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志强
政治生态是国家政治生活和政治运行环境的集中反映。良好的党内政治生态是一个政党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是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生成的重要基础。党内政治生态状况关乎人心向背,关乎党的事业成败兴衰,关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坚决纠正各种不正之风,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可见,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是党中央深刻分析当前党面临的严峻考验和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实践作出的战略考量和科学论断,是新时代履行和承担执政使命的必然选择,是全面从严治党走向深入的现实需要,蕴含着十分丰富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党的十八大以来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积极实践
党的十八大以来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有益经验为新时代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奠定了良好基础。
1.以深化作风建设为切口,全面开展正风肃纪。改革开放以来,党在带领全国人民取得经济建设瞩目成就的同时,党内政治生态日益恶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制定实施改进工作作风八项规定为标志,全党迈入了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新阶段。从群众深恶痛绝、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着手,以富有针对性的严格要求和坚决有力的措施执行,狠刹党内存在蔓延的歪风邪气,对党内政治生态治理开出第一剂“猛药”。以群众反映强烈的公款吃喝、公款送礼、公款旅游这三类问题为例,截至2016年,全国查处的公款吃喝、送礼、旅游(国内)这三类问题共3.18万起,违纪行为逐年大幅下降。党的十八大以后的5年里,全国共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的问题17.61万起,处理党员干部23.9万人,给予党纪政纪处分12.8万人,平均每天约有140人受处理,形成了知畏知止、收敛收手的压倒性态势。在网络上有一句流传很广的话,叫“八项规定改变中国”。正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狠抓作风建设,净化党内政治环境,才使全体党员干部和各级党组织的风气和状态得到了有效改善,达到了党内政治生态治理“治标”的初步目标,为新时期实现“治本”赢得条件。
2.以加强党内巡视为利器,持续保持反腐高压态势。党内巡视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重要手段,中央巡视组通过全方位、多领域巡视,对党内政治生态环境进行全面扫描,形成强大威慑。6年来,党内巡视工作在中央巡视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将发现问题、形成震慑作为主要任务,紧紧围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这一中心工作展开,突出巡视工作重点,扎实推进巡视工作全覆盖,并对个别地区和部门实行巡视“回头看”。截至2017年7月,已经完成十二轮巡视,共巡视了277个党组织。根据巡视发现的问题线索,中央查处了黄兴国等一批高级领导干部,揭露了山西“系统性塌方式腐败”、湖南衡阳破坏选举案等一系列重大案件。数据显示,在中央纪委执纪审查的案件中,超过60%的问题线索来自于巡视。通过巡视将中央的反腐利剑和监督利器悬在基层,形成上下联动的反腐态势,营造了“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政治氛围”,为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实现党风政风的根本好转创造了条件。与此同时,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党的十八大以后的5年里,经党中央批准立案审查的省军级以上党员干部及其他中管干部440人,其中,十八届中央委员、候补委员43人,中央纪委委员9人,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并巩固发展。
