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文化创新活力奏响文化精彩华章

2018-05-14 10:25李欣
党的生活·青海 2018年11期
关键词:青海省青海文化产业

李欣

前不久,由国家文化旅游部举办的第五届中国“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在古城西安举办。来自全国各省市文化厅(局)、中直院团献演的15部中外剧目在西安的各大剧场闪亮登场。大型原创民族舞剧《唐卡》在陕西大会堂一经亮相便引来无数观众“打call”——这部由青海省文化新闻出版厅策划、省演艺集团出品,入选2016年度国家艺术基金大型舞台艺术作品项目、列入2017年度青海省重点创作剧目的青海本土原创艺术作品,其主创团队全部由我国一流艺术家担纲,男女主演也都来自国家级的艺术院团,“青海出品、全国制造”是对这部舞剧最贴切的形容。

据省文化新闻出版厅负责人介绍,该剧历时一年时间创排,汇聚国内一流的主创团队,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给予重点投入,就是希望“借船出海”,将剧目打造成具有西部气派、青海特色的高水准艺术精品。

与此同时,中秋节国庆节前后,在剧院、广场、百姓大舞台、社区、单位、农村、草原,各专业和业余文艺团队纷纷向各族人民群众奉献出一台台宣扬主旋律、又接地气的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为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營造了浓厚的社会舆论氛围。

这是青海省文化体制改革成效的一个缩影。

党的十八大以来,青海省文化改革抓住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全面展开、扎实推进,取得重要进展和成效。通过改革,进一步激发了文化创新创造活力,进一步促进了文化事业文化产业蓬勃发展,进一步增强了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建立健全,文化产业规模实力不断壮大,文化市场日趋繁荣,精品力作不断涌现,文化走出去步伐加快……一幅百花齐放、千帆竞发的文化画卷在妙笔挥洒中呈现。

公共文化服务步入“快车道”

“现在真是赶上好时候了,虽然外面天寒地冻,但我们可以坐在温暖的剧场里看演出,在现代化的图书馆里读书,或者去社区文化服务中心练习唱歌、跳舞……”说起这些年群众文化生活的新变化,很多老百姓都赞不绝口。

随着社会进步的节奏,在实现和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理念下,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文化馆免费开放,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家书屋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工程……一项项务实举措陆续推出,一个个文化民生工程逐步展开,百姓看在眼里,暖在心里,幸福指数节节攀升。

各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新景象,正是青海省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模式的生动写照。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各级文化新闻出版部门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以改善文化民生为己任,全力以赴推动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提出的“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在文化新闻出版领域落地生根,坚持把补短板、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主要任务,着力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省各地文化部门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重心下移、共建共享,补齐短板、提高效能,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

2018年从元旦到春节,各级文化部门共组织开展社火、非遗展演、民族歌舞、图书阅读等文化惠民活动五百余场次,惠及群众百万余人次;

充分发挥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和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及文化广场等文化设施作用,不断提升公共文化阵地的延伸服务。

为全省贫困县(区)配备价值24万元的流动文化车一辆,用于开展流动文化服务;组织各级文化馆、专业(业余)演出团队,赴全省各乡镇开展送戏下乡活动;为全省各行政村实施“文化进村入户”工程;下达资金,在全省建设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

与此同时,“三下乡”“送欢乐下基层”“流动舞台车”“春雨工程”等文化惠民活动深入偏远地区,哪里最需要文化,就到哪里去,处处闪现着文化工作者的身影。不管多么偏远,人们总能在当地看到群众性文艺团体的身影。弦歌处处,遍及城乡。充足的文化供给,多样的文化服务,丰富的文化活动,就像一场场润物春雨,滋养着全省广大群众的心田。

“文化馆里看演出”“图书馆里听讲座”“美术馆里学画画”……已日渐成为一种时尚,青海省已初步建成包括省、地市、县、乡、村和城市社区在内的五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同时还创新公共文化服务的理念和模式,变政府“端菜”为群众“点菜”,公共文化服务体现出的公益性、均等性、基本性和便利性,让文化无处不在地流淌在人们身边,使全省各族群众真正享受到了文化建设的福祉。

