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学习》:曾老师,您好!很荣幸能有机会听您谈谈改革开放40年来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变革。1978年4月,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上下发了《关于电化教育工作的初步规划(讨论稿)》,拉开了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序幕;2018年,教育部发布《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提出到2022年基本实现“三全两高一大”的发展目标。请问在此期间我国在基础教育信息化实践的道路上取得了哪些重大成果?
曾用强:我用一个字概括:“变”。40年来,信息化使外语教育发生了诸多改变,“变”的第一个方面是教育生态的改变,也是最重要的改变,我将其简单概括为从“三课”(课本、备课、课室)向“三大”(大资源、大数据、大环境)的转变。传统的教育离不开课本,老师根据课本认真备课后,走进课室(即教室,以下统称教室)上课。因此,“三课”指的是“课本”“备课”和“教室”。课本即教材;备课即老师经验;教室即上课的固定场所。而教育信息化开始让教育向“三大”转变:(1)教学内容已经不完全依赖于一本教材,而要考虑如何通过“大资源”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2)老师备课已经不光凭借自身经验,还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行为数据,即“大数据”来进行精准教学。(3)教育信息化让学习不只是发生在教室里,学生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完成学习任务,而且学习手段非常丰富,因此教育的“大环境”正在发生改变。
《英语学习》:在大数据的背景下,老师可以进行精准教学,我们该如何理解这种教学方式呢?
曾用强:改革开放初期,老师只是依赖课本,凭自己的教学经验,比较主观地判断学生如何接受这些知识;老师走进课堂,只是把课本上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他们或许不了解学生的学习背景和学习情况。老师成了知识的“搬运工”。在信息化时代,学生不仅从课本获取知识,而且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学到知识,比如互联网、数字化学习平台、教学软件以及各种APP。现在学生的作业基本上都可以通过作业系统在网络上完成。通过这种线上学习,学生所有的学习行为就储存在计算机系统上了。我们所说的利用大数据实现精准教学,就是老师备课不再只是简单地依赖课本和自己的经验,而是依据学生的学习行为数据。
首先,信息化时代实现了“教学”到“学教”的转变。传统的教学通常是“先教后学”。老师先教,之后学生再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老师在教之前并不知道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完后也不清楚学生的掌握情况,因此经常出现“教而不学”的现象。但现在可以借助信息化手段实现“先学后教”,也就是老师的“教”是基于学生“学”的基础之上,老师可以基于学生的学习数据和学习表现等进行针对性备课。现有很多教学系统都能实现为老师备课提供关于学生学习方面的数据。因此我认为,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在教育信息化实践的道路上取得的重大成果之一,就是教学生态上发生的改变,老师不再是知识的“搬运工”了。
“变”的第二个方面是老师信息素养的提升。40年前,老师对信息化知之甚少,只会使用收音机、录音机等简单的电教设备。现在老师会将各种信息化手段应用于教学中,如制作微课、实现翻转教学等。信息化手段推动了教学改革,也提升了老师的信息素养。
“变”的第三个方面是技术手段的多元化应用。早在1991年,我就开始用计算机来教学生听力、语法和词汇知识;广东省十几年前已经开始使用计算机来测评英语口语。如今,多媒体技术已经在大多数学校的教学中实现普及,大数据、云技术、人工智能以及这两年开始流行的VR技术在教学领域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比如现在的语音识别技术可以给口语自动评分,虚拟、模拟现实等技术使学生身临其境地学习语言成为可能。另外,多媒体技术还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诊断分析,为老师提供更多有利于教学实施的科学依据。教学已经不仅仅局限在教室里,而是通过互联网+教育的大平台,使学习更有效地发生。总之,40年来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不管是从广度上还是从深度上,都对教育的诸多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英语学习》:教育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作为引发教育变革的重要动力,对基础外语教学模式产生了怎樣的影响?
曾用强:基于信息化使教育发生的三点改变,我归纳了基础外语教学模式的六大特征:(1)教学重心从老师向学生的转移,也就是刚才提到的从“教学”到“学教”的转移,先学后教。学生要先学,产生学习行为数据,老师再进行针对性的精准教学。(2)教学目标从同质化走向个性化。所谓同质化就是过去老师使用同一个教学模式和教学资源进行教学,而现在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个性需求来设计不同的教学。(3)教学内容从制约式向开放式转移。教学已经不再只基于制约式的教学内容,即规定教材,而要充分利用开放式的教学资源。(4)教学设计从经验型向适宜性转变,老师设计教学不能仅仅靠对教材的把握和经验的积累,而要适应学生的具体情况。(5)教学手段从单一化到多元化,即信息技术的多元化应用。(6)教学评价由终结性向形成性转变。形成性评价需要老师收集学生学习过程的数据并进行分析,而这些数据的收集仅靠人是难以完成的。同时老师对学生的评价已经不再基于某一次考试成绩,而是基于学生平时的学习表现。
从如今基础外语教学模式的六大特征,我们可以看到整个教育生态都在发生变革。信息技术的应用已经渗透到教育的各个方面,深刻影响着教育的变革之路。
《英语学习》:曾老师,如何理解信息技术与外语教学的“深度融合”?