3.以开展专题教育活动为载体,不断加强理想信念教育。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关键是要进一步严格党内政治生活。严肃党内生活,加强党性教育是关键。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持续推动党内专题教育活动,2014年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在全党进行“思想整风”,使党员干部补足精神之“钙”。2015年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以高压态势深入开展专项整治,激发了各级领导干部干事创业的活力。2016年开展“两学一做”专题教育活动,强化党员“四个意识”,提高党员自我修养和道德品格,对照“四讲四有”的标准,不断锤炼党性。三次专题教育活动密切衔接,前两次属于集中性教育,侧重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两学一做”专题教育由集中性教育转变为经常性教育,将教育对象扩展到全体党员,突出了党内教育常态化和全面化。与刚劲猛烈的党内正风肃纪和雷厉风行的党内巡视活动相比,专题教育则是以柔性教育的方式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在党内形成积极的正面导向,促进党内政治生态不断净化。
4.以强化制度建设为保障,不断巩固管党治党成果。净化党内政治生态不仅要靠教育,也要靠制度,两者紧密结合,才能达到营造风清气正政治生态环境的效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科学制度保障党的建设,最根本的是严格遵循执政党建设规律进行制度建设,不断增强党内制度的严密性和科学性”。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制度建设取得了巨大进展。中央先后印发了《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2018年又进行了修订)《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和《中央党内法规制定工作五年规划纲要(2013—2017年)》等一系列党内法规文件,以制度、规矩和纪律等强制性手段来约束党员干部的行为,构筑起规范党内政治行为的网络体系,保證了党内政治生态的良好运行。
二、新时代全面净化政治生态面临的现实挑战
党中央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党内政治生态治理形势依然严峻,面临的“四大考验”和“四种危险”使共产党人的“赶考”远未结束,反腐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
1.党内政治生活不良倾向和“四风”问题并未根除。虽然党的十八大以来对“四风”问题进行了大力整治,也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在一定程度上仍存在,只是采取了更加隐蔽的方式。2017年底,习近平总书记就新华社发表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新表现值得警惕》一文作出重要批示强调:“看似新表现,实则老问题,再次表明‘四风问题具有顽固性、反复性。纠正‘四风不能止步。”这说明,“四风”问题是顽疾,具有死灰复燃的特性,一旦遇到适宜的外在条件,就会卷土重来。究其深层次原因在于,我们国家有两千多年封建专制历史,因循守旧、裙带关系、官本位、讲人情等政治文化积弊甚重,在国人心中根深蒂固,很难一下子根除。整治“四风”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坚持常态化、制度化,才能彻底根除。
2.党内不担当不作为和懒政庸政怠政现象比较突出。在经济转型升级和转变政府职能的新常态下,公权力受到越来越严格的限制,不少党员干部存在不想干、不会干、不能干的问题,懒政庸政怠政和为官不为的现象比较突出。主要表现为: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敷衍塞责或者推诿扯皮;不思进取,对工作放任自流;不敢担当,规避个人决策责任;漠视群众,对群众合理合法诉求长期不解决;自由散漫,违反工作纪律和规矩;消极怠工,对任务分工落实不到位;回避矛盾,不主动履行监管责任等。究其原因,是党内一些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和担当意识亟待提高。他们将工作责任当作“奉献服务”,将常态的履职尽责当作“积极作为”,将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基本要求当作严规苛律,从而产生“为官不易”的想法,这都是党性缺失、境界不高、不负责任的表现,使当前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在执行层面遇到较大阻力。
3.党员干部不能腐和不想腐的治本效应尚未全面实现。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中央铁腕反腐的雷霆之势的震慑下,腐败现象的蔓延得到有效遏制,“不敢腐”的政治氛围已经初步形成,但是局部贪污腐败行为并没有绝迹,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腐败是我们党面临的最大威胁”的重大判断。一方面,不能腐的监督制约制度体系尚未完全建立,党内监督意识薄弱,责任感和自觉性不高,党内监督制度不健全,监督运行的制度化水平不高,监督重点落实不到位,特别是对“一把手”监督乏力。另一方面,不想腐的道德自律和思想自觉依然任重道远。从目前情况来看,党内廉政文化氛围并没有真正完全得以营造,还存在表面化、形式化的问题,廉洁精神和廉政文化并没有完全真正入脑入心,党内文化生态需要进一步优化。
4.党内制度法规执行不力,对党员干部的行为约束力有待提升。据不完全统计,党的十八大以来,党颁布实施的各项党内法规多达60余件,超过了现行150多件党内法规的1/3。但良规不代表善治,在当前党中央如此重视党内法规制度的同时,理想信念动摇、党内政治生活不正常等问题反复出现,这与党内法规执行不力关系重大。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在,我们有法规制度不够健全、不够完善的问题,但更值得注意的是已有的法规制度并没有得到严格执行”,比如对党内法规不执行,一些领导干部“不收手”“不收敛”问题,在各级干部中还存在。由于党内法规权威没有得到足够尊重,使得一些“潜规则”在党内一定程度上依然存在、运行和发挥作用,使得制度执行成效大打折扣,严重破坏了党内政治生态的制度环境。
