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创新与多维的英语阅读课程教学

2018-05-14 12:23
英语学习·教师版 2018年10期
关键词:核心素养教材

为响应并落实国家在“核心素养时代”的阅读要求,持续推动我国中小学英语阅读学术研究与教学实践的发展,全国基础外语教育研究培训中心、山东省教育学会外语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与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携手,于2018年8月21-22日在济南召开“新课改背景下创新与多维的英语阅读课程教学研讨会”。在22日下午开展的“英语阅读教学圆桌论坛”上,主持人和嘉宾带领与会老师们一起讨论了以下热点问题:新课改背景下的核心素养和阅读素养培育;如何利用英语分级阅读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的路径;如何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融入分级阅读内容,构建合理、系统、科学的英语阅读课程体系;如何在实际教学中把握教材和课外阅读内容的契合点实现课内外资源的完美结合等。《英语学习》与山东的老师们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完成了第51期英语教育“大家谈”,在此整理成文,以飨更多读者。

徐立乐:我们讨论的主题是“新课改背景下创新与多维的英语阅读课程教学”。关于新课改背景,我自己比较粗浅、狭义的理解就是近两三年大力倡导的“核心素养”这个主旋律。所以,今天下午的論坛,我想从“素养”谈起。在我们的日常交流中,经常提及“素养”一词,如人文素养、文学素养、艺术素养、媒体素养等,细化一点还有核心素养、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但“素养”到底是什么呢?素,即“本色”;养,即“培养、养成”,所以素养是指“经过后天的教育和培养而形成的一些特点和素质”。素质主要强调先天的禀赋,而素养更多指向后天的产物。2017年余文森老师在《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一书中指出:素养是一个人的“精神长相”,是一个人的“人格”,是一个人的“行为习惯”,是一个人的“思维方式”。

教育领域这两年频繁提到的“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就英语学科而言,“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形成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具体包括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意识和学习能力。这四个要素引导学生学会做事和做人,即通过语言教学实现“学科育人、立德树人”的目标。

阅读是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活动,是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我们可以“Read the world through the words”。长辈经常对后辈说“孩子,你要好好读书”。朴素地讲,他们内心深处是把“读书”等同于“上学、受教育”,阅读的重要性可见一斑。那我国的阅读现状如何呢?查阅一些资料后,我们比较遗憾也比较痛心地发现,我们中国人每年的人均阅读量非常有限。2018年4月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公布的第15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仅为4.66本。

其实,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国家就号召全国人民行动起来争取成为一个读书的民族,创建一个全民阅读的时代。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其主要的学习途径也是阅读。大量的可理解性语言输入能让知识得以内化,从而传播文化,发展思维,最终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王蔷和陈则航在2016年出版的《中国中小学生英语分级阅读标准(实验稿)》中指出,中国中小学生英语阅读素养的发展目标包括阅读能力和阅读品格两个方面。阅读能力由解码能力、语言知识、阅读理解和文化意识四个方面构成;阅读品格包括阅读习惯和阅读体验。

既然阅读很重要,培养阅读素养的重任就落在广大基础阶段英语教育工作者的肩上,那么,读什么,怎么读,如何为孩子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如何具体指导阅读,全面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是广大一线老师最为关心的问题。

新课改背景下核心素养和阅读素养的培育

杨璐:核心素养、阅读素养都是当下教育领域的热词,相信老师们也都对此话题很感兴趣,我们首先请蒋航老师谈一谈新课改背景下核心素养和阅读素养的关系和培养的问题。

蒋航:关于这个主题,我最初看到时就感觉很“高大上”。两年来,教育界很多知名专家、教授对类似的话题作过不少的诠释,有的还结合实际的课堂教学设计做了进一步的解读。作为普通的基层教研员,我只能是结合这些大师们的成果谈谈自己粗浅的认识和学习收获。

这个主题里面有三个关键词——“新课改”“核心素养”“阅读素养”。今天我主要谈一下对于前两个关键词的个人理解。首先关于“新课改”这个词,老师们是再熟悉不过了,多少年来我们对诸如“新课改背景下的英语阅读教学”“新课改背景下的英语语法教学”“新课改背景下的新型师生关系”等论文、课题研究和培训报告耳熟能详,今天我们这个主题也是关注“新课改”背景。尽管如此,可能并不是所有的年轻老师都了解“新课改”和我国的课程改革的发展历程。所谓课程改革,就是在特定的背景和形势下,为了学生的发展,对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以及教学内容等进行的改变。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先后进行了八次课程改革,最近一次改革始于20世纪末21世纪初。2001年,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经过广泛征求意见,于当年6月份出台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标志着最新一轮改革掀开帷幕,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新课改”。

