它仍然是以中原传统文化为基础,并结合当地地理和人文,拓展了商品经济的生产和经营范畴,将之推进到与海洋文化相結合的程度,于是,与陆地“丝绸之路”文化呼应的“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出现。闽南传统村落文化衍生而成的“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与西汉以来所形成的“丝绸之路”文化一样,均是以技术为核心,以文化创造及表现为具体形式,即商品,以交流和贸易,以及互动为媒介和根本目标的文化。

总而言之,闽村落文化渊源于中原传统文化,它包含了中原传统文化的内容、表现形式,以及深厚的内涵。从最为原始的种植文化经济开始,在中原逐渐形成了家庭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模式,它与正统和道统紧密结合,进而形成了中国特有的成体系的社会文化,直到明清时期,中国传统文化成熟,它以儒家思想及其表现形式为核心,并集农业和家庭手工业、商品经济,以及家庭教育等为一体,这便是中国传统村落文化的有机构成。而闽村落文化不仅是这种村落文化的延伸,而且,是多种文化的综合体,即,它既包含了中原文化最为原始的因素与中华民族不断融合的成果,以及陆续迁徙出的并分布在闽各地的客家文化,也包含了在闽延续、发展,以及衍生而成的移民文化。

第三,作为文化的发展与延续,城市文化是传统村落文化持续发展的必然结果,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及其表现形式的不断丰富,与人口增长及其生产方式和生活内容、形式,以及占有空间的扩大,最终突破了传统村落在内容、形式和占有空间上的局限性,成为城市,尤其现代城市,文化建设,仍然不能离开村落文化。一方面,现代农业的发展,仍然将农业村落作为其重要的基地,也可以说,它仍然是农业现代化的桥头堡,传统村落的农业经济是长期以来积累的多种经济的混合体,不论从农村人口素养、生产能力、经济运作,还是从经济发展的思路及其表现方式等方面看,传统农业文化仍然是现代农村及其经济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尤其在闽传统村落文化中,广大山区早已孕育和发展了种植业、养殖业、园艺业,以及手工业等文化,这些文化及其产业,仍然是现代农村经济重要内容,是农业产业文化的重要支柱。另一方面,传统村落文化的非物质文化仍然是现代社会人文素质教育及其文化体系建设的重要因素。提高全民文化素质,农民素养的提高,是国家文化发展战略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在闽西,传统儒家教育思想及其所折射的内容和形式,仍然成为人们奋发图强的精神食粮,许多农民的孩子通过刻苦学习,最终成为社会的各级人才;在闽南,传统手工艺文化仍然遍及广大农村,诸如石雕、木刻、刺绣、编织及陶瓷等,不仅不失当年风采,甚至,仍然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各种工匠、手工艺人的精湛技艺及其精益求精的精神,成为文化传承的重要内容。总之,闽传统村落文化的持续发展,仍然是客观存在的。

因此,对闽村落文化保护和传承不仅对闽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而且,对中国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实施与广泛展开,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3 结论

在文化脉络上,传统村落文化是城市文化生发与形成的基础,没有村落文化,就没有城市文化,历史上,传统村落文化的发展为城市发展提供了物质支撑,以及大量的人力资源。现代城市的发展,仍然离不开村落文化,现代村落是传统村落发展的新形式,仍然是现代农业及其经济发展的基地。因此,保护与发展传统村落,平衡村落文化与城市文化的关系,是当今文化发展的重要战略。

[参考文献]

[1] 卫聚贤.中国考古学史[M].北京:团结出版社,2005.

[2] 王玉哲.中国古代物质文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3] 林忠干.闽北五千年[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2009.

[4] 庄裕光,胡石.中国古代建筑.雕刻[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10.

[5] 张之恒.中国考古学通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

[6] 中国硅酸盐学会.中国陶瓷史[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

[7] 吴念民.大屋辟影[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8] 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猜你喜欢
村落传统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油画《村落》
谁远谁近?
引发海啸(下)
少年力斗传统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
清明节的传统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