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视野下的农民市民化及其障碍破解

2018-05-14 17:05夏涛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8年20期
关键词:现代化

[摘 要]中国的经济奇迹伴随着农民的市民化进程,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也离不开农民市民化。从现代化的视角审视和借鉴发达国家的市民化历程,努力培育现代社会的公民意识,有助于破解我国农民市民化的进程中的制度性障碍和自身障碍。

[关键词]现代化;农民市民化;障碍破解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2018年美国对中国发起了贸易战,而我们则向美国种植大豆的农民发起了精准反击。一时间美国的农民成为人们关注的对象,并由此引发了人们对中美农业对比的思考。从数据上看,占全国人口1%的美国农民使美国成为粮食包括大豆在内的出口大国,的确让人心生敬意;而反观中国农民数以亿计,但自2013年后国内主要粮食品种包括大豆价格却都已高于进口到岸税后价,给我国农民增收、国家财政支出等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这一对比说明了,和世界先进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农业现代化任重道远。中国的农业现代化是一项复杂工程,其必然造成中国农民质量和数量的变化。从英美等国的经验来看,农民的命运无外乎两条,第一条是数量上的变化,即提高城镇化率使农民市民化,实现农民职业和身份的转化,这是减量的变化;第二条是质量上的现代化,即使传统农民变成现代化的农民,这是增量的变化。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农民在减量上的变化已经非常明显了。不论是农民进城务工导致的市民化,还是因为城市的扩张、耕地宅基地征收的“被市民化”,使得农民市民化的速度在加快,市民化已成为一个引人关注的现实问题。

1 农民市民化的现代化意义

中国在改革开放后创造的经济发展奇迹,特别是工业制造、城市发展上的奇迹,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农民工群体劳动造就的,但这却是传统经典理论所无法解释的。巴林顿·摩尔在其名著《民主和专制的社会起源》中认为,农民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在革命后的现代社会建设中“毫无贡献”。其实,并不是摩尔结论有误,只是他没有预见到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农民工及其市民化过程,因此忽视了农民的作用。中国的经济奇迹,是农民投入城市的建设后取得的。在这个过程中,一批批农民离开了农村的土地来到了城市务工,农民变成了农民工,农民工进一步变成市民。可以说,一部中国现代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中国农民市民化的历史。这一流动活动一般是农民主动的行为过程,还有一些农民因征地拆迁被集中安置在安居社区中,成为制度性安排下的市民,被有些学者称之为“被市民化”。可以预见的是:无论是市民化还是“被市民化”,这一部分农民将不可避免地走向城市,最终走向现代化。因此可以说,中国现代化是农民市民化下的“中国式”的现代化,它的独特性和不可复制性是由中国的特殊国情所规定:中国拥有世界上数量最多的传统农民,他们具有中国式的理性思维方式,被城乡二元体制限制在农村的土地上,直到改革开放后。农民市民化是大势所趋,但是也遇到了许多困难,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市民化的进程。

2 农民市民化的障碍

简而言之,其障碍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自身问题所引起的障碍。目前研究者主要关注农民市民化自身的意愿,总体来说农民市民化的意愿不高。除了农民作为理性经济人,主要受经济因素制约外,还有其他如政治身份、情感沟通、子女教育等非经济方面的考虑,都是影响农民市民化意愿的因素。特别是因为拆迁而“被市民化”的农民,由于其过程的被动性,其自身意愿更低一些。还有诸如生产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思维方式等更深层次的障碍影响了新市民对城市生活的融入。二是自身之外的制度性障碍。主要是各级政府在为农民成为“新市民”所提供的公共产品存在较大的障碍,这里不仅仅是制度转化的问题,还涉及各级政府为市民化所需付出的经济成本压力,这显然不是农民通过自身的努力可以解决的。首先,最突出的表现是户籍制度的问题。由于城市户籍上加载了各项隐形福利,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虽然许多城市已经开始完善居住证制度,也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但居住证仍然是一种过渡手段,最终的解决还需进一步完善户籍制度。其次,完善住房保障体系,让新市民“进得来、留得下”就必须解决住房问题。虽然,安居工程中的拆迁农民不存在住房问题,但现在通常采用的货币化安置方式,还使得一些改善型住房需求的农民被迫面对城市高企的房价。另外,就业、医疗、养老、教育等都是市民化的难题。最后,我国的国情表现在各级行政城市之间公共资源的不平衡。行政级别越低的城镇其所能提供的公共资源越少,这已经严重制约了基层的市民化水平。

3 他山之石助解制度性障碍

如何面对这些障碍?让我们从现代化的视野,研究发达国家农民市民化的进程,可以为我们突破障碍提供借鉴。发达国家的农民市民化大约有以下几种模式:一是英国模式。英国开启了世界上最早的,持续时间最长,规模巨大的农民市民化进程。这一进程大约持续数百年,其模式特点是以圈地运动为代表,通过暴力的方式实行强制性的农民市民化。按照今天标准,英国大多数农民的市民化过程属于“被市民化”。尽管如此,英国是世界上最早的实现了城市化的国家,20世纪初,其城市人口已占到总人口的75%,标志着农民市民化取得了成功。二是美国模式。和英国相反,美国完全走的是一条自由迁徙的道路,大约经过150年时间完成了农民市民化。美国的市民化主要依靠的是城市自身的工业迅速发展,城市生活水平和收入水平的提高对于农村劳动力的吸引力。三是日本模式。日本政府采用主动干预的模式,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政策,在“二戰”后用了30年的时间就完成了任务,比英美的速度更快。现在日本的农业人口更少,约占人口总量的3%。