我要谈的另一个关键词是“核心素养”。近两年来这个术语时常伴随在你我左右,但是它又是怎么诞生的呢?课程标准是怎么从“三维目标”的表述发展为“核心素养”的呢?此刻我想到一个词语:“应运而生”。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可以说立德树人是近年来包括今后很长时间内,我们教育工作者各项工作的指导方针和落脚点,也是各种专业术语表述的根源所在。例如,原来教育教学工作侧重于技术能力层面,而现在更专注课程和教学活动对学生的德育价值。不少的术语也在适当场合发生了变化,例如原来的英语教学变成了英语教育,阅读教学变成了阅读教育,教学观变成了大教育观。“核心素养”的概念也是“应此运而生”。2014年3月,教育部颁布《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要研究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2016年9月,北京师范大学公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该研究指出中国学生应具备的三方面核心素养,即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这些核心素养又包含了六大素养: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的主要实现途径便是各学科的教育教学活动,因而各学科课程标准也依据核心素养的理念作了修订,其中修订后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便结合英语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双重属性,将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归纳为: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其中语言能力和学习能力可以理解为关键能力,文化意识和思维品质可以理解为必备品格的范畴。

關于英语学科素养中的语言能力,程晓堂教授在《中国考试》2017年第5期的文章《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及其测评》中提到:“语言能力是指在社会情境中以听、说、读、看、写等方式理解和表达意义、意图和情感态度的能力”。语言能力是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也是核心。我们可以把语言能力理解为是原来三维目标中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有机融合。语言能力的发展,首先需要有对语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然后通过听、说、读、写、看等各项技能准确地表达含义和个人情感态度。例如,当学生学习关于海伦·凯勒的启蒙老师的语篇时,首先是通过看和读的方式了解海伦·凯勒的老师培养、教育她的故事,同时会学习故事相关的核心单词和表达法以及动词的一般过去时态。经过一节课的教学过程,如果最后学生能够做到在其他同学面前用比较准确的语言声情并茂地讲出来这个故事,并能让人体会到一个优秀老师在一个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作用和伟大意义,那么这节课在一定程度上应该算实现了学生综合语言能力的发展。

文化意识是指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对优秀文化的认同,是学生在全球化背景下表现出的跨文化认知、态度和行为取向。我们可以看出,文化意识的概念已经超出了原来的五维目标中的文化意识的范畴,更加注重文化内涵和社会责任。例如,经过英语课程的学习,我们在与英语国家人士交流时不仅要懂得不同文化是有差异的,还要懂得差异在哪里,如何去面对和应对,以及怎样才能做到既立足本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又能尊重对方的风俗习惯。外研版《英语》(新标准)(三年级起点)五年级上册有一课提到Lingling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询问Amy她们上午是不是做早操,Amy回答没有,她们只是play in the playground。此处就涉及了中外教育方面的文化差异。人教版初中《英语》(新目标)中有一课专门讲到了一些餐饮文化,例如就餐时手臂不要撑在餐桌上,双手不要放在双腿间;去参加比较正式的聚餐或者会面时,不要穿牛仔裤等过于休闲的服装等。

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中的思维品质是指学生通过英语学科的学习而得到的心智发展。研究实践表明,外语学习非常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能帮助学生用不同的视角观察世界,提升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使其成为一个具有独立思维能力的人。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途径之一就是进行大量的批判性阅读训练,所谓批判,并不是一味地否定或质疑,而是鼓励学生从另外一种角度思考问题,用另外一种视角看待问题,不人云亦云。鲁科版小学《英语》有一课讲的是动物运动会,故事如下:The tiger and the lion are running a race. The tiger is the winner. The rabbit and the frog are doing the long jump. The fish and the duck are swimming. The cat and the panda are climbing the tree. Who will be the winners? Can you guess?这篇短文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就具有一定的价值。首先,老虎和狮子赛跑,文中说老虎赢了,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去思考,老虎为什么会赢?赢在了哪里?老虎和狮子奔跑的特点各是什么?这一次赛跑是短跑还是长跑?跳远比赛中兔子和青蛙谁可能会赢?比赛场地怎样?小鱼和鸭子的游泳比赛,输赢会导致什么样的结果?熊猫看起来很笨拙,爬树的技能怎样?诸如此类,老师们在教学中应该充分挖掘教材内涵,不失时机地创造机会让学生多观察、多思考,不断提升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

关于学习能力,一般是指学生运用并及时调控学习策略、拓宽学习资源和渠道、不断提升英语学习效率的意识和能力。虽然我国的外语教学已经开展了很长时间,多年来也积累了不少有效的学习方法,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学生要想真正地掌握好这门语言也绝非易事。没有任何成功经验适合每一位学习者,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借鉴、梳理、总结并逐步形成适合自己学习特点的学习策略。另外,随着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和语言知识内容的不断积累,学习策略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也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为了拓宽学生的视野,提升英语学习的效率,在当前“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我们还需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和丰富的网络学习资源,不断提高自己的自学能力,弥补课内学习时间和课程资源不足的劣势。

核心素养是一个综合性比较强的话题,涵盖了我们英语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由于时间关系,更重要的是水平有限,我只能和大家分享自己的点滴学习心得,对于核心素养的研究和学习,我们将始终在路上。

