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世界,人人都爱法兰西!
无论你身在何处,心中总有一块地方会留在法国,这里有真正的生活和生活的艺术。
而这一切又都罩在“浪漫”的薄衣中,充满非理性的诱惑,整个世界都会对它念念忘。
四季有味
带着清醇热气的白雾升腾,迷蒙的眼睛见到瓷器中宛如水彩画般色彩交融的食物,定睛处蔬果明晰的纹理堪称艺术品,银叉匙碰撞在餐具中的清朗声响格外悦耳,但一切都在食物接触舌尖的那一刻迎来了高潮……“每一次,在烹饪美味时,我都会代人性地去想象品味者的情绪;每一次,我都以创作一幅画的心情在经营这些食材。”如果说法式生活艺术中有哪一条是男女共爱、少长咸宜、绝无国界的话,那无疑是美食!而作为当今法国美食界绝对的传奇与代表,Alain Passard更是为傲立世界之林的法国美食下了一个艺术化的注脚。作为—位著名的艺术爱好者,Alain Passard位于巴黎左岸那家终年满座的餐厅LArpege旁边就是厨师大人的私人艺术空间,他既在那里储存自己众多的艺术收藏,也在那里汲取源源的创作灵感。“美食,尤其是蔬果,怎么会不是艺术呢?”他非常认真地说道,“一道菜的诞生关乎厨师的哲学思考,它与品味者发生关系的第一步却是从视觉开始的。”他摸了摸自己方正的下巴,似乎还在回味刚刚分葱时那个类似雕刻的动作,“每个动作都要精准、优雅,这会让工作的时光变得不同……”
法国的“厨神”不少,但说Alain Passard是其中的传奇恐怕没人会反对。这个曾经将烤肉艺术发挥到魔法级别的大厨却几乎是在一夕之间转身成一位纯素食烹饪家的。2000年欧洲爆发疯牛病,“发现自己跟动物之间的关系变得艰难”的他开始把红肉剔除出自己的菜单,“大家都以为我是因为疯牛病而转向素食,但这远远不是全部原因。老实说,当时我正好被夹在了厨师生涯的瓶颈期,我必须开始新篇章”。于是在蔬果类素食地位普遍不高的法国烹饪界,Alain Passard在巴黎近郊、卢瓦尔河谷和诺曼底地区都建起自己的菜园,每天餐厅使用的蔬果植物都是当日份现摘,可谓真正做到“从菜园到餐桌”的先行人。即便这需要顶着“噱头策划”“法式烹饪变节者”等非善意的名号,但他还是义无反顾地抛却了自己作为“火”之厨神的身份,转而关注“土”之风味。“我想要的便是当人们咬下一口蔬果时,能像品味和谈论法国红酒一样谈论它。”
或许得益于家庭成员拥有多重艺术身份的环境,Alain Passard对美食的创造从来不限于味觉本身。裁缝母亲赋予他对手工技艺的看重,音乐家父亲的熏陶则令他在演奏萨克斯和钢琴方面得心应手,这也令他在创作美食时,不仅对控制自己的双手有严格要求,甚至还细致到对不同餐具之间碰撞可能产生的声响都有严苛的要求。“要让一道美味动人,关键在于制作美味时要‘精简动作,控制你的双手就是在控制你的欲望,不让欲望生出多余的动作,我在烹饪时可能最后只会保留三四个非常精准的动作。”而在很小的时候,他就对色彩充满了激情,也是从童年开始,他一直在创作自己的拼贴画作品。“我祖父是一位藤椅手工制作者,他时常需要雕刻木头,我正是从他那里遗传了对优美手势的热爱。我就是喜欢用自己的双手进行创作!”或许也是因为双手的温度和对内心的传达,所以经由双手创造的东西才如此具有感染力,而相比机器生产那种整齐划一、毫无例外的结果,双手直接受情绪影响,所以其间蕴藏的不确定和随机性就显得魅力十足。大概也是因此,在美国人埋头为创造做饭机器而努力时,法国人觉得这简直是个笑话。
是的,有什么能够代替由人的思考而发、由人的双手而做,再由人的味蕾去感受的过程呢?在这个过程中,人作为自然的一部分,与这自然的大环境和四季中的时空变化直接连通了。“法国美食的艺术究其根本是对自然与季节的尊重。”Alain Passard出生于布列塔尼,如今在巴黎生活,而他的菜园分布在法国各地,“你知道法国很幸运,这里四季分明,每3个月就会有新的自然故事上演,所以在这里,人们永远不会感到厌倦。而法国各个省之间的地方特色也相当鲜明,这不仅从文化上,也从滋味上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丰富的层次”。他滔滔不绝地聊起法国美味的乳酪、鲜美的肉类、各类菌菇,还有酒…”对于晚饭前这个采访时刻而言,真是对我们残酷的“折磨”,但他仍没有要停的意思。中国人讲“不时不食”,法国人则说“不要在你的锅里煮了整个四季”。“比如在7月,我就只做让人吃起来感觉清爽的夏季食材。在1月,我则只做那些让人变得暖和的冬季食材。但别担心会乏味,因为每个季节我们都拥有超过zo种不同的味道,我会灵活运用它们来创造乐趣!”
