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英伟 霍本娟
自从我校成功获批足球基地学校后,校园踢足球的氛围越来越浓厚,连带着啦啦操也很受欢迎。没用道具学习了一周啦啦操,大家都很期待能拿着手花潇洒舞动。
手花终于送来了,班里像过节一样热闹。手花中间是结实的黄色手柄,两端扎着玫红色的闪光纸条。纸条用橡皮筋扎成一束,使用前要自己把纸条分开。我一边给孩子示范,一边巡逻。小李猴急地跑到我面前把手花往我手里塞,我示意他回座位自己先试试。
突然,一个学生跑过来大声说:“小李把手花弄坏了。”我走过去一看,两个手花散落在地上,中间的手柄破成了几块!“怎么弄成这样?”小李不回答,只是一脸怒气地瞪着我。“他使劲用凳子砸坏的!”小李的同桌告诉我。
“刚买的,一会儿要用的,你还故意损坏?”我有些生气。
“谁让你不来给我弄!”小李很委屈,使劲咬着嘴唇,似乎在等着我给他赔礼道歉。
这是什么逻辑?把手花的纸条分散开是老师的任务?而且还必须优先满足他的需求?
我让全班安静下来,和颜悦色地说:“同学们,你们能把手花整理好吗?”“能!”“你们觉得这样的事情该谁做?老师?还是爸爸妈妈?”我故意在老师那里顿一下。有同学笑起来,说:“当然是自己做!”“你们都很能干,那我们看看明天哪些同学的手花像盛开的花朵一样漂亮。如果不小心损坏了,要自己想办法修好。手花不能换,全班一致才美观。”
课后,我立即联系小李的家长,交流了今天的事情和我的看法,请家长配合,不能去买,只提供材料和方法让他自己修,不能代劳,也不要追问怎么弄坏的。
第二天,我看见小李子用黄色的胶布将手柄缠好,不时瞄我一眼,看我的反应。我不动声色。
接下来的几天,我故意不理他。课堂上,我很少让他回答问题;午间休息,同学们和我说话,我也不搭理他。对于我的冷遇,他似乎也感受到了,人有点蔫蔫的。
第二周班会上,我告诉大家:“学校足球赛马上开始了,学校会一并举行啦啦操比赛。二年级的运动会我们能夺得冠军,是全班每个人都刻苦练习、认真参与的结果。希望这次的表演大家也都能刻苦练习。”
随后,我拿出多准备的三对新手花宣布:“在练习中进步最大、最认真的,奖励一对新手花。但是,这次评比的裁判是在座的各位同学。老师不会偏向任何人,要靠自己的实際行动争取。”
比赛当天,小李和另外两个同学握着新手花,满脸笑容,每个动作都做得一丝不苟。表演结束,全场响起热烈的掌声。
班主任作为班级的引领者,无论是批评或表扬都是有分量的。一旦孩子习以为常,表扬将是廉价的,批评会是不入心的。与孩子走得太近,会影响孩子的自我判断,影响孩子的独立成长。教育艺术的灵动性,正在这种远近之间:当初众人都不肯接纳他,老师近一些,扶持一程;得不到优先照顾就发脾气,老师冷一点,放出一丈。让他学会争取老师的信任,而不是理所当然得到一切关爱。
(作者单位:重庆市巴南区恒大城小学)
责任编辑 何欣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