杨璐:王馨悦老师带领青岛市市北区(以下简称“市北区”)的教师们在把阅读素养培育落实到课堂教学当中,进行了很多有益的尝试,欢迎王老师为大家介绍一下。

王馨悦:“新课改背景下的学生核心素养培育” 是一个方向性的议题,是一个解决“我们为什么而教” 的重要问题。从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发布,到《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修订,再到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教育的方向更加清晰了。而阅读素养是提高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与关键,新高考改革就引发了全社会对阅读素养的关注。教师如何在教学中把握好学科核心素养和阅读素养之间的关系,在教学中做到方向明确、目标得当、阶段发展,的确是我们每位老师应该研究的问题。

1.概念解读

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见图1):包括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意识和学习能力四大学科核心素养。四大学科核心素养是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整体,其中语言能力是基础要素,思维品质是心智保障,文化意识是价值取向,学习能力是发展条件。要将培养的总目标从强调培养学科知识与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转为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了便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我们通过教研总结了课堂教学的五个关键点——知识突破点、思维生成点、情感文化点、生活链接点和习惯养成点。我们要求老师们关注这样一些小的基本点,来逐步地将核心素养融入教学里。所以我们在推进核心素养的时候,会把核心素养分解成很小的点,让老师一步一个台阶地来落实核心素养。

阅读素养(见图2):《中国中小学生英语分级阅读标准(实验稿)》提出了中国中小学生英语阅读素养发展目标理论框架,该框架给出了中小学生英语阅读素养发展的目标。阅读素养是对阅读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其内涵要大于阅读能力,不仅涵盖阅读能力的各个要素,即解码能力、语言知识、阅读理解和文化意识,还包含阅读习惯和阅读体验两项能促使个体参与社会活动、促进其全面发展所需要的综合素养,也就是阅读品格。

2.核心素养与阅读素养的关系

核心素养与阅读素养既相互独立,又相辅相成。核心素养和阅读素养的连接点:

(1) 两者都关注从知识的教授向“育人”导向转变,满足学生未来发展需要。

(2) 两者都涵盖知识、能力、思维、习惯、方法、动机、态度等要素。

(3)两者都需要以语言知识为载体,促进新知识增长,优化认知结构来进行培养。

核心素养和阅读素养的区分点:

(1)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方式基于学科特点,通过听、说、读、写、玩、演、视等方式进行。

(2)阅读素养的提升不仅在英语学科教学中推进,也是日常各科教学与生活的一部分。

在英语教学中,英语阅读对于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即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意识以及学习能力这几个方面都起到关键的作用。在落实学科核心素养中把握好阅读教学,对于提升阅读素养也会起到推动作用。

3. 如何落实和培养核心素养与阅读素养

在明确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与阅读素养之间的关系后,我们接下来探讨如何在常态教学中落实和培养基于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阅读素养。

目前英语学科的课时数都非常有限,但是阅读又是我们特别想推进的内容,所以在常态教学中我们老师们总结了一个“五字要诀”——調、删、增、培、改。

第一是调,即调整教学目标。课堂上,老师们通常会根据教材内容,利用分级阅读或者选择适当内容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学习能力,这要求老师们要从备课上进行适当调整。进行单元统整备课时,首先就要对课程教学目标的设计进行重新定位,达到教材与教学资源的充分整合,将核心语言、教材内容与课外阅读资源有机结合在一起。

第二是删,即删除平行的、过多的、机械性的操练。市北区提倡中小学各年级基于课时设置,自主安排适量时间开展阅读活动,提倡学生每周在校阅读时间不少于100分钟,“分散阅读”和“集中阅读”相结合。“分散阅读”可以让学生合理利用“碎片化”时间,在晨诵、午读和自由阅读时间中加入课外英语阅读。“集中阅读”鼓励教师在课程上深度思考,用好、用活教材,在把握教学核心标准的基础上,基于学情需求,整合教材内容,适当删减增补,将阅读资源与教材话题整合,进行课程再构。教材内容所呈现出来的是核心语言,课堂教学中我们提倡课内知识的课外应用,就是在核心语言的操练中创设多语境、多元的语言实践活动,让学生们有更多的语言实践的机会。通过阅读这个很好的渠道,来创设语言环境、提供交流信息、丰富学生语言。

第三是增,即增加经典的、与教学内容结合的阅读资源。市北区在区域教研中带领老师把外研版《英语》(新标准)的话题和阅读读物进行匹配,制订了“市北区中小学生阅读素养提升计划”,规定了必读与选读书目,鼓励各校将英语阅读活动纳入教学常规管理,在校本教研中开发英语阅读的校本课程,积极开展阅读课题研究,自主设计具有创新性的教学活动和模式,积累经验,促进学校整体英语阅读教学能力的提升。