改革让文化发展活力竞发

近年来,全省文化改革发展稳步推进,全省文化事业和产业工作迈上了新台阶、开创了新局面。

但是,文化领域基础差、底子薄、历史欠账多的状况仍然存在,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文化需求还没有得到基本的满足,文化的发展仍处于起步晚、见效慢、规模小、效益差的初级阶段。

在新的形势下,如何进一步破解制约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推动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协调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这些是需要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来作答的重大课题。

省文化新闻出版厅全面完成省直经营性文化、出版单位体制机制改革,运行良好,逐步实现盈利。省演艺集团通过深化内部改革,集团艺术创作活力得到不断激发,在省内各类重大节庆演出活动中,表现突出,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青海日报社积极探索媒体融合发展的新路径,把核心新闻生产力优势导入移动互联网中,突出独家、原创、评论,做有品质、有观点、有温度的新闻,在网民中成功树立了清新、温暖、正能量的形象;以创新为引领,率先启动“两微一端”、率先开通首条网上丝绸之路、率先引入“云服务”、率先引入首个掌上直播、率先试水微电影、率先建成省内首个双语客户端。

青海广播电视台持续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深度融合,青海网络广播电视台在所属网站、微信平台、手机APP形成全方位新媒体宣传格局;启用安多卫视通联远程平台,青海广电IPTV平台建设进展顺利,已初步形成规模用户群,IPTV用户接近25万户,成为智慧电视产业发展的新兴增长点。

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民间艺人王凤英本是金银滩草原上的一名藏家牧羊女,自幼爱好民间剪纸艺术。凭着这份手艺,她成为当地最先富起来的人,还代表中国青海的文化艺人,远赴国外讲课。她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组织培训本地剪纸艺人,改变了一批姐妹们的生活。如今,在她的带动下,海晏县剪纸等文化艺术培训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涌现出了不少剪纸能手,不仅促进了当地文化产业的发展,也为宣传青海,展示青海独特的民族文化作出了积极贡献。

文化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正在成为青海省转变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升级的重要推动力。

在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工作中,青海省突出文化产业的战略地位,把文化产业摆在了全省文化工作突出位置。编制发布了《青海省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13—2020年)》《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青海片区)发展规划(2014—2020年)》,对全省文化产业发展进行顶层设计,发挥规划的指导和引领作用;紧紧抓住国家实施的“一带一路”“藏羌彝文化產业走廊建设”等重大战略机遇,实施了一批重点项目,带动文化产业集聚发展;针对区域资源禀赋和文化产业发展基础,加大分类指导力度,合理布局全省文化产业发展重点,积极引导西宁打造多元文化品牌,海东市打造河湟文化品牌,黄南藏族自治州打造热贡文化品牌,玉树藏族自治州、果洛藏族自治州打造三江源文化品牌,海南藏族自治州、海北藏族自治州打造青海湖文化品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打造柴达木文化品牌,初步形成了特色各异、优势互补的发展空间布局。

事实证明,只有抓住体制创新这一关键,不僵化、不停滞、不懈怠,才能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才能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

古以文载道,今以文聚力。文化正成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青海凝聚力和创造力的不竭源泉。

在今年8月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重心下移、共建共享,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和适用性。要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推动各类文化市场主体发展壮大,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人们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要坚定不移将文化体制改革引向深入,不断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独具特色的文化正成为青海走向世界的灿烂名片,文化自觉自信正在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青海提供源源不断的强大精神动力,“四个扎扎实实”和“五四战略”赋予了青海省文化建设新的使命、新的要求。

广袤的青海大地,宏伟的文化发展画卷正在铺展,文化繁荣的精彩华章已经奏响。

(作者单位:青海日报社)

猜你喜欢
青海省青海文化产业
全民阅读擦亮“书香青海”品牌
国家公园省 大美青海情
青海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开幕
大美青海
图说:2019 青海省政府工作报告
图解:如何把学习教育贯穿全过程?青海这样做!
重庆市文化产业结构、效益比较分析
重庆市文化产业结构、效益比较分析
中国民营文化产业商会:举办文化产业沙龙
四川命名首批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