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拥抱智能媒介是形势所需。在新的媒体平台上,发挥传统媒体作用,扩大自身话语权、影响力、传播力。电视应该学习适应网络传播模式需求,以更多的渠道满足大众对文化的需求。
关键词:观众审美需求;文化消费习惯;优质内容节目储备;精品内容垂直投放
媒介产业不断地进化,技术变革是其强大推手。高新技术与文化融合,衍生出新的文化产业,产生新的形态,代表文化产业的方向。新的技术革命正将传统媒体产业引向高速变革的快速通道,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加速度动力,新的智能媒介传播路径展现在大家面前。电视传统媒体面对日渐发展的媒介生态和不断提升的观众审美需求,节目如何创新是一个摆在电视人面前无法回避、必须认真面对、思考出路荷载的课题,也是应该不断探索发展的方向。推动融合、发展是中央赋予各级媒体的历史使命,事关主流媒体阵地的进退,决定传统媒体的存亡。要巩固传统阵地,主流媒体只有融合转型进行一场自我革命,以变应变、大力挺军新媒体领域,打造自主可控、有强大影响力的新媒体平台,方为生存之道。
一、电视媒体应紧跟时代,坚持正确导向,勇于社会责任担当,坚持艺术理想
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努力创作生产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网络传播现已成为传播党和国家声音的重要阵地,社会主义文艺的重要力量,人民群众文化信息消费的重要平台和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培育新经济的重要引擎。渠道为王的时代早已终结,传统媒体人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要做好电视,应该先做市场调查,摸清需求,洞察用户;依赖当前主流热点社交链条、算法链条传播。只有跟随潮流,方能建立话语权、影响力。
媒体融合当以理解为交流与传播实践跨越不同的物质技术和社会机构的开放式迁移。平台媒体化是大趋势——这个平台聚集了人、链接了人。网络视频节目在冲击我们的电视行业,在人们的生活当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已成為年轻一代获取信息、享受视听娱乐的主要渠道。
微信的普及,信息流量加速,流量为王的时代到来。微信、微博聚集大量人气,抖音、快手短视频风口起飞,广为移动客户接受;网络封面产品的发展构建了视、听、谈、聊全生态产品,发力点是视频优先——带短视频好的封面新闻产品,是观众期待并带来流量的好入口。网络视听内容产品在表达上有灵活性、多样性、随时性、可接触性、互动性,其传播率远胜于其他传播形式。高新技术的媒体传播,可以迅速无可替代地将内容产品传递给目标受众。近年来优秀人才流入网络,网络团队的创造能力很强大,经验性、丰富性都优于电视,其产品的观感更符合当下日趋多样、对精品内容更加渴望的市场。短视频不可小觑,全新的观看热度,一定程度上挑战长视频平台;在广告创收方面,新媒体特征凸显,备受各行业关注。百度、阿里巴巴等资本注入文化产业、明星工作室加入网络平台等都在摧枯拉朽般地颠覆着我们电视传统模式构架,无形中很多界限也开始模糊,大力推动了文化创意产业,大众网络文化市场。
快餐式短视频,吸引年轻人并符合他们碎片化阅读学习生活习惯。但经过几年的沉淀、观察、思考,我们看清方向和趋势:从长远来看,当人们把主要的时间花费在互联网鱼龙混杂内容上,日常生活的读书思考时间势必会压缩,更易于导致浮躁压抑的情绪产生。当前网络文化产品看似全面开花市场“繁荣”、千军万马齐上阵,场面看起来无比火爆,仔细观察后,我们感到忧虑:看到一哄而上泡沫式的发展背后问题依旧存在不少:泛娱乐化现象在网络抬头,(缺少监管的泛娱乐化状况已经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文化产品缺乏品质,只有过度的数量,特色欠缺,内容很不尽如人意......粉丝经济代表市场需求,电视应和这个时代共同成长。网络的文化公信力有待于电视传统媒体帮助建立和提升。打造现象级节目强化广电内容影响力,以更多高峰之作巅峰之作强化自身的内容生产能力和平台影响力,做好文化宣传,频出优质新品,顺应媒体融合的趋势,不断提升文化节目市场竞争能力。遵循小成本、大情怀、正能量,以自主创新原则生产出具有社会影响力的现象级口碑性节目,是当下电视媒体人应该研究的重要课题。