第四是培,即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习惯,从课上阅读逐步走向学生的自主学习。我们的做法是从一年级开始,将自然拼读与阅读有机结合在一起,制定了阶段性目标。小学阶段尝试“自然拼读法”教学,引导学生学习发音规则与拼读规则,培养学生“见词能拼,听音能写”的英语拼读能力,以拼读读物为巩固和拓展,完成英语学习从听说到读写的过渡,也为学生能够流利阅读提供技能支持。小学阶段课外阅读量应累计达到1万到4万词及以上。鼓励学校和老师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阅读指导,推送适合学生阅读的英语读物,如鼓励有较高阅读能力的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进行自由阅读。做好小初英语学习的衔接,通过阅读构建学生可持续性发展的空间。我们的观点是学生读多读少,读了就好;水平高、水平低,增值就好。所以老师们只要能把握住这两个点,就会在阅读教学中找到成就感。

第五是改,即改革评价的内容。我们要向老师、家长和学生传递一种导向,就是英语学习具有丰富性、人文性。学英语是为了用,不是为了让学生成为一个知识的容器。市北区提倡各校结合阅读教学与活动的开展,制定体现校本特色的阅读评价标准,选用合理多样的评价方式,如自评、他评、师评、家长评等,体现互动性与民主性的结合。可以建立学生的“阅读记录卡”,记入个人成长档案册;可以与“绿色作业”相结合,定期展示优秀的阅读作品;可以开展“阅读考级”,学生通过参与展现自己阅读进步的各种评价活动,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

目前我们的阅读资源非常丰富。在常态教学中,老师可以补充相关阅读材料开展教学。关于阅读材料的选择,有以下四个原则:

第一,与词汇教学一致。例如子低年级学习有关颜色的绘本,可能书里主要讲各种颜色的单词,没有很多复杂语言。孩子不一定要读懂每一个句子,只要知道red、yellow等对应的意思就行。这种方式让孩子的词汇学习得到了关联,阅读目的也就达到了。

第二,与句型学习一致。例如I have这个句型,有的小绘本可能一本书全都是这一个句型。有些学习能力差的孩子,背不过课文,但能背过这一本小绘本也可以了,这也是一种学习获得。

第三,与话题内容一致。老师可以通过阅读材料中的图片和语言丰富学生对话题的理解,提高语言表达的信息量。

第四,与评价目标一致。如阅读内容符合某个阶段学生的综合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也可以让学生来阅读。

阅读素养的提升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一定要关注对学生兴趣的培养。我们提倡老师在阅读教学中,给学生适当的评价和奖励。老师也可以和学生事先进行约定,与学生达成一种阅读默契。此外,在教学中我们还鼓励老师对学生进行有计划的个性化指导,不用同一标准来要求学生。这是我们在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和习惯的时候,很重要的两个点。

学校英语阅读课程体系的构建路径

杨璐:大家都知道,目前山东省小学英语的课时非常有限,想要有效地开展阅读教学只能在学校课程体系的整体构建上下功夫,下面请尹若飞老师来谈谈他们的具体做法。

尹若飞:我所在地区的学校在构建和实施英语阅读课程体系的过程中遇到的首要问题是课时的问题。目前国家课程规定的课时数不足以支撑学生去掌握英语,例如现在山东各地英语课基本上都是每周2—3课时,龚亚夫老师称之为“滴水法”。滴水的确可以穿石,但是那要上万年。医学手术和地板砖切割工艺上有一种“水刀”,其实就是高压水冲击钻,只有让水高速喷出,才有可能短时达到石穿。同理,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也必须有外部的高压,才有可能掌握得更好。

第二个问题就是教材资源不足。《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要求必修阶段课外阅读量每周不少于1500词(必修阶段不少于4.5万词),选择性必修阶段每周2500词(选择性必修阶段不少于10万词)。《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课外阅读量的要求是七年级4万词,八年级10万词,九年级15万词。小学毕业要达到多少阅读量?课标中没有明确的字数要求,保守估计要3万至3.5万。而小学二级基本词汇有423个,现行教材主要是围绕这些核心词汇进行编写,有一部分拓展词汇但数量都不多。小学生完成四年或六年的英语学习,整体阅读量往往少于1万词。从六年级毕业时的不到1万词到七年级学期末的4万词,中间有一个很大的鸿沟。

除此之外,老师们还反馈了以下问题:

(1)教材的语言复现率低,缺乏难易度与趣味性匹配的阅读资源。

(2)阅读材料匮乏,学校图书阅览室有中文书,却难觅英语阅读书籍。

(3)大班教学,两极分化。

(4)阅读教学方法单一、效率低。

(5)校内无阅读时间。

(6)教师个体尝试、孤独无助。

(7)学生英语学习兴趣逐渐下降。

(8)缺乏阅读评价工具。

以上是学校和教师面临的现状,而未来学校和教师又会面临怎样的挑战呢?World Innovation Summit for Education(WISE)发布过一项名为“Schools in 2030”的调查,为我们展示了2030年的学校蓝图。2030年,教师会转变成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他们73%的精力和时间用来引导学生学习,19%用于传授知识。65%的专家认为教育所应用的语言不再是本地的语言或者本国的语言,英语作为国际语言和通用学术语言,肯定会在学生未来的生活当中,有更多的使用和交流机会。课程将变得个性化,以适应每一位学生的需求。一致的、标准化的内容在未来的学校当中占17%,定制的、个性化的内容占83%。定制的、个性化内容来自哪里?我想阅读就是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