曾用强:所谓的信息技术与外语教学的“深度融合”,指的是信息技术已经不再迎合外语教学,而是推动教学变革创新,构建教学新生态(见图1)。技术与教学融合不是简单地利用技术去解决外语教学中面临的一些问题,例如:教育信息化发展最早期出现的电子课本,也就仅仅是把传统课本电子化而已;某些作业系统只是将线下作业变成线上作业,通过技术去模拟传统教学。以前是技术迎合教育,把传统的课堂教学内容数字化,只是一种“形变”。如今信息技术的发展构建了传统课堂所不能实现的新教学模式,实现了“质变”,例如翻转课堂和探究式学习。
曾用强:我正着手设计一个学习系统,模型已经搭建好了,我希望通过这个系统实现以学生为本的学习模式。曾经,考试是老师测评学生学习结果的一种手段,但是在信息化时代,学生的学习数据都被记录在学习平台上,因此考试就显得没有那么重要了,关键是如何对学生的能力进行认证。对学生的能力进行认证,就是分析学生的学习“大数据”,并基于特定的学习标准对其能力等级作出评估。实现能力等级自动认证的前提是,建设一个带有标注的“大资源”,也就是,按照一套科学的标注体系,对资源库的所有学习资源进行标注。如果学生基于这样的资源库进行学习,那么他们的学习表现就可以通过标注体系的参数进行解释。
考试成绩只是一个数字,因此单凭考试不能对学生的能力进行有效的分析和诊断。我们完全可以利用信息化技术,根据一些权威的评估标准,如《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去判断学生的能力结构。比如两名学生考试成绩都是120分,但他们的能力结构肯定是有差异的。
《英语学习》:师范类高等院校可以设置系统化的课程,重视对未来老师信息素养的培养。
曾用强:是的,非常有必要。现在的老师从备课、上课到改作业、点评作业全程都一个人负责,但互联网+时代,未来的教学流程也可以实现细分工,包括教学资源建设、教学设计、课件制作、课堂组织、教学评估与反馈等环节,就像拍一部电影,需要编剧、导演、制片人、演员、后期制作人等,不同的角色根据自己的特长分担不同内容的工作。
我还在探索“一课双师”的模式,即一门课程,有一位老师负责后台设计,另一位老师负责前台讲课。中国的教育发展不均衡,在广东很多山区,基础外语的教学质量堪忧。平时我们都是通过培训的方式,把先进的教学理念传授给山区老师,寄希望于他們能把理念转换成课堂的教学实践,但效果并不很理想。因此,为了真正实现资源共享、智慧共享,我们可以请后台的老师将课程进行精细设计,前台讲课的老师按照“教学设计”组织课堂教学(像一名演员)。这属于教学流程精细分工的一种尝试。
《英语学习》:曾老师,我们可以通过什么样的评价方式,检测学习是否更有效地发生了呢?
曾用强:刚才我提到通过信息技术判断学生的能力结构,其实还可以让学生通过作品展的形式展示语言能力,学生设计作品,请评委来评。比如老师可以设计一个国际博览会,学生选取自己感兴趣的领域设计一些小作品,再把自己的作品拿到博览会上参展。如果要把作品卖给外国人,学生就要了解如何制作英文宣传片,或者通过写文案或者口头的形式,介绍自己产品的卖点,这个过程自然而然地培养了学生的英语能力。评委评分的标准,可以考虑学生的作品通过什么样的形式呈现、作品中融入了哪些语言元素、语言元素的准确性有多高等方面。学生通过参加这种活动,会忘记自己是在学英语,而是去参加一场博览会,语言能力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其实学生学习的需求很旺盛,只要学习任务能够引起他们足够的兴趣。这就是我一直倡导的,老师要为学生创造学习需求,为学生设计合适的学习任务。学生在完成任务时遇到的问题,老师还要帮忙解答。
《英语学习》:老师为了让学习更有效地发生,需要设计什么样的教学任务呢?有统一的标准吗?
曾用强:任务要基于学生的经历来设计。老师可以在开课前,先对学生做个问卷调查,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未来想从事的职业等,老师可以根据调查结果来设计任务。比如学生未来想从事外贸方面的工作,那老师可以设计一个任务,让学生去外贸公司应聘。首先学生要学着写自我推荐信,这就需要他们去查阅这个公司的资料并考虑自己为什么可以胜任申请的职位。然后,老师和学生可以模拟面试场景,比如三个人面试,面试完之后只招一个人或两个人。被招聘进公司的人如果成为产品销售员,再设计其推销产品的任务等。总之,设计任务可以遵循三条线:学习经历、工作经历和生活经历。其实,创设真实情境下的学习任务不难,难的是这种学习模式的组织。一旦学生开始做,老师该怎么正确地指导他们。
除了老师设计任务让学生完成,学生之间还可以协同学习。信息化时代,学生可以通过电子设备和网络进行知识内容的学习,但这还不够,还应该有一个互相讨论和互评的过程。比如规定五个学生一个组,大家一起做作业。做完后,学生互相点评,保证五个人把作业全部学会为止。有时候学困生会因为自己不会,又不好意思请教老师而放弃学习。而小组学习会产生一个相互竞争、相互鼓励的氛围,促进每个人的学习。因此,互联网+时代的教育首先要以学生为本,改变学生的学习模式。
《英语学习》:曾老师,您认为新时代的教学最应该关注什么?
曾用强:我可以借助“健康幸福”的理念来形容新时代的教学理念。人们越来越关注健康幸福的生活,注意食品安全并加强体育锻炼。同样,当老师的我们也应该为学生创造“健康幸福”的学习。老师要注意知识的安全性,多为学生提供“新鲜”的知识,同时为学生提供更多“锻炼”的机会,不能让老师自己“满堂灌”,而是让学生能够健康地学习。另外,老师除了教学之外,还应该端正学生的学习心态,多给予鼓励并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只有增强学生学习的幸福感,学生才能真正爱上学习。让学习健康幸福地发生!
《英语学习》:曾老师,非常感谢您的解答!
曾用强,教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博士生导师。现任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