从世界发达国家的农民市民化历程,我们可以看到:一是,这些国家农民市民化的过程和现代化的进程是同步的,说明现代化和农民市民化有着必然的关联。对我们的启示是,尽管我国的市民化有诸多的障碍,但是为了改变我国农业在国际竞争中的劣势,最终为了加快中国现代化,农民市民化的大方向是正确的,必须坚定地加以推进。二是虽然发达国家农民市民化的模式不同,有的政府主动干预、有的政府放任自由,这与国情不同有关,但是有一点是共同的,即发达国家不存在中国城乡之间因户籍制度造成的人为分割,市民的身份是农民进城后自动取得的,也不存在中国城市之间因行政级别差异而导致的公共产品差异。相比而言,我们的制度性障碍太过强大。所以,中国农民市民化进程中,政府不能无所作为,必须主动干预,主动破除制度障碍,把户籍制度的改革作为主攻方向。户籍制度表面上是一种户口所在地的文件,但户籍制度的变革几乎涉及所有的城市公共服务产品,是最核心的制度障碍。三是“被市民化”也有正面的意义。通常我们总是对“被市民化”持负面的评价,但是从英国的现代化史可知,没有英国的圈地运动就没有英国的现代化。中国的农民市民化的群体结构,比英美等国家更复杂。除了主动市民化的农民以外,还有相当一部分是“被市民化”的拆迁农民,他们和主动市民化的农民相比而言,安置程度更集中,但意愿程度更低。不管他们愿意不愿意,都已经被卷入了现代化进程,但这是中国的特殊国情造成的。不论评论者如何批评这种方式带给农民种种的不适应,以及失去田园牧歌式乡村生活的代价,从中国现代化的进程来看,这种代价是有意义的,是值得肯定的。它毕竟人为地打破了城乡壁垒,加快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是中国近代以来农民现代化的第三次尝试。

4 从乡土意识到公民意识

制度性障碍需要制度解决,自身性障碍只能依靠自身。虽然新市民的身份已经成发生了变化,但是思想意识还停留在过去,这是农民市民化的常见现象。虽然市民化的过程和现代化的过程是同步的,但是市民化不等于立刻实现了现代化,市民化只是现代化的手段。依照现代化理论,真正的现代化不是物的现代化,不是高楼大厦,而是人的现代化。身份上的农民已经“终结”,但是思想观念上农民依然存在,市民化进程却还没有“终结”。他们在行为方式上就会和“老市民”表现不一样,于是容易引起老市民的集体性排斥。据有关调查显示,这种是一种社会心理的排斥现象,它比前文论及的制度性障碍所产生的排斥更为严重,成为了新市民融入城市的重要心理障碍。

如何才能实现新市民的融入?实现人的现代化?最主要的是要具备现代化的社会意识。具体而言,现代化的社会意识主要体现在公民意识上,一个高度发达和谐的文明社会,必然是公民意识成为共识的社会。而唯有明確个人权利和义务的公民才能真正拥有公民意识,所以,市民化的内在核心是把人变成公民。从政治学的意义讲,中国的现代化绝不是仅仅是物质上的进步,公民意识才是真正的大国重器,才是解决中国社会上乱象的灵丹妙药。但中国是一个缺乏公民意识的国度,老市民缺乏,新市民更缺乏。因为公民意识的产生是有着社会物质基础的,当社会提出这种要求时才会慢慢产生。经过改革开放的四十年,社会基础已经渐渐坚实。老市民已经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逐渐被培育而不自知,新市民的现代意识尚未被培育,所以其相对缺乏是很自然的,这是因为乡村社会不能提供这样的基础和要求,按照费孝通先生的观点乡村社会只能提供乡土意识,公民意识只能在新的环境下产生。新市民只有先身在城市最终才能被城市所培育,正是因为如此,所以笔者才对“被市民化”的现代化意义予以肯定。可以预见的是,自身障碍必被破除,社会心理的排斥终究消失,公民意识最终会产生,因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当然,这是一个过程,这需要磨合,需要时间。

[参考文献]

[1] 辛翔飞.国内外粮价倒挂带来的挑战、机遇及对策建议[J].农业经济问题,2018(03).

[2] 巴林顿·摩尔.民主和专制的社会起源[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3] 文军.“被市民化”及其问题——对城郊农民市民化的再反思[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7).

[4] 夏涛.历史进程中的农民现代化与新型农村社区[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02).

猜你喜欢
现代化
奋力创造建设现代化新黄石的崭新业绩
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的现代化新篇章
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补足哪些短板?
坚定走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
沿着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坚定前行
敢立潮头唱大风
中国现代化历程三种道路模式的探索及考点梳理
中西方对人的现代化的研究
周恩来:首次提出“四个现代化”
现代化商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