三、新时代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有效路径
新时代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要在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下,针对当前党内政治生态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系统进行顶层设计,以“永远在路上”的韧劲综合施策。
1.强化政治建设,夯实政治生态全面净化的根基。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决定着党的建设方向和效果。一是牢固树立“四个意识”。把维护核心、捍卫权威作为首要政治任务,保证全党服从中央,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坚定执行党的政治路线,严格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确保党中央政令畅通。二是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以高度政治自觉执行好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不断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自觉抵制商品交换原则对党内生活的侵蚀。认真落实县以上党和国家机关党员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实施细则,强化会前指导、会中督导、会后整改,切实提高民主生活会质量。加强对党内政治生活状况、民主集中制等各项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突出政治态度和政治方向,对党内政治生活不正常、组织生活不健全、党组织软弱涣散等问题严肃问责。三是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大力弘扬忠诚老实、公道正派、实事求是、清正廉洁等价值观,坚决防止和反对个人主义、分散主义、自由主义、本位主义、好人主义,坚决防止和反对宗派主义、圈子文化、码头文化,以正气充盈的政治文化涵养山清水秀的政治生态。把倡导和弘扬共产党人价值观、提高政治觉悟作为干部教育培训、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的重要内容。四是深化政治巡视。发挥巡视标本兼治的战略作用,以中央巡视工作为龙头,带动省区市巡视、中央单位巡视和市县巡察工作不断向纵深发展,推动各级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
2.坚定理想信念,筑牢政治生态全面净化的精神基石。新时代全面净化政治生态,必须把理想信念作为固本培元、凝魂聚气的战略性工程来抓。一是加强党性锤炼。坚持不懈强化理论武装,坚持学原著、读原文、悟原理,切实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以坚定理想信念宗旨为根本任务深化党性教育,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牢记党的宗旨,挺起共产党人的精神脊梁,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通过专题学习、研讨交流、主题党课等形式,持续不断地为党员干部“补钙”“充电”。二是深入开展警示教育。强化廉政教育培训,定期开展警示教育,注重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坚持以反面典型为警为戒为训,加强典型案件的通报曝光力度,放大警示教育效果,引导党员干部强化底线意识,筑牢拒腐防变思想防线。三是积极树立新风正气。在全党开展净化政治生态专项整治,全面查找政治生态“病灶”,深入剖析“病因”,立“明规矩”,破“潜规则”,抵制歪风邪气,弘扬正能量,培厚良好政治生态土壤。
3.落实新时代好干部标准,营造政治生态全面净化的良好运行环境。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好干部标准,这是我们党选人用人的时代标准,要把全面净化政治生态落实到干部队伍的管理中。一是坚持正确选人用人导向。突出政治标准,深入考察干部在政治忠诚、政治定力、政治担当、政治能力、政治自律等方面的表现。大力提拔重用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堅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全面贯彻执行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严格落实关于考准考实干部防止“带病提拔”的办法,认真落实“凡提四必”制度和党委书记、纪委书记“双签字”等措施,及时查核有关反映,不放过有问题的干部,不耽误没问题的干部,使用人风气更加清朗。二是从严监督管理干部。把监督“一把手”作为重中之重,健全“一把手”监督制度。强化对权力集中、资金密集、资源富集的重点部门、关键岗位干部的监督,推进经济责任审计党政同审和全覆盖。严格干部日常管理监督,综合运用巡视巡察、经济责任审计、选人用人检查、举报受理查核、“一报告两评议”等成果,加大提醒函询诫勉力度。