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中,西宁市文联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忠实践行“两个绝对”,紧紧围绕“打造绿色发展样板城市、建设新时代幸福西宁”奋斗目标,广泛深入地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成效明显的创建活动。
一是提供优质文明服务。壮大学雷锋文艺志愿服务队伍,持续开展“三关爱”、“文艺四进”“五个文明”等志愿服务活动。打造“文艺家之家”党建服务品牌,常态化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面向主体服务对象优化“做三手当四员献五心”措施。
二是主动传播文明风尚。实施“三关爱”、义务献血、文明劝导等志愿服务行动,参与了公益助残、为藏族患病学童义卖纸巾、资助遭受水灾家庭、慰问道德模范等活动。利用《河湟艺报》宣传先进人物事迹,设置“好人墙”固化好人形象,开展“雷锋故事月月讲”活动,营造学模范做好人的浓厚氛围。组织了学习尕布龙、黄大年、廖俊波等多次道德讲堂活动。建立4人网络文明传播小组,利用新浪微博、QQ群和微信朋友圈等,编发、转载、跟帖正能量信息约计2100条。全面推进“绿色节约型机关”建设,水电、耗材、接待等各类经费逐年下降。举办“好家风、好家教、好家训”书法进社区活动,倡导文明和谐家风。
三是积极开展文体活动。先后举办了庆祝建党95周年摄影展、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书法展、庆祝建军90周年美术作品展、喜迎十九大·共筑中国梦书画联展、幸福西宁网络摄影展等主题展览。围绕中心,编辑出版了《雪莲》《意林文汇》《河湟艺术》《与幸福同行》《风舞河湟》《幸福西宁优秀作品集》《大美青海·魅力西宁——美术工程作品集》《我们的中国梦——青海道德模范颂曲艺作品集》等书籍,制作了《即将消失的文化印迹》《民族团结进步——歌唱西宁专辑》光盘,以不同的文艺形式传播主旋律、弘扬正能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植到人们的心中,引领和推动形成向上向善的社会新风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方向和创作导向,积极推进“深入基层,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和文艺志愿服务活动。面向基层组织了廉政小品进社区、民间曲艺进乡村、吉祥春联进农家等文艺“六进”活动。利用“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开展了千幅手写春联进农家、百册文学书籍进社区活动,组织干部职工参与全民阅读、全民健身等活动。
四是全力做好帮扶共建。在“双进双联四服务”中,向联点社区开展了“两学一做”讲党课、七一慰问困难老党员、小戏表演唱等活动;在党员进社区中,分别开展了认领微心愿、赠送文学书籍、看望孤寡老人等活动;在高原美丽乡村建设中,捐赠硬笔书法作品及现金一万元;在创城攻坚中,开展了文明劝导、入户宣传、清扫卫生等活动,资助经费1.1万元;在精准扶贫中,针对联点村整体搬迁项目扶贫的实际,组织干部职工与困难家庭结对认亲,开展了现金捐助、美化村容、资助有文艺特长贫困生、联系医院义诊以及表演文艺小节目等活动。应村民之愿,组织艺术家为村民拍摄全家福、画像和民间曲艺演出。驻村干部积极联系社会力量共同扶贫,捐赠的现金和实物合计约12万元,向中国文联申请到建设艺术教室资金9.1万元。通过丰富多彩的文艺形式和灵活多样的帮扶措施,把党的政策宣传到位、把市委市政府的关怀传递到位,力所能及地解决群众的生活困难,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提供优质的精神食粮。
全区上下以打造绿色发展样板城区、建设新时代幸福西区为目标,争当贯彻“一优两高”战略部署、忠实践行“两个绝对”的排头兵。
一是着力推进“两个绝对”具体化,持续加强政治建设。认真践行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党的组织路线,确保把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绝对忠诚”和“绝对一致”落在实处。坚持政治领导,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绝对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坚决与中央和省市委同心同德、同心同向。加强政治历练,突出“两个绝对”在履职尽责中的政治统领作用。严守政治纪律,深入开展作风建设领域专项整治,让党员干部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
二是坚持生态保护优先,加快建设新时代幸福西区。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道路,遵循打造绿色发展样板城区路线图,统筹生产和生活两个领域,努力实现西区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有机统一。坚持把生态理念融入城区建设,做好“生态+”文章,持续创造和积累不断增值的绿色财富。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加快推进体育公园建设、火烧沟生态修复综合治理和张家湾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围绕打赢蓝天保卫战、治水持久战、环保督察歼灭战,打造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西区。