二、最具挑战的时代,也是最好的时代
电视人应自觉体现电视在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过程中的责任担当,坚持好我们的表达和正确的文化立场,耐住寂寞,守住繁华,在大浪潮中奋勇前进。
电视下滑的状态,只是一个阶段性的调整。从大的媒体生态来讲电视作为媒体有许多的功能有待开发。媒体未来发展的无限可能性,是被挖掘出来的,新的形式可以改变原有的角色,改变原有的价值,互联网具备了互动功能、弹幕、直播等电视目前还难以具备的功能,互联网率先满足了百姓的愿望和需求,于是互联网迭代速度加快。但是我们有理由确信,不久之后电视也完全可以实现技术性开发。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国文化的核心之一是培养人,是培养有修为的人。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如今我们的文化消费在升级,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为好的内容产品买单,我们的文化消费,还有巨大的潜力和市场。社科院有关专家估算,文化消费潜力市场规模约有4.7万亿元。如何使文化消费在拉动经济增长中作用有效显现,是目前电视应该考虑解决的问题。我们要向市场要效益,文化单位有责任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服务,要不断的挖掘我们自身的潜能,从消费端来讲,应当培育,培养好的文化消费习惯,改善居民文化消费环境,引导和扩大文化消费,应理性引导“文化欣赏”和“文化借鉴”,做好文化传承大业。文化融于每个人血脉之中,生活在现代的人也印刻着传统文化的胎记,这正是我们弘扬传统文化的深厚基础。电视文化产品的供给应更紧密的跟紧市场、贴近市场,拉动文化消费。
1.电视媒体人首先应拥有最基本的媒体素养。有事业心,归属感,忠诚度,突破传统媒体人的界限思维,集采、编、摄、录、后期网络技能运用及现代设备操作多种能力于一身,具备对热点的“引领”积聚迸发的力量,内容为王对媒体而言永远是正确的,致力于品牌生产制作,我们要耐得住性子,以工匠的耐心和力量打造品牌产品。核心竞争能力,就是他人无法取代。文化品牌最主要维度是普及度、关注度、美誉度,平台只是辅助性的,无论在什么样的平台,都需要有能打动人灵魂的作品,以内容做强大的支撑。
2.满足受众的多元化需求。用精品内容垂直投放,在垂直细分领域方面精心去打造文化精品,接受碎片化传播的市场方式,针对特定的人群做垂直细化的需求培育,找到适合自己生存的模式:线上找到投入产出比划算的盈利模式,收入广告费;线下精心策划开展活动去赢利;尽量通过更加优秀的产业营销、打动用户的创新策划方案,改变传统盈利模式;用百姓乐于接受的现场感、游戏感、参与感实现经济效益。
3.我们也应该向网络学习。设置具备情怀和大爱的社会正能量积极话题,回归精神产品的人文价值,以新的题材内容讲新的故事,强调知识新、视听视角新,有新的美好、有趣及美学价值的话题,逐渐的加码优质内容储备。我们应该坚持从根本上提高内容生产,构建符合电视自身特点的生态化、矩阵式传播模式。坚持精品内容的精耕细作,聚合行业优质资源,在文学、艺术等方面持续发力、拓宽电视的业务娱乐矩阵方面,稳步推进。百姓乐于看到与文化有关的人和事,期待有更多的渠道,去领略中华文化的内涵和精髓,电视用优质平台凝聚“众人之智”,以更多更好的正能量、主旋律内容供给,让舆论天空更清朗、舆论生态更健康。
作者简介:
陈静,女,青海西宁人,西安广播电视台制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