阅读可以贯通课上课下,从教材到读物,从语言到思维,从知识到情感,从听说到读写,从英语学科到跨学科,可实现自主性、定制化、个性化的学习。

在近几年构建学校英语阅读体系的探索中,我们基本上遵循了这样的策略:区域主导—学校主体—教师倡导—家长支持—学生实践—教研跟进—项目引领。山东省临沂市1700所学校共有106万小学生,因此老师数量比较多,不可能每一所学校、每一个学生都参与。教研意识上、教研活动上有市级层面的引导,市与县共同作用,通过学校、教师倡导,家长支持,学生实践,来推动英语阅读这件事。

对于学校英语阅读课程体系建设,我们一直常抓不懈。第一个阶段是2005年到2008年的課堂阅读教学尝试阶段,侧重分课型教学策略和教材阅读教学研究。

直面问题:从2001年到2005年,我市从城区小学到各村小学逐步开设了小学英语课程。2005年我们通过抽样分析发现我市小学英语教师普遍缺乏教学经验,进行过系统的英语专业学习的不多,专业性不强。各区县和学校普遍反映教师数量不足、工作量大,兼职、跑校教师没有精力来钻研英语教材、学习英语教法、思考英语课堂教学的技巧,致使英语课堂教学效率低。

解决问题:我们首先组织部分骨干教师进行小学课堂教学策略研究,提出“PPIPP(Preparation—Pre-reading—In-reading—Post-reading—Progress)模式”。该模式明确教学环节,细化教学活动,易于教师操作和学习,为阅读教学的推广提供了便利。然后通过持续跟进会议研讨、理论考试和课例观摩,使全市每一位老师都会用策略指导教学。经过三年研究、运用和调整,我们完成了《本色课堂——小学课堂教学策略研究》一书。期间我们赴宁夏回族自治区、山西省、陕西省、河南省及山东菏泽市、枣庄市等地进行教材培训,将形成的阅读教学策略成果推广到上述区域。

第二个阶段是渗透拓展阅读研究阶段,大致从2009年到2012年。这个阶段侧重阅读文本和阅读拓展研究。

直面问题:小学英语教学策略为广大教师提供了科学性的课堂教学操作体系,其中读写课教学策略已为广大教师理解并接受。但缺乏英语语言环境、语言输入量不足,影响了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阅读能力障碍,如认读力差、阅读习惯欠缺、阅读兴趣不强和阅读量严重不足等问题。

解决问题:对症下药,我们确立了本阶段的主攻方向是“渗透—拓展”阅读。进一步强化阅读教学,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激发其阅读兴趣。一是在各年级阅读教学中渗透阅读相关能力的培养;二是对学习内容、学习空间及学习方式的拓展,强化对语音拼读教学、课堂阅读拓展、故事教学、阅读后写作、拓展材料编制领域的研究。具体的做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1.语音渗透阅读教学打好阅读基础

从字母教学和语音教学着手。我们根据“分散渗透、适时集中”原则,在三年级下册开始探索“字母—音素”课堂教学改革。“分散渗透”是指在字母教学中分散渗透字母在单词中的发音规律,在单词教学中渗透语音意识;“适时集中”是指学生掌握一定的语音、词汇后,用1—2课时集中巩固字母和音素,形成发音规律。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能够自觉运用感悟的语言规律,尝试自主认读单词,识词正确率很高,基本达成“见词能读、听音会写”的目的。

2.主题拓展阅读教学提升阅读能力

以人教版《英语》(PEP)教材单元主题为核心,开展多种形式的拓展阅读活动,学生在大量的语言材料中多角度感知、感悟语言,从而培养阅读能力和正确的情感价值观。具体做法有:(1)补充主题内容;(2)体验主题内涵;(3)深化主题含义。主题拓展阅读倡导以主题为核心,力求为学生提供题材和体裁广泛、来源和表现形式多样化的英语输入量,提高学生接收、理解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锻炼英语的思维、联想、想象、判断和推测的能力,增强语言的分析加工能力,进而丰富英语单词的存储,强化语言知识,促进语言的表达和创作能力。

3.故事教学拓展阅读途径

学生普遍喜欢英语故事,但适合小学生读的英语故事相对匮乏,仅仅依靠教材中的Story Time板块并不能满足学生的阅读需要,因此我们自己创编英语故事。创编英语故事的切入点考虑到小学生的爱好、知识水平和年龄特点,努力使创编的英语故事既能深化小学生的英语学习,又不增加学生学习负担。创编英语故事采用故事性和趣味性的原则、以教材为中心的原则、突出主句型的原则。如,临沂五小在“创编英语故事拓宽学习渠道研究”中成绩卓著,学校以此项研究为载体,开发了校本教材作为学生的拓展阅读材料,加大了学生的语言积累和语言实践量,有效促进了学生英语能力的发展。