虽然Alain Passard的一天是可想而知的忙碌,但他總会为自己找到一些小小的“逃离”时间,“譬如我经常会‘偷跑到餐厅对面的罗丹美术馆去散步”。他还喜欢与不同的“空间”相遇:森林、花园、博物馆、音乐厅……“厨师不能只关注烹饪,恰如艺术家也不能只关心艺术品。”或许正是自身经年的体会才让这位会创作绘画与雕塑、迷恋收藏、能设计、精通乐器,还乐于写作的厨师总结出他在烹饪上的“法式五觉”:创作者的手、作品之味、作品之气、节奏和火候,“缺一不可”,他坚定地这样说。临走时,他又向我们透露了一个小“秘密”:他的一位朋友兼合作伙伴已经向他发出邀请,明年将会在上海复星艺术中心展出这位大厨的拼贴画和铜雕塑作品。“这下你知道为什么法国生活方式能打动人了吧?因为它总是让自然与艺术调和存在,所谓法式生活艺术的要旨便在于健康地生活,并且活得优美!”
触摸自由
香水就像法国人的第二层皮肤,是他们表达内心与品位的最缥缈、隐晦的方式,但相较于气味本身引发的愉悦,这门转瞬即逝的艺术追求的恰是在看似的虚无中触碰到真正的自由。
盛夏午后,Christine Nagel走进来,穿着非常法国的蓝和白,戴着她几乎从不离身的圆框眼镜,放松得如同午后时光。能保持这样的创作状态对一名调香师来说至关重要,也很幸运。但不被焦虑驱赶而享有举重若轻的精神自由是法国女人的法宝。所以在全世界眼中,只有法国女人永远不会老。眼前这位优雅得不能更像法国人的女士并不来自法国,出生在瑞士日内瓦的她偏爱白色,几乎不用香水,言谈举止都相当严谨。相比她的前任Jean-Claude Ellena格拉斯香水世家的出身和富于极简东方哲思的知识分子风格,Christine代表的更似这个香味世界的新秩序。她最初学习的是有机化学;怀抱着对诺贝尔的崇敬找到了自己第一份工作——化学分析师;之后又加入芬美意香精公司(Firmenich)做市场分析员;然后才开启了跟随Michel Almairac学习调香的旅程……“在我那个年代,想成为调香师最大的困难在于我的性别,而现在,调香学校里大部分学员都是女性了……”
多年来她都“回避”着自己的背景问题,毕竟在其他调香师正在西西里的柠檬树下徜徉于创意之海时,她要做的却是在闻到柠檬味的当下就要准确判断出这只柠檬是来自西西里还是加利福尼亚,或者以色列?“这不是很有趣的工作,却绝对是要求很严格的。在這种极其严苛的专业训练下,我反而获得了自由创作的能力。”如果有幸到访Christine的工作室,几乎任何时候你都能看到她在手臂上贴满各种颜色小贴纸的样子,“我需要把不同的香味放到皮肤上,我必须让它们接触我的身体,我要触碰它们”。这也正是Hermes价值观中非常强调的“触感”的重要洼,所以尽管是一位与前任调香师卓然不同的选择,但品牌仍然坚信她是“属于Hermes的人”。她会在一天中的不同时段反复地去嗅闻这些带着不同香味的小纸条,感受它们的变化,在这个问题上,她总是理性先行。
扎实的地基方能承载高楼,而这“高楼”要怎样“设计”得益于她体内另一半的意大利基因。“工作之外,我喜爱绘画,期望自己能像画家一样创造性地运用色彩去创造全新内容:我们从来不是把几种颜色简单并列,而是混合。唯有混合才会出现‘新。”譬如她随手拿起桂皮,这种热性香材跟一种苦橙精油混合后竟产生了可口可乐的香味。“你知道,这就像不同艺术家会有不同的切入题材的方式,也有各自的表达方法,可能是点描,可能是泼彩,最终要达到的效果却是殊途同归的情感交流。”Christine拿她偏爱的夏加尔举例:“我喜欢的是他的表现方法吗?不一定。但他表现出的梦境让我似曾相识,我也去过那样的梦里。”她的方法则更近似于她热爱的罗丹与克洛岱尔,“当你仔细观察他们的雕塑作品时,会发现他们塑造的人像在手和脚的部分都做了局部放大的处理,却因此显得更加自然”。在她的香水中,她也会刻意地加重一些香材的味道,“然后在整体中,它们让气味显得比自然更自然了”。如今她已经可以很骄傲地对我们说,拥有她这种学历出身的调香师全球不过两三位,“就像舞蹈家,我练得越多,自由就越大,因为对基础足够自信,创作才能更加轻盈”。
