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卫阳
摘 要 当前形势下,水产养殖业发展速度的加快,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活力。为了实现我国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则需要结合其养殖环境的实际情况,加强与之相关的氮磷污染现状分析,并明确这种产业养殖环境的未来发展思路。基于此,对我国水产养殖环境氮磷污染现状及未来发展思路进行系统阐述。
关键词 水产养殖环境;氮磷污染;发展思路
中图分类号:X52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8.11.089
加强我国水产养殖环境氮磷污染现状及未来发展思路研究,有利于改善水产养殖环境,确保其环境状况良好性。因此,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深入分析我国水产养殖环境氮磷污染现状,并拓宽其未来发展思路,提升水产养殖环境的潜在价值,满足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要求。
1 我国水产养殖环境氮磷污染现状
1.1 基于养殖种类对水环境的氮磷污染及影响
在人工养殖、海洋捕捞等不同模式的共同作用下,逐渐形成了有效的水产养殖结构,进而为我国水产养殖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保障。但是,受到我国局部地区水产养殖产业结构布局有所失衡的影响,加大了水产养殖风险,影响其养殖环境质量的可靠性。在此期间,因水产养殖种类的增多,加剧了相关的水环境氮磷污染及影响。具体包括以下方面。
1)鱼类方面的影响。在我国水产养殖行业发展过程中,为了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很多养殖户采用了高密度、高投入的养殖方式对鱼类进行精养,使得水产养殖环境因鱼类诱饵及粪便的影响而产生了污染问题。当人工合成的外源性饲料在鱼类精养中的应用范围扩大时,会增加鱼类残饵及排泄物中的氮磷含量,从而加剧水产养殖污染[1]。同时,不同养殖模式下,饵料氮、磷输入是养殖系统氮、磷输入的主要途径,分别占总输入的85%~93%和83%~84%,而养殖系统氮的输出则以养殖生物为主,占62%~77%,磷的输出则以底泥为主,占76%~80%,加大了水产养殖环境氮磷污染问题发生率。针对这种问题,需要注重草鱼+鲤鱼+鲢鱼混养模式的合理运用,使得水产养殖系统中氮、磷输出量得以减少,保持良好的水产养殖环境。
2)虾类方面的影响。虾类养殖对周围环境的污染及影响程度取决于生产水平和养殖规模。在精养虾池中,人工饵料输入的氮占总输入氮的90%,其中仅19%被虾吸收利用,8%~12%以颗粒态、可溶性有机氮和无机氮等形式存在水体中,62%~68%积累于塘底。加上虾的养殖规模、养殖密度等要素作用下排泄物的增多,会使养殖区域氮磷含量也会增加,从而加剧水产养殖环境污染,影响环境质量的可靠性,所以需要虾类养殖中控制好饵料使用量,从而改善其养殖水体环境,降低其环境污染问题发生率[2]。
3)贝类方面的影响。在贝类养殖过程中,由于排泄粪便的产生会使水产养殖环境中的有机质含量增加,使水体中产生了较多的氮。加上人工养殖方式作用下饵料使用量的增加,会使养殖系统中氮磷含量占总输入的67.00%~91.00%及72.00%~90.00%,且贝类固体排泄物占到投饵量的45%左右,会使贝类养殖区域水体环境受到氮磷的较大影响,引发了水产养殖环境污染问题,需要在未来加大贝类养殖中氮磷排放量方面的研究力度,给予其养殖环境保护必要的参考信息。
1.2 基于水产养殖沉积物有机质的富集及环境影响效应
现阶段,在规模化、集约化养殖模式作用下的不同鱼虾、贝类养殖过程中,均要投入一定量的人工饵料,使得水产养殖效益得以增加。但水产养殖环境中因饵料的使用,会使养殖生物的代谢生物进入水体后产生次生物质、生物残体、降解有机物等,并沉降在塘底,使得水产养殖环境中存在着较多的沉积物有机质。在这类物质的作用下,会使养殖生物活动区域的氮磷含量增加,加剧水产养殖环境中水体的富集效应,使得养殖系统作用下的水体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同时,由于养殖系统中人工饲料用量的增加,会使饲料中大部分的氮磷沉积在水底,进而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下,加快营养盐的释放速率[3]。此时,由于水体中氨氮及亚硝酸盐含量的增加,会给水产养殖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需要养殖人员注重饵料用量的控制,确保水产养殖环境整体状况良好性。
2 应对我国水产养殖环境氮磷污染问题的应对策略
2.1 加强水体净化技术措施使用
为了有效应对氮磷污染问题的,实现我国水产养殖环境保护,则需要加强与之相关的净化技术措施使用。具体包括:1)通过对换水、曝气、泼洒石灰等物理措施与化学制剂作用下污染物发生氧化、还原、聚合等反应的化学措施配合使用,去除水产养殖环境中的氮磷,提高养殖系统中亚硝酸盐、磷酸盐及硝酸盐的去除率,从而实现我国水产养殖环境保护;2)通过对生物浮床、人工湿地系统、滤食性水生生物等不同生物措施的合理运用,实现水产养殖中的水体净化,使得养殖废水中的悬浮物能够得到有效处理,满足水产养殖环境保护要求。
2.2 积极探索新型水产养殖模式并加以使用
当前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对水产品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而为水产养殖行业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在此期间,为了满足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要求,实现对水产养殖环境氮磷污染问题的科学处理,则需要积极探索新型水产养殖模式并加以使用[4]。具体表现为:1)结合我国水产养殖的实际情况,深化渔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理论研究、养殖方式优化等方面入手,推进渔业转型升级,加大水产养殖环境的科学保护力度,实现我国水产养殖业的健康发展;2)在水产养殖结构优化、养殖模式转变等措施的支持下,给予水产养殖中生态效益的持续增加更多的考虑,为我国水产养殖行业的稳定发展打下基础,减少水产养殖环境污染问题发生。
3 结语
通过对以上内容的深入探讨,客观地说明了做好我国水产养殖环境氮磷污染现状分析工作的必要性,即有利于实现对这类环境氮磷污染问题的科学处理,提高水产养殖环境质量,并满足环境保护的要求。因此,需要在我国水产养殖业未来发展中给予其养殖环境氮磷污染现状必要的关注,拓宽相应的未来发展思路,使得我国水产养殖环境实践过程中的生态效益得以增加。
参考文献:
[1] 邢丽荣.环境与技术视角下水产养殖生产效率及影响因素研究[D].南京:南京農业大学,2014.
[2] 李兴启.水产养殖对环境污染的防治措施[J].河南农业,2017(32):46.
[3] 俞瑞高.水产养殖环境的污染及其控制对策探讨[J].江西农业,2016(13):107.
[4] 杜青霞.水产养殖环境的污染及其控制对策[J].建材与装饰,2016(8):131-132.
(责任编辑:刘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