4.自编阅读材料打开阅读视野

由于市面上英语读物非常少,我们就尝试了自编阅读材料融入教学中,现在看这个阶段的尝试真是很大胆。在编制过程中我们遵循两点要求,即主题要鲜明,趣味性要强。我们编制的每个故事都有一个有趣的结尾。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然后上升到培养学生能力。我们还将阅读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合理地融进语篇。例如在研究中我们总结出词义猜测四步走,并在教学中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学生能更好地推测词义了,阅读理解能力提高了。

第三个阶段是学生阅读素养沉淀阶段,大概从2013年左右开始。该阶段侧重学校英语阅读课程建设和学生阅读实践活动开展。

直面问题:学生接触到的可阅读英语材料少。主要为小学英语教材,学生兴趣不高,学校英文读物匮乏,学生无课外书可读。教师缺乏必要的阅读理论支撑,缺乏对学生阅读技巧和策略的指导。校内阅读时间很难保障,缺少英语阅读课程和活动社团。

解决问题:我们首先组织教师学习《阅读的力量》《朗读手册》《阅读与儿童发展》等理论著作,然后集体研究如何丰富英语阅读课程体系,推动区域范围阅读活动,构建以学校为主体的校本英语阅读课程,全面培养小学生英语阅读素养。选择部分区域开设阅读课程和持续默读实验。具体做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1. 精心选择阅读资源

参照多方资源,制订阅读推荐书目,提供给学校、教师和家长。学校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组织英语教师去选书、购书。学校则通过学校开放日、致家长的一封信等形式向家长宣传英语阅读理念,将学校阅读向家庭延伸。

2. 科学管理阅读资源

(1)定级别。教师将书面测试、口头测试和网上检测三种方式结合起来,组织学生进行阅读测试,确定学生的阅读级别,供学生选书时参考。

(2)分级别、分系列摆放。根据学校情况不同,按照系列、级别等有序摆放书籍。

(3)书籍管理。建立学校图书馆和班级图书角之间的流动机制,培养学生自主管理图书的能力。

3. 定制学校英语阅读方案

我们认为比较理想的学校英语阅读课程包含:教材阅读课程、分级(绘本)阅读、自然拼读和阅读实践活动。在实际操作中,根据学校实际情况采用定制方式,打“组合拳”。我们有以下几种形式:教材阅读课+午间持续默读+主题阅读实践活动;教材阅读课+课外阅读课+午间持续默读+主题阅读实践活动;教材阅读课+基于拼读的阅读课+阅读社团课+主题阅读活动;教材阅读课+双师在线阅读课/双师在线拼读课+主题阅读活动;教材阅读课+课外主题阅读课+主题阅读实践活动等。

4.对比教材单元,筛选拓展读物

将教材中的话题和语言与阅读读物进行比对、匹配,选择与教材话题关联较紧密、语言难度相当的读物作为教材阅读教学的拓展语篇,比如人教版《英语》(PEP)四年级上册Unit 1与《双线英语》“My Classroom”互为补充。人教版《英语》(PEP)五年级上册Unit 4与《大猫英语分级阅读》(以下简称“‘大猫教材”)Best Bird作为拓展阅读材料。

5.进行午间持续默读

将午读时间划拨一部分进行英语阅读,采用持续默读,侧重于积累阅读量,即通过广泛阅读来扩大词汇量、提高阅读速度、提升理解能力、积累语言知识、激发阅读兴趣、增加文化背景知识,最终提高学生的综合阅读能力。具体做法是:(1)规划阅读时间。利用午读时间进行,每次10分钟左右。(2)建立班级流动图书角。在教师指导下,班级代表从图书室选取英语读物放到班级图书角,学生自主从图书角选书阅读。(3)填写阅读记录表。通過填写阅读记录的方式进行学习反馈,低年级和阅读起始阶段要填写阅读者姓名、阅读时间、书籍名称、难度。高年级加入读物大意、对书的喜欢程度、喜欢的词句、人物形象概括、故事结构分析、书评等内容。(4)明确阅读规则。集体持续默读时教室里保持安静,学生不交流,教师不解答,阅读过程中尽量不换书,不打扰他人阅读。(5)教师发挥榜样的作用。教师在持续默读时间要拿起书与学生一起读,起到潜移默化的效果。持续默读结束后,教师播放配备音频给学生听或教师读给学生听。读完之后教师与学生讨论,口头表达感受。

6. 创设多元阅读实践活动

(1)设立阅读交流活动。在教室里布置一块墙面作为班级阅读作品的展示交流区。设计丰富多彩的读后交流活动,可以通过学生讲述、复述等口头交流的方式,也可以通过绘制故事地图、思维导图或组织图、写读书报告、写书评等书面交流方式。按学校、年级范围分批分期组织讲故事大赛、戏剧展演、校园演讲、读书论坛等活动。

(2)建立朗读社团。学生录制朗读音频上传班级群分享交流。教师对朗读内容和朗读技巧进行指导。教师也为学生朗读,利用班级群进行分享。利用流利说、趣配音等app,进行配音打卡。