做好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的集中填报、随机抽查和重点查核等工作。积极稳妥做好规范领导干部配偶、子女及其配偶经商办企业行为工作。深化选人用人工作监督检查,认真落实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监督检查和责任追究办法,探索结合巡视巡察开展选人用人检查。三是充分调动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把严格管理干部与关心爱护干部结合起来,加大正向激励力度,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完善各项配套措施,旗帜鲜明为那些敢于担当、踏实做事、不谋私利的干部撑腰鼓劲,着力解决好“为官怕为”问题,引导全体党员干部提气提神提能,撸起袖子加油干。
4.持续正风肃纪,构筑政治生态全面净化的坚固防线。按照党中央提出的“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要求,继续加大正风反腐力度,加强政治生态的源头治理。一是驰而不息抓好作风建设。大力整治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重点整治把党中央大政方针只当口号不抓落实,贯彻中央精神表态多调门高、行动少落实差、搞虚假业绩等问题。坚决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决不让特权行为滋生蔓延。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坚决防止调研中走形式、摆花架子、演戏式的“假调研”“被调研”等问题发生。二是精准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坚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方针,用好用准“四種形态”,抓早抓小、防微杜渐。深化分类处置,把握政策界限,掌握执纪尺度。善用第二、第三种形态,既要对违反“六大纪律”问题严肃查处,维护党纪的严肃性,又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宽严相济、区别对待,紧紧扭住第四种形态,对严重违纪涉嫌违法的,坚决严肃查处。三是持续保持反腐高压态势。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坚持重遏制、强高压、长震慑,重点查处不收敛不收手,问题线索反映集中、群众反映强烈,现在重要岗位且可能还要提拔使用的领导干部,尤其是严肃查处政治问题和经济问题相互交织的腐败分子。紧盯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着力解决选人用人、审批监管、金融信贷、房产开发、工程招投标等方面腐败问题,坚持行贿受贿一起查。坚决遏制腐败蔓延势头,巩固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
5.狠抓责任落实,强化政治生态全面净化的责任担当。各级党组织都要全面履行管党治党主体责任,强化营造良好政治生态的主体责任意识。一是压实主体责任。各级党组织要强化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意识,进行专题研究,加强对本地区政治生态建设的分析研判,研究具体问题,拿出管用有效的措施办法,建立健全巩固成效的长效机制,将管党治党责任层层传导到基层。各级党组织书记要切实承担第一责任人责任,认真谋划政治生态建设重点和推进措施,解决本地区存在的突出问题。二是扛实监督责任。健全“两个责任”检查考核制度,细化责任清单,推行主体责任检查考核、述责述廉、履责全程纪实等制度,推动“两个责任”一贯到底、落到实处。纪委、监委强化监督执纪问责,协助党委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重点对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不力、维护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失责、政治生态遭破坏等问题严肃问责,以强有力的问责唤醒责任意识,倒逼责任落实,为政治生态建设保驾护航。三是做实分管责任。各地区党委班子成员要强化责任担当意识,分担主体责任,实施责任传导,始终把政治生态建设责任扛在肩上、抓在手上、落到实处。各基层党组织要发挥好战斗堡垒作用,认真履行日常管理和监督职责,不断夯实政治生态建设的基础。
6.推进制度创新,健全党内政治生态全面净化的制度体系。制度治党的意义在于以制度化、程序化、具体化方式治理党内政治生活。新时代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必须坚持思想自律和制度他律相统一,同向发力、同时发力。在夯实思想基础的同时,推进制度创新,完善制度体系。一是着力探索并建立政治生态监控体系,对政治生态进行常态化监测,建立预警机制,防止政治生态恶化。二是依法依规管党治党,用法律和制度保障健康的政治生态。通过依法治党,使党的活动在法治轨道上运行,营造用法解决问题的法治环境。三是完善党内法规体系,为净化政治生态提供制度遵循。加强党内法规体系建设的顶层设计,补齐党内法规短板,理顺党内法规关系,为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提供制度保障。
作者系中共天津市河北区委书记
责任编辑:双艳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