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梦青海高原

2018-05-14 10:25和平
党的生活·青海 2018年12期
关键词:西宁市学子学校

和平

青海高原——广袤的土地,美丽的草原;雄浑的高山,奔腾的江河;传奇的故事,豪迈的诗篇,构成了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

然而,青海由于高寒缺氧、交通不便等诸多因素,导致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而让这个地区从根本上告别贫穷的办法,无疑是从教育着手。因为,教育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支柱。

十五年前一个金色的日子,第一所私立高中在西宁市诞生了,一下子吸引了众人的眼球。弹指一挥间,学校走过了十五个春秋。十五年来,一大批学子从这里走出,实现了人生的梦想,找到了理想的归宿……

架起学子奋飞的金桥

“心底无私,胸怀宽阔,目光远大,务求实效!”这是人们对袁照文校长的评价。

是的,袁照文,一个纯朴的山东汉子,原是山东省重点高中曹县一中化学教师,曹县第一私立高中的创始人,从事公办教育13年,成效显著。在十五年前的一个黄昏,他的目光突然越过千山万水,盯上了青海。然后,毅然踏上了西去的列车。

此前,袁照文了解到,青海由于教育基础薄弱,尤其是优质高中教育资源紧缺,导致很多家庭通过投靠亲友,花费巨资借读,参加省教育部门组织的省外高中班,有人统计,这样的高中生每年多达几千人。因此,他最强烈的心愿就是要让青海的孩子们不必远离青海,不必远离父母,就能够享受到山东的优质教育。

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袁照文引进了从教40年、原西宁市学科带头人王忠善做名誉校长。

学校成立初期,只有4个教学班126名学生。从2003年起,凭借全新的教育模式,严格而科学的管理,很快发展到目前的28个教学班1410名学生,是西宁市民办高中教育中班级数和学生数最多的学校。

众所周知,办教育,一靠投资,二靠师资,三靠生源。说到生源,搞过教育的人士都深知内情,一流学校撇的是油花,二流学校捞的是肉渣,困难学校只能舀些汤汤水水勉强充饥,只有无学可上的孩子,才会极不情愿地把目光投向民办学校。因此,民办学校的生源五花八门,既有中考的落榜生,也有州县的寄宿生,还有被人们称为“铜里不去,铁里不来”,放在家里令家长提心吊胆的“问题孩子”。对此,袁照文早有心理准备,他说:我们招来的也许是三流的学生,但我们很自信,因为我们拥有一流的教师、一流的管理。在这种认识的驱动下,西宁市第一私立高中将新生入学的第一个月确定为行为习惯养成强化月,无论学习成绩好坏,无论来自城市农村,先培养好行为,养成好习惯。因为是寄宿制,学校实行六天工作制,每班学生不得超过45人,每天安排早晚自习,任课教师坚持跟班辅导;学生宿舍区由专职人员24小时值班管理。同宿舍的六名学生,便是一个小团队,住宿和吃饭都在一起,目的是让学生处于学校的管理视野中,让尚未养成良好习惯的学生没有犯错误的机会。

春风化雨,新苗茁壮。十五年来,从这里走出的孩子的家长都深情地说:第一私立高中,为原来的后进学生,架起了一座奋飞的金桥。

决不让学子输在起跑线

如上所述,私立学校进来的大都是“三流的学生”,在人生的起跑线上就先慢了半步。然而,袁照文勉励全体老师:“我们决不让学子输在起跑线上!”

怎样让起跑时就落后的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赶上去?袁照文依据山东办学经验,再结合青海实际,总结出了三条原则:1.帮助学生实现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2.针对学生实际,引导学生学会学习;3.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坚持月考制,坚持跟班辅导,坚持分层教学,不搞题海战术,作业当天完成,教师当面批改。

三条原则便是教学的三个支柱,很快捧起了西宁第一私立高中的辉煌——2004年,首届30名学生参加高考,上线率100%,其中重点率20%,本科率60%;2005年第二届46名学生,上线率100%;2006年第三届97名学生,上线73人。

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不让学子输在起跑线,教师是关键。因此,学校的教师基本上都是从山东省中青年骨干教师中选拔而来,全部经过严格考核,自主招聘,一律按照“保留合格教师、淘汰不合格教师、重用优秀教师”的用人原则,优胜劣汰,能者多劳,多劳多得。通过评教、评学活动,每年表彰有突出贡献的优秀教师,对教学成绩不突出的教师实行转岗,对家长、学生不满意的个别教师则直接辞退。