创作永不褪色的香水,这是Christine作为香味“画师”的渴望。“我个性中有相当热情、自由的一面,我随时都准备接受灵感的撞击,渴望着创作!”很难从她平静优雅的口吻中嗅到这股疯狂,直到看见她在办公室中悬挂的她热爱的那些女性艺术家的肖像——那是年轻时拥有倔强又富于悲剧美面庞的卡米耶.克洛岱尔(Camille Claudel)、毛发与生命力一样异常旺盛到终身与剧痛抗争的弗里达卡罗(FridaKahlo),还有作家科莱特(Collette)……“她们都是很强悍的女性,大胆、激烈、永不妥协,个性中藏有刀锋。虽然她们的一生中也有男性陪伴,但那不是重点,她们终身即便以破碎为代价,也保存了‘自我。”自由、平等、博爱,我突然想起了法国的三色旗。她的语气已经足够充分表达出那种她在自己香味作品里追求的“突如其来的感动”,但感动恰好又是不能被刻意引导的。“嗅觉是人类非常原始的一种感官,跟直觉有直接联系。嗅觉的感受很容易让人体会到快乐,也能轻易地催人泪下。因为它跟记忆、情感有关,但情感和感受又是我们最无法计算、不能掌控、拒绝被引导的东西,因此香味中有真正的自由。”瞬息间,我们张开鼻孔,Christine为Hermes创作的Twilly里那种富于活力的微辣生姜、柔媚晚香玉、优雅檀香次第进入脑海,唤起记忆,仿佛见到元气女孩开着敞篷车,戴贝雷帽、系丝巾,任头发吹散在风里……这些带着明显个性的优雅画面从何而来?电影?记忆?Christine微微一笑,啊,这就是法国女人永远的青春期。
色彩狂欢
是的,巴黎人骨子里最爱黑白灰,但脚下时常踩着一双彩色Bensimon!
“法国国民帆布鞋“的发明者Serge Bensimon正是用他浪漫多姿的色彩征服了整个法国.甚至全世界。
什么是法式EasvChic?Bensimon帆布鞋可以说是最好的注解之一。巴黎这座挑剔的时尚之都将优雅的黑白灰发挥到最高境界,但法国人往往喜欢在这份高冷之外搭配一双色彩缤纷的Bensimon帆布鞋。从8岁小孩到80岁老人,从法式风格传奇简柏金(JaneBirkin)到她天性解放的女儿夏洛特甘斯布(CharlotteGainsbourg),Bensimon都最获青睐,它既是经典,又是日常,而这份时尚态度恰是法式生活的迷人。
4月的一个早晨,阳光斜照着圣马Tig河旁的街道,建筑物的影子在地上拖得长长的,春风还带着些许寒意,巴黎人已经急不可耐地坐在了咖啡馆的露天座上,他们是逐光而生的一群人。我一路晒着太阳溜达进SergeBensimon的时尚王国,仿佛踏进了一片浓郁的色彩丛林:艺术霓虹灯闪烁着光芒,五彩斑斓的帆布鞋也像是装置艺术品,主人从南美、非洲、日本等地淘回来的各色宝贝散落各处,热带植物和仙人掌长势喜人……这里可真让人一见倾心。
创始人Serge Bensimon家族祖辈都从事服装生意,他和兄弟Yves Bensimon自小就在服装堆里长大。1979年,他俩子承父业,经营起一个成衣品牌。那是个躁动的时代,他们也在为家族事业寻找新的突破口。有一天,当他们在库存堆里发现了成千上万双白色网球鞋时,Serge突发奇想,何不将这些鞋子统统染成五颜六色?那时候法国还没有彩色网球鞋,毕竟黑白灰的优雅属性是法国人最大的安全感,但人生一世所努力的不正是要活出色彩吗?说干就干,Bensimon彩色网球鞋就此一炮而红,成为Bensimon的品牌经典,也成了当代法式风格的经典象征。1986年,他们在巴黎玛黑区开了第一家商店“Autourdu Monde”,中文意思是“世界各地”,因为他们总是世界各地到处跑,为自己、为品牌,也为法国带回全世界的色彩。“为什么时装秀上总是没完没了的黑色?没劲,看得我真想哭。我知道黑色最好卖,但是够了,我的品牌不要再做黑色了。”虽然Serge自己也会穿黑色,但他强调色彩才是Bensimon的品牌基因。在他看来,这二者也并不违和。
