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的非凡理论勇气和高超政治智慧,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論述、新要求,在顺应实践要求和人民愿望中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党和国家各项工作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是指引中国经济社会全方位再塑的理论灯塔。其中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一以贯之的红线,是其始终不渝的价值取向,生动诠释着中国共产党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的政治情怀。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根本宗旨决定的
1.始终坚持密切联系群众。97年春华秋实,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我们党坚持群众路线,与人民生死与共,形成了密不可分的血肉联系,这是我们党之所以能够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是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成功之基、制胜法宝。当前我们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能力、有信心实现这一目标。但站在新时代历史起点上,我们也面临许多方面的重大困难、重大挑战、重大考验。其中最大的危险就是脱离群众,特别是在党长期执政的条件和环境下,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必须把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放在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高度来认识。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一旦脱离群众,就会失去生命力,作风建设的核心也直指于此。唯有不断增强群众观念和群众感情,以良好形象取信于民,才能厚植党执政的群众基础。
2.始终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以人民为中心体现了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的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认识论。人民群众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是历史的创造者和推动社会进步的真正动力,在他们之中蕴藏着无穷无尽的智慧和力量。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农民开创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先河;大庆石油工人以“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精神,仅用3年时间就拿下了面积达860多平方千米的特大油田。中国共产党把“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理念应用于实践,采取“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式,从人民群众的呼声、愿望和利益出发制定路线方针政策。在面对困难问题时深入群众,广泛汇集意见建议,善于把力量积蓄起来,从中找到破解难题的办法。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这是尊重历史规律的必然选择,必将为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提供更加坚强的保障,凝聚更加磅礴的力量。
3.始终坚持人民共享成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目的就是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持续改善人民生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共同富裕。从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同志提出的,“现在我们实行这么一种制度,这么一种计划……而这个富,就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大家都有份”,到党的十八大以来提出的共享发展理念,都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政治立场,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我们党以对人民、对历史负责的态度,把执政理念、执政使命和执政追求放在更好保障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方面权益上,努力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得到社会点赞、群众好评,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二、深厚的为民情怀,熔铸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中
1.鲜明的人民立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价值根基。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习近平总书记反复要求全党同志要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政治立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笔墨最多的就是人民,这既与党的优良传统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地回答了“我是谁”“从哪里来”等事关执政根基的问题,并结合时代特色注入新的内涵,明确中国共产党永远是人民的公仆,确立人民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核心地位。人民立场也体现在总书记的身体力行上。201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到湖北视察,大雨滂沱中一切活动如期进行。总书记自己打着伞、挽着裤脚,以其人民领袖的品格风范践行着人民至上的理念。“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几年来,总书记几乎走遍全国最贫困的地区,每到一个地方他总是走家串户,关心老百姓一点一滴的生活小事。吃得怎么样、住得怎么样、生活得幸福不幸福,展现出了亲民爱民的真挚情怀,为全党树立了光辉榜样。
2.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目标取向。“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党的十八大闭幕后,习近平总书记在与中外记者第一次见面时就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一庄严承诺是我们党根本宗旨的体现。总书记对改善民生、让人民过上好日子念兹在兹,对共享发展、共同富裕孜孜以求。短短几年时间我国贫困发生率从10.2%下降到4%以下,创造了精准脱贫减贫的中国奇迹。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反映了人民对发展的新期待新需求。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和战略举措,都是为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责任担当。我们党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只有为了人民大众的利益,为人民谋幸福是共产党人恒久不变的信念和根本使命。习近平总书记上任伊始就说,“我的执政理念,概括想来说就是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作为国家领导人,人民把我放在这样的工作岗位上,我就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牢记责任重于泰山,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兢兢业业,夙夜在公,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情真意切的话语和勇于担当的精神,温暖了亿万中国人的心,彰显了强大的责任担当。作为党员干部,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要奉大道、守初心、尽职责,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为人民扛起千钧之重,把人民群众的小事当成自己的大事,知民意、晓民生,不弃微末、不舍寸功,立足现实、着眼长远、打好基础,为人民利益和幸福而不懈奋斗。
三、把坚持和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實在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
1.坚持高质量经济发展为保障和改善民生提供坚实物质基础。发展是最大的民生。和平区按照市委书记李鸿忠同志提出的打开脑袋上“津门”的要求,坚持以改革思维和创新手段破解发展中的新矛盾新问题,重点任务稳步推进。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积极承接北京高端服务业疏解,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加高品质服务的有效供给。坚持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和培育新兴产业并重,加强顶层设计,拓展开放的思想观念和结构布局,研究制定“五高五新”产业招商方向、产业承接载体和产业招商办法“三部曲”,明确目标定位、提升载体品质、创新招商模式,转方式、调结构、换动能,推进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坚持把改革的突破点逼近离市场、群众最近的地方,把民之所望作为改革所向,着力优化营商环境。秉承“产业第一、企业家老大”理念,深入开展“双万双服促发展”活动,落实“天津八条”“和平20条”等助推企业家成长和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建立服务企业“马上就办”工作法和信用承诺审批制,为企业办实事解难题,让和平区成为发展的沃土、创业的高地。全区经济保持了稳中有进、质量效益不断提升的良好态势,使我们得以将70%以上的财力投向民生领域,办成一批群众期盼、普遍受益的实事好事。
2.着力解决群众最关注、最现实、最迫切的民生问题。群众关心的事就是政府要做的事,群众的期盼要求就是第一信号。突出问题导向,周密谋划、用心操作,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增强民生工作针对性、实效性和可持续性。面对入学难问题,加快推进四平东道小学改扩建和岳阳道小学汉阳道校区建设,完成耀华小学改扩建工程,将增加教育学位1200个。面对就医难问题,推进六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特色专科建设,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与医大总医院共建紧密型医联体,丰富家庭医生服务内涵,培养全科医生,完善分级诊疗制度,让居民群众看病就医更加方便。面对出行难问题,建设慢行交通改善项目和停车设施,维修一批主次干道,开展交通秩序大整治,加强共享单车和机动车停车管理,优化道路交通组织,为居民群众提供安全出行环境。面对居住难问题,改善除危解困多措并举,对全区的危旧房屋改造进行科学规划、分类施策。其中沈阳道7号院是和平区高楼大厦繁荣繁华背后老旧房屋的一个缩影,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经过与居民群众逐家逐户好商好量,和平区提出参照棚户区改造政策进行协商搬迁的新模式,这也是探索大城市人口密集地区危旧房屋更新改造的一条新路子。
3.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创造更多民生亮点。近年来,和平区在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等方面,很多工作都走在全市乃至全国前列。我们注重继承创新,坚持把基础打得更扎实,把特色发挥得更充分,让居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深化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构建与考试制度改革和未来人才要求相适应的学校课程体系,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促进教育更加优质均衡,保持基础教育在全市的领先位置。和平区在全市率先完成“三区两院”医改试点任务,成功创建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我们将以“大健康”理念为引领,深入开展健康城市建设行动计划,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作为全市首先启动居家养老呼叫服务的区域,全区已形成了以居家养老为重点的养老服务体系,下一步将再提升一批老年日间照料中心,完善“7+5”养老服务模式,推进养老机构实现医养结合全覆盖。同时,做好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区等创建工作,通过这些国家级荣誉的争创,带动民生保障水平持续提升。
责任编辑:王素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