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学校一开始就实行了竞争机制,这既激活了教师的潜在竞争力,形成了“岗位靠业绩、收入靠贡献”和“创一流争第一”的意识,也充分调动了全体教师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在竞争的条件下,全校教师没有一个人在社会上从事家教活动。学校充分信任教师的从业品德和精神,教师上下班不打卡、不签到,校长也从不检查教师的教案和作业批改情况,让教师在愉悦的人文信赖中专心抓教学。每个老师的心头也都筑起了一个信念:决不让学子输在起跑线,这也成了每位教师拼搏的动力。

骄人的成绩,来自创新的管理

毫无疑问,大凡取得显著成效的学校,都有着创新的管理。这个私立高中的办学管理模式独特——

首先是实行“两级管理”。一是指学校实际存在的校级和中层这“两级”,校级为决策层,中层为执行层;二是指校级和中层只设正职一人,均不配副手。校长的决策、指令直接下达两处室主任落实,以减少中间环节,减少干部间的推诿和扯皮。“两级管理”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校级和中层干部的人数,同时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更便于目标考核和奖励;三是指学校所设学生处和教务处分工明确、责任清晰。

其次,在教学上,实施分层教学,实现差异发展。根据生源的状祝,从2008年起分层开设高中“预科班”“普通班”和“精英班”。其中中考分数没有达到普通高中分数线的学生编入“预科班”,学生进校后集中补习初中数、理、化、英四门课,直到具有学习高中课程的能力。这种“低起点,慢爬坡”的分层教学,很快将学生“网兜式”的残缺不整的知识变成了“塑料袋”式的相对完整的知识储备。中考成绩达到普通高中线的学生编入“普通班”,按高中常规要求进行教学,强调“查漏补缺”。中考分数达到重点高中线的学生编入“精英班”,按高起点、大步走、突破常规要求的方式进行教学。这种因人施教、因材施教的分层教学,最终为学校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学校采取了极为严格的管理措施。学校制定了任何学生都不能触犯的“四项制度”,俗称“四条红线”:学生在校期间不准抽烟喝酒;不准打架斗殴;不准谈情说爱;不准夜不归宿。为了執行纪律,学校要求班主任老师、任课老师、处室主任当好宣传员、督察员,保证学生人人皆知。学校每天组织专人对学生进行课堂、课间、饭后、午休、宿舍、食堂的检查,不留空白。让学生感到在校期间只要违纪就会随时被查处并受到惩罚,潜移默化中,学生的言行和举止也在不断提高。

爱心,一棵根深叶茂的大树

诗人艾青说:为什么我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关于民办教育,人们普遍存有偏见,认为办学普及教育是幌子,追求经济利益是目的。对此,有一组数据可以作有力回击:为了回报省、市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学校在经费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从2005年起,资助西宁、海东、海北地区14名成绩优秀的贫困生,免除他们三年的学费、伙食费、住宿费、书本资料费共计36万元。爱才若渴,是西宁市第一私立高中两位校长的共同特点。2006年,王忠善校长到民和县招生时,听人介绍当年在民和县中考第七名的学生李延平,因为家贫如洗无法继续读书,已经别人介绍到建筑工地去打工。王校长立即与袁校长进行了沟通,决定免去李延平的全部费用。当王校长满面春风地将学校的这一决定告诉李延平的家人时,本想会看到欢呼雀跃的场面,谁知李延平的父母依旧满面愁容。他们无奈地说,就是你们免了娃娃的学费,他上完高中能怎么样呢?他考得上大学,我们可供不起大学生啊!袁照文听后,果断地说:李延平如果考上清华、北大,四年的学费我来承担……像这样的事例,举不胜举。西宁市第一私立高中还资助青海省回族、撒拉族救助会1万元,西宁市聋哑学校1万元。2007年,西宁市第一私立高中征得省市教育行政部门同意后,决定在全省范围内再资助特优特困生40名,三年累计费用达到一百余万元,目前已达到数百万元……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十五年苦乐相伴,袁照文已经把全部的爱融入了青海高原的教育事业,而这种爱,已经化作了一棵根深叶茂的大树。在爱心树下,一个个学子奔向远方,扬起了理想的风帆……

猜你喜欢
西宁市学子学校
北在哪?
青海:熊猫戏初雪
学校推介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