三是坚持质量效益第一,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坚持以政策机遇推动产业升级,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搭上国家和省市的发展快车,努力吸引更多项目、资金、人才、技术等要素聚集。大力发展金融保险、高端商务、电子商务、健康养老、文化创意等新兴产业,推动产业体系向优势集聚、向高端發展。围绕建设宜居宜业“大西宁”定位,做好项目储备和前期、项目服务和监督检查工作,以项目提质增效提高发展质量。强力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全力推进村集体经济“破零”工程,多途径发展壮大西区村集体经济。
四是坚持民生导向,着力创造高品质生活。倾力关注民生事业,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民生工作上取得更大成绩。打好精准帮扶组合拳,着力把中央和省市的各项惠民政策再细化再分解,促进各类政策措施产生叠加效应,形成帮扶合力。着力抓好就业创业、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织牢织密民生保障网。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强化依法治理、源头治理、基层治理、专项治理,构建全民共建共享治理格局。
五是勇于担当作为,彰显新时代幸福西区新气象。大力弘扬“新青海精神”,持续以“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劲头,把打造绿色发展样板城区、建设新时代幸福西区事业推向新水平。不断解放思想敢为人先,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在不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过程中,在思想观念、思维方式、领导能力、基本素质等方面实现大转变、大提升,不断激发内生动力。
近年来,晋家湾村以新农村建设为中心,以创建精神文明先进村为重点,将精神文明建设纳入村集体发展的总体布局,结合“两个绝对”工作要求,统筹谋划、扎实推进,大力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厚植文明和谐新风尚,助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真正实现让生活富起来、环境好起来、村民美起来,精神文明建设工作遍地开花,取得良好工作成效。
一是丰富创建活动,做好宣传引导。在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中,晋家湾村坚持以活动为先导,以宣传为常态,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组织开展“五星级文明户”“好媳妇好婆婆”“和谐文明家庭”等一系列村民喜闻乐见、各具特色的评选活动,充分调动广大村民参与精神文明建设的积极性,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引导群众见贤思齐,弘扬新风正气;充实文化生活。注重完善文化活動室等基础设施,由村民代表牵头组建文艺演出队,广泛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丰富了群众业余文化生活,掀起了村民继承与发扬传统文化的热情;加强日常宣传。充分利用广播、宣传栏等阵地,大力宣传《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市民文明准则》《村规民约》等,着力提升广大群众的思想道德水平,使干部群众及时领会党的方针、政策和各项法律法规,积极为新农村建设出谋划策。
二是推进“一约四会”,倡导移风易俗。为推进移风易俗,晋家湾村建立健全了“一约四会”,由村民集中讨论形成本村颇具特色的村规民约,并成立道德评议会、禁毒禁赌会、村民议事会及红白理事会。出台了婚丧嫁娶不得大操大办、不得赌博酗酒、不得参与迷信活动等规定,动员群众积极参与“村好人”“五星级文明户”等评选活动,引导广大群众树立婚丧嫁娶文明新风,形成了崇尚勤俭节约、反对奢侈浪费的良好社会风气。村内评选出的“和谐文明家庭”“五星级文明户”中,都有简单质朴的家训家规,如“百善孝为先”“勤俭治家,虚心治学,仁爱治德”等。这些家训家规,不仅体现出一个家的家风家教,更是承载了老一辈对下一代的希望。
三是建设基础设施,治理村容村貌。村两委积极争取资金修整、硬化、亮化村内道路,完成改水厕、新村天然气户户通等工程。为进一步改善环境,在村内主要道路两侧进行了绿化,建立了垃圾管理制度,取消了垃圾投放散点,每天有专人专车收集清运。除区政府配备了5名清扫员外,村委自聘两名清扫员每天定时清扫。有6名党员主动承担起了环境义务监督工作,每天至少6小时巡逻。创城期间,党员自发组建志愿服务队,开展清洁绿化、爱老护幼、文化演出等活动。每月29日创建日,由村党员志愿服务队带头,与村两委、志愿者在村内开展文明创建活动,对村内环境卫生进行集中清理整治,宣传移风易俗、法治建设等相关知识。
四是坚持依法治村,保证社会治安。加强全村的法制教育,增强干部群众的法律观念,狠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全村呈现出安定团结的良好局面。近年来,这个村未发生一起刑事案件,民事纠纷数量明显减少,全村社会治安状况良好,人心安定;按照换届选举工作要求,顺利完成两委换届选举工作。在民主决策方面严格决策程序,凡是涉及村级事务、社会发展的大事及村民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都按“先党内,后党外”的原则进行民主决策,保障了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严格做好“三公开”工作,通过公开栏、农联网等方式,向村民公开村务、财务情况,方便村民查看,参与村政,进行监督。
五是发展集体经济,实施乡村振兴。近年来,晋家湾村本着农业稳村、工业强村、商贸育村的原则,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至今,已引进18家企业,为本村解决劳动力就近就业240人,人均月收入3000元以上,既壮大了集体经济,又增加了农民收入;以打造“河湟文化一条街”为抓手,把晋家湾村打造成以休闲旅游观光为主的特色农村,带动村内农家乐、农家宾馆,解决村内多余房屋空置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