旅行是Bensimon的另一处重要的灵感源。二十来岁时,Serge就曾经和Yves一起背包在美国旅行,一天下来,两人合起来才用15美元。彻底的穷游,但是快乐极了。一双轻便实穿的Bensimon,穿着它的人,不管年纪多大,都有一颗年轻活跃的心,仿佛它真的可以陪你走遍整个世界。可以说,Bensimon品牌也是Serge个人审美趣味的投射,从一开始,他所热爱的就不仅仅是时装,他想表达的是一整套生活哲学。继第一家时装店开业后不久,1992年,他又推出了第一家概念店“Home Autour du Monde”,推出自己的家居线,将时装与家居精心混搭,同时在一个空间里售卖。2009年,喜欢艺术和建筑的他还收购了巴黎最文艺的Artazart书店。据说这家书店一年开放363天,这在巴黎很可能是绝无仅有的。2010年,他再进一步,开设了私人艺廊GalleryS.Bensimon,代理世界各地的艺术家作品,做关于现代艺术和当代设计的各种展览。艺廊位于巴黎共和国广场附近,与这个办公总部隔河相望,就像他和品牌血液中两大基因的一种对视。
Serge Bensimon的办公总部在此处已经扎根将近30年,它所处的圣马丁运河这一片区如今已经跃升为巴黎最具活力的新兴文艺街区,沿河两岸遍布咖啡馆、小酒吧、餐厅和各种时装、设计、家居店。如果说塞纳河和蒙马特高地已经被观光客所占领,那么圣马丁运河依然是纯正的巴黎天堂。在这里,你每一天都会遇见年轻新鲜的面孔,他们来自世界各地,怀着梦想,期待被巴黎的荣光点亮。而Serge Bensimon从这里走向世界,又把世界浓缩回这里,以一种开放鲜活的姿态、缤纷快活的调子。或许对法式生活艺术而言,色彩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个极具号召力的浪漫传奇。
日常的珍宝
“创造美丽之物,并通过这些美物讲述一段故事,这种去注视生活本身,并尽量让生活变得更有趣的能力,就是法式生活艺术的本质。”
法比耶纳·莫妮(Fabienne Mauny)穿着简洁合体的烟管裤和带点儿男孩子气的系带皮鞋朝我们走过来,漂亮的金色短发下面有张相当生动的脸,又俏皮,又敏感。晷瘦削小巧的身材在穿过周遭那些大型而绚烂的古老瓷板画时反有种相得益彰的生命力。虽然事前对diptyque总部办公室作过多次想象,但此刻,我们站在这个“藏”身于巴黎市中心的一座历史建筑内的空间中,眼前场景却如同某种“暗物质”,内里绚烂无比,外表缄默示人。“我们很幸运能在这样可遇不可求的环境中工作”,Fabienne用手指拂过环绕她的这些精妙的瓷板画,她没有触到它们,因为这些由艺术家Edmond Lachenal和TheodoreDeck创作于19世纪的大型艺术品已然成为法国文化部登记在册的保护对象,而就在我们背后“俯瞰”来者的傲娇孔雀壁画是曾颠倒众生的女明星SarahBernhardt的浴室装饰墙。靠窗的过廊则把这份丰饶的艺术性加以延伸,那里是团队成员从世界各地带回来的穿越时空的美丽物件,有中国的定窑白瓷、爪哇的木雕、非洲的面具……被这些美之物环绕的每一天,灵感的流淌都是自然而然的。“所以为diptyque这样的品牌工作,你很难真正从中抽离,职场生活和文化生活在这里是高度融汇的。”Fabienne所说的也正是被她视为“法式生活艺术”的最大幸福——将很多事物结合起来,去享受单独的每一天,去享受每一天中的不同时刻,“对法国人来说,总是有不尽的对生活的渴望,总是在享受每目生活中的那些微小却会灵光一闪的“珍宝”。
