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个工作岗位,以及这个岗位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都需要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总结经验,提炼出指导这一工作岗位的基础理论。
“班主任”是现当代学校教育中随着班级授课制传入国内而产生和设置的一种岗位。我国“班主任”这一岗位名称最早是1942年在解放区使用。经过多年的发展,国内的中小学班主任工作从无到有逐步建立、完善,班主任工作也成为我国中小学的重要教育力量。
尽管班主任工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班主任工作的学科建设却还未受到重视。可喜的是,近几年具有一线实践经验班主任的工作经验成果不断涌现,特别是极具个性的班主任工作方法,但由于打上了深深地特定个人、地域和时间的印迹,使得其他一线班主任在复制他人经验时遇到了种种困难。
在高等师范院校,“班主任工作”只是当作一门选修课来开设的,有的学校、院系甚至都不开。因此“班主任工作”的学科建设自然不会像其他学科那样正常发展。学科建设无法形成规模,自然也就不能给班主任工作改革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和智慧支持。
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大都建立在探索前人的基础之上。“班主任学”是一门综合融通的学科,它融合了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文学、史学、国学、哲学等诸多学科形成的一门充满实践性智慧的新学科。“班主任学”主要建立在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学科理论基础之上,班主任工作基础理论的建立涉及班主任的教育使命、工作原则、工作目标、工作内容、工作方法以及班主任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等问题的探讨。
本专栏系列文章,从班主任工作的日常管理、文化建设、特殊学生、管理队伍、活动组织、主题班会、家校共育、沟通艺术、心理辅导、案例分析、课程开发、专业成长等诸多方面初步探讨班主任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建构。每个主题,都追溯历史发展脈络,提炼核心内容,指引学习实践方向。力争勾织出班主任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建构路线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