(3)建立戏剧社团。阅读后的表演本身就是阅读教学的常用方式,学校设立戏剧社团,将阅读活动系列化,从读向用延伸。对阅读材料脚本化的过程是文本的再构、提炼和升华;学生排练的过程是对阅读材料的深度理解;表演的过程是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和展示。每月一个短剧,每学期一部大剧,整个阅读、讲解、改写、编排、服装、音效、表演的磨合过程,对师生是极好的锻炼。

(4)确立学校阅读观念。学校在校园里设立英语阅读标语、标识、开放的英语阅读区角、英语作品展示栏、英语走廊等。校园广播定期播放英语歌曲、歌谣、韵诗、英语读物音频等。打造立体校园英语文化,营造立体阅读氛围,鼓励学生多阅读科普类英语读物。

7.采用多种课外阅读教学方法

分级读物有多页、多图的特点,我们细化了阅读中活动,中低年级、故事类及简单绘本用“读厚模式”,高年级、非故事类及较难绘本用“读薄模式”。在教学实践中融入图片环游、拼图阅读、阅读圈等阅读方法,也尝试使用组织图、结构图、思维导图来帮助学生厘清人物关系、故事线索和文本结构。

从2005年到现在,我们的实践基本上遵循了“区域·校本”一体化的小学英语阅读课程体系构建思路(见图3)。构建学校英语阅读课程体系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促进全市英语教学整体水平提高;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学素养提升;促进学生阅读素养和核心素养发展;帮助区县将小学英语发展为优势学科;帮助学校形成英语教学特色;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英语教育观。这个体系也正随着今年分级阅读和在线阅读教学的深入开展而继续丰富、延展。

我们也以此为课题进行了成果梳理,在2018年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选中,我们申报的成果被授予国家级二等奖,这也是对之前工作的肯定。同时我们也在思考,之前所做的工作是偏向经验型的,而课程体系的构建其实并不是简单的经验累积,需要从经验走向科学。我们会进一步探讨如何从课程论的角度,更严谨、更科学地思考和指导本区域内学校英语阅读课程构建,比如课程理念、 课程目标、课程性质、课程特点、课程选材、课程资源、课程教学方法、课程学时规划和课程评价等。

杨璐:能够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说明尹老师他们的研究是非常扎实的、卓有成效的,同时也说明这个领域的研究是很有价值和富有前景的。也希望在座的各位老师能够从中受到启发,开启你们自己的探索之路。

在我们的课堂上,如何把握教材和课外阅读内容的契合点,实现课内外资源的结合,是一个重要课题。最后我们请济南的管玲老师与大家分享她们的一些尝试和做法。

把握教材与课外读物契合点,优化英语课程资源

管玲:下面我与各位老师交流一下“在实际教学中如何把握教材和课外阅读内容的契合点,实现课内外资源的完美结合”这个话题。

2015年,我与山东省济南市市中区育秀小学和泉景小学的英语老师们一起开始了绘本与教材整合的研究,到了2016年,我基于市中区英语学科发展现状,申报了外专委“十三五”规划课题“小学英语教材分析与课程资源整合”,想通过研究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英语学科素养,提高英语教师的课程意识和资源整合能力。回顾三年来的研究之路,老师们都经历了一个蜕变的过程,过去老师们只是“教教材”的教书匠,而如今老师们成了课程的设计者和资源的整合者。老师们对教材进行合理的二次开发,并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给学生创设完整而有意义的语境。老师们都深切体会到了课程资源整合为英语学科带来的勃勃生机,让学生受益匪浅。

1.研究过程

概括说来,老师们是完成了“三步走”的过程:

(1)解析課标。老师们按照语言技能目标、语言知识目标、情感态度目标、学习策略目标和文化意识目标进行归纳梳理,通过教研活动等多轮研学,实现了“课标要求牢记在心”的目标。

(2)深耕教材。老师们从五维目标出发去剖析教材,完成了人教版《英语》(PEP)教材(以下简称“PEP教材”)8册书的教学体系图谱(示例见图4)及各单元图谱,为单元备课和单课备课做好准备。

(3)革新备课。过去我们是按照传统的教材、固定的课时板块来备课,如一个单元通常用6个课时来完成,这样做的结果是目标设计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课时与课时之间各自为政,缺少关联性和递进性。我们在学习了上海市小学英语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的理念之后,尝试对PEP教材进行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指标发布后,老师们与时俱进,学习新理念,将核心素养的维度融入备课中(见图5)。

2.资源优选

在备课的过程中,实验校的老师们基于单元目标和单课目标,灵活选择适合的课内外阅读资源。以育秀小学为例,学校在2015年参加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中国中小学生分级阅读体系标准”子课题“小学英语分级阅读中的合作学习研究”。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老师们选购了5000余册英文绘本。图6是老师们给出的选书建议。