她自己就是这样。这个早晨,她才刚从“浪漫生活博物馆”的那个别致的小型展览“花朵的力量”(Le Pouvoir des Fleurs)中尽兴而归。曾经为YSL工作多年的她,最早是在香水部门接受训练,后来又转到时装部,“这让我的鼻子和眼睛都接受了教育”,但更重要的是这段经历也让她了解到“风格”的重要性。“通过服装、气味,我们都在寻找自己的风格,这是一种追根溯源,关乎于‘我是谁。”对于做自己这件事,恐怕难有像法国人这般执拗的。就像diptyque的3位创始人:室内设计师Christiane Gautrot、画家Desmond KnoxLeet和剧场总监兼布景设计师Yves Coueslant。3位好友一起开店,还开的是小众精品店,凭借这间小店他们不仅实现自我冒险,还创造时代先声,这种故事实在鼓舞人,但回头一想,大概也因为是在法兰西。当一位艺术家告诉他们可以住蜡烛里添加香味时,3人抓住了这个闪光的念头——为何不把视觉与嗅觉联系起来?于是在社会运动高涨的1963年,diptvque第一次创造出自己的3款香氛蜡烛:山楂、茶和肉桂。室外风起云涌,家内优美恬静,这是法国人的趣味。“3位创始人终生过着非常艺术家式的生活:环游世界,任灵感来敲门,他们是真正的风格创作者和先行人。”在如今“文艺”已沦落为带点揶揄性质的形容词时,50多年前的他们所散发的是一种真正的独立与文艺气质。因为并不在意它是否能引领潮流而实实在在地成为风格本身。能被历史节点记住的作品从来不由创作者刻意追求,它是一种视野,更是忠于当下的内心感受。
来自法国南部的Fabienne天性热爱自然,“每到夏日总会开条船到海上去……”而在巴黎的日子里,她也乐于去发掘那些隐秘而精致的快乐,譬如去小博物馆看特别的展览,譬如在安静的长街上漫步。“那是一种秘而不宣的愉悦。在巴黎,哪怕只有一个周末,你也可以把这些不同的事情串联在一起,就像珍珠。”这话听上去真像侯麦电影里那些女人会做的事,“啊,侯麦,他很奇妙。”她露出了一个非受访状态的微笑,真迷人。同时,她也是一个香味的信徒。“如果你喜欢蜡烛,你可以在生活的每个时刻拥有它。”她非常浪漫地形容起来,若在冬天,她回到家,会点燃“炭木”(Feude Bois),然后搭配一款“肉桂”(Cannelle)或“香丸”(Pomander),“它们极其特别,你知道Bois在法语中是‘柴火的意思,所以点燃它们,你立刻就会感到……”她故意顿了一下,“快乐!”她的目光随着突如其来的笑声明亮起来,而在这声音中我仿佛看到了那个画面、感受到那个温度,借她的话说,“很奇妙”。
diptyque又绝不只是一个香氛品牌。“它是在创造美丽之物,并通过这些美物讲述一段故事,它会带人回到生活的细节里!”Fabienne一边说一边翻开手边那本厚画册,“diptyque所有香氛的故事都用钢笔画画在了标签上。”她把不同的香水瓶递给我,就像要用视觉与嗅觉的双重体验带我进入这场“旅程”。“我们希望这些香味就像一趟旅程,它以嗅觉的方式连接一段視觉的经历,这个画面我们称为‘嗅觉风景。”在每款香氛的结尾,我们还总会添加一味你意想不到的成分,给你一个惊异的东西。我们将之称为‘神来之笔。”人会记住的偏偏是那一点“意外”,恰如一场奇遇。
“法国很幸运,历史、文化、享乐都被保护和鼓励,它们天然水乳交融到法国人的生活品位里。”的确,我们很多时候谈论法式生活艺术也正是在谈论这种品位,“是一种能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多重感官来享受多种艺术的综合能力。”Fabienne指着蜡烛瓶身上的Logo告诉我,这名字是来源于最初那家老店里的两扇窗户。“对3位艺术家背景的创始人而言,这两扇窗户就像一对双联画(英语diptych,法语diptyque),彼此独立又互为对照。”她说的也正是法国人在生活中构建的个人世界、存在于家里的另一个宇宙,它永远以自己的步调与外部世界并肩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