面对如此多的资源,老师们利用课余时间将所有的绘本按主题、年级进行了整理。最终分为与课本契合的绘本、“大猫”教材、自制绘本三大类(见下页图7)。

在課程实施的过程中,育秀小学的老师们制定出了阅读校本课程的内容、课时安排、评价方式等,确保课程的实施效果(见上表)。

这里有一组数据记录了学生们的点滴进步:第一周50%的学生能够跟随教师的步骤,能克服阅读中的困难,阅读较有兴趣。第四周80%的学生能够积极阅读,之前易走神的学生也能安静坐好,关注图片信息。第七周学生在课间自发地讨论故事书,向老师建议增加新书,读书热情大大提高。课上与同伴一起读故事、讲故事、表演故事。课下,他们把故事讲给自己的小伙伴听,表演给爸爸妈妈看。他们还自己动手制作读书记录表。这样可喜的变化带给老师们大大的惊喜,鼓舞着大家继续实践下去。

济南市其他区县的学校也在积极开展实践研究,如,济南市槐荫区阳光100小学英语组以济南市“十三五”课题“小学英语绘本阅读的应用与实践”为引领,探索英语绘本阅读与现行英语教材的有效整合。他们以教材为基础,分学段分年级选择课外阅读内容,编纂了3—6年级《阳光悦读》英文绘本读物共8册。选书时教师们注重趣味性、主题内容相关性、语言高复现率、文化内涵等要素。学校自2014年至今,坚持开展假期英语绘本诵读活动,上学期学校开展了“悦读时光英文绘本我读我秀”活动,鼓励学生将平时阅读的绘本录成音频,上传至学校微信公众号,在校内外进行分享,此活动现已成功发布30余期,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越来越多的阳光学子爱上英语阅读。

在英语阅读之路上,每一位英语教师都是一位点灯人,用好书点亮孩子们七彩的童年,点燃孩子们“悦读”的激情,让我们与孩子们一道,热爱阅读吧!

总结

徐立乐:感谢杨璐老师的引领和各位教研员的精彩分享,让我们收获满满。结合几位嘉宾的发言,我简单总结一下。

济宁教研室的蒋航老师给我们梳理了几次课改的过程和每次课改的特点和重点,让我们了解了从三维目标到五维目标、又到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整个发展过程,让我们深刻地体会到每次课改都不是对上一次的推翻,而是在已有基础上的进一步的完善和改进。蒋老师对核心素养的四个要素(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意识和学习能力)分别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释,并结合教材的具体内容谈了他对这几个要素的理解。

青岛教研室的王馨悦老师在她们教研活动的基础上进行了颇有高度的提炼。她总结提炼了核心素养和阅读素养之间的异同点,以及彼此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王老师巧妙地运用反向思维,从教育的终点反思基础教育中的问题,综合考虑家校的结合、当下与未来的结合,总结了“调、删、增、培、改”的五字秘诀,灵活地整合课本内容和课外资源,大胆尝试课内知识的课外化应用。在评价方面,提出了减压式的评价方式,以鼓励为主,不仅关注横向比较,更关注学生的纵向发展。“读多读少,读了就好;水平高低,增值就好”的原则让学生们在没有测试性评价的背景下参与阅读,让阅读真正变成了“悦读”,大大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素养。

临沂教研室的尹若飞老师先探讨了当前阅读教学中面临的一些主要问题,如课时少,很多学校阅读素材不足,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比较迷茫等。接着从现在的学校和未来的学校间的对比中,尹老师发现了突破瓶颈的好办法,那就是要从定式转向定制,即转向个性化、量身定做型的教学方法。自2005年起,她带领她的团队潜心研究阅读教学,从最早的尝试阶段、渗透阶段到培养拓展,最后收获了丰硕的成果。多年来扎扎实实的工作让她们获得了2018年全国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临沂市的故事阅读、绘本阅读中开展了丰富的活动,编绘本、演绘本、画绘本等活动充分展示了孩子们的语言能力和创造力。

最后济南教研室的管玲老师结合自己的科研项目重点谈了分级阅读体系的建设。她提出了选择阅读素材的几个参考因素,包括Theme、Level、Culture和Tellability。其中Level既要考虑学习者的语言水平和认知水平,又要考虑读物的语言水平,力求达到完美的结合。她带领她的团队对5000余册英文绘本进行梳理,按照名称、主题、适用年级和大体内容四个方面,将读物进行归类,整合了课外阅读资源,恰当地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去,实现阅读素材的一体化管理。她带领下的试点学校还制定出了各年级详尽的课程安排,从学时、教学内容到评价方式,一应俱全,初步完成了新背景下分级阅读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

结合几位老师摸索出来的宝贵经验和我个人的一点思考,我觉得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可以有多种途径。概括地讲,要在多维的理论指导下,设置多维的教学目标,融合多维的教学内容,组织多维的教学活动,使用多维的教学方法,运用多维评价方式,展开多维合作,点燃老师的教学激情,逐步实现从教书到教人,从教学到教育,从教材的使用者到教学资源的整合者的身份转变,走出舒适区,挑战自我。希望老师们怀着“A little bit a day and you will make a big difference.”的信念,在新时代、新课标、新背景下争做有大视野、大格局、大胸襟的教育工作者。

猜你喜欢
核心素养教材
教材精读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一图GET“党务公开”核心点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以问题为核心上好初中几何复习课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每月核心经济指标
参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