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雪嫣
随着全球治理体系的变革及世界安全形势的变化,中国国家安全不断面临全新的挑战。以此为背景,党中央提出要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走中国特色的国家安全道路,由此形成了站在国家全局高度,统筹把握国内外综合因素、兼顾各领域安全形势来审视国家安全而形成的战略方针。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战略的构建,是应对国家面临安全新形势作出的战略调整,实现了对西方传统安全理论的超越。
一、设立中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完善国家安全顶层设计
2013年11月12日正式成立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主要负责统筹协调涉及国家安全的重大事项和重要工作,完善国家安全体制和国家安全战略,确保国家安全。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作为中共中央关于国家安全工作的决策和议事协调机构,向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负责,统筹协调涉及国家安全的重大事项和重要工作。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世界各地区的关联性不断增强,各个国家的国家安全内涵有了更加丰富的扩展:传统的军事安全、政治安全等领域虽然依旧是国家安全维护的重点,但是全球范围内的恐怖主义、几乎无法预防的自然灾害还有疾病在世界范围的扩散,都成了影响国家安全的非传统领域;而与国家的整体发展息息相关的能源问题、网络信息安全、金融安全以及粮食安全等安全范畴,也加速了国家对安全内涵的再思考,因为各种安全问题之间相互关联,形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复合性影响。这就需要世界各国在维护国家安全利益的时候,统筹权衡多方面影响因素。但是长期以来,多数国家维护国家安全的力量比较分散,而且很多领域未必纳入到安全部门治理范围内。这就要求建立国家安全委员会这样超越部门利益的跨部门综合协调机构,使之成为相关机构和部门之间的“粘合剂”,加强国家安全战略或政策的整体性和计划性,减少各部门从自身利益出发,各自为政、相互割裂的现象。(钟开斌,2014)
我国之前的安全机构设置也属于国际普遍的做法,即安全部门或者机构还不能做到统筹规划整个国家领域的安全形势,而将职能限定在一部分领域中,其他非传统安全问题交由另一些职能部门处理,造成了在国家安全问题的构成中难以形成合力。而中国国家安全委员会的设立,于中国而言是一种国家安全思维的新突破,体现了中国在国家安全治理上的新认识,也标志着中国在积极参与全球治理的过程中,以一种更加理性和战略性的眼光来审视自己的定位,是中国在国家安全形势发生本质性变化的大时代背景下做出的有战略意义的举措,是国家对安全现实问题的合理应对,也是对世界其他国家安全委员会设置经验的有益借鉴。
二、明确国家安全具体范畴,构筑国家安全体系
做好国家安全工作,首先要了解我国面临的安全挑战。国家安全体系涉及政治、国土、军事、经济、文化、社会、科技、网络、生态、资源、核以及海外利益等多种领域安全,它们是我国国家安全工作把握机遇、应对挑战的主要方面。做好国家安全工作,需要我们从战略高度分析和处理各种形式的安全问题,制定切实有效的国家安全政策,明确国家安全任务和措施,切实维护好重点领域的国家安全。
国家安全的不同领域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必须树立系统辩证的国家安全理念,运用系统思维、辩证思维、底线思维统揽国家安全全局,实现安全各领域、各要素、各层面的统筹治理,创建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治理体系”。(刘建飞,2016)维护安全就要统筹兼顾各领域的国家安全问题,树立“总体”意识。各领域的安全问题,既涉及到传统安全问题,又涉及到非传统安全问题;有些领域可以划分为国内部分,有些领域可以划分为国外部分,还有一些领域内外兼顾。例如恐怖主义所导致的安全问题就既是内部安全问题,也是外部安全问题。这类安全问题所体现的境内与境外安全威胁的交织,是当代主权国家所面临的典型的全球性问题。由于恐怖主义活动可能发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不受边界限制,因此解决这类安全问题需要系统应对。从系统的角度看,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可能相互转化。例如,国家间的政治对抗是传统安全问题,而这种对抗引发的货币战、贸易战、能源冲突则是非传统安全问题。再如,发展与安全也存在相互联系与相互影响。对国家来说,发展是根本,但是也离不开安全。因此,国家必须统筹兼顾,处理好他们的关系,以发展为本,以安全保发展,以发展促安全。
讨论国家安全问题,必须具有开放性眼光,避免只关注政治、军事等问题而忽视经济、文化、社会、网络、生态等领域问题,同样也要避免局限于当下的安全领域而忽视太空、深海、极地等新型安全领域。只有全面认知安全的问题领域,才能真正理解国家安全的属性与特点。
三、创新区域安全协调机制构建
推进区域安全协调机制的创新发展,是走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的重要实践,其宗旨是维护区域一体化的实现,从而推进共同安全理念。
1.继续发挥上海合作组织的积极作用。随着全球化的继续扩展,上合组织作为中亚地区的安全战略依托,其作用不断凸显,成员国通过上合组织提供的平台,积极加强经济社会人文交流,加深反恐领域的安全合作,建立相关安全机制,促进了成员国的相互信任。随着合作机制的成熟和完善,上合组织近年来实现了由传统的以安全合作为成立目的的初始阶段,转化成以安全合作為基础,加深区域经济发展、实现文化交流的重要转型。因为各成员国有着共同的国家利益需求,他们都希望借此平台实现国内经济的发展、保障社会的安全稳定,从而提升国际竞争力。“该组织在安全合作中秉持互利共赢的合作理念,建设多元开放的合作机制和平等协商的合作关系,努力维护地区战略平衡,不断推进共同发展。”(王涛,2014)
2.南海问题双轨制的新思路。南海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关乎中国国家利益,中国始终坚持与周边国家和平共处,妥善处理南海争端。但是南海争议由于政治背景和历史原因的复杂性,始终未得到根本解决,加上域外大国的干涉和域内部分国家出于特殊目的的挑衅,使得南海争议不断,极大影响着中国周边安全形势,进而影响着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双边和多边关系。但是随着中国参与主导国际事务能力的增强,中国为妥善解决南海争端提供了建设性的方案,即“双轨思路”。该思路倡导在解决南海争端问题上,要分层次进行,对于南海有争议的问题,要由直接当事国在和平解决问题的前提下友好协商;而整个南海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应由中国与东盟国家共同进行维护。利用二者的协同效应来处理南海问题,从而维护地区的和平与稳定,这是中国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最新实践和制度创新。(孔庆江,2016)这一思路体现了中国将国际合作原则与和平解决争端原则相结合的创新思维,体现了中国主动推进和平合作的大国担当。
3.亚信会议机制的新发展。亚信会议机制是一个由中亚国家倡议发起的有关安全问题的多边论坛,其宗旨是在亚洲国家之间讨论加强合作、增加信任的措施,通过各国专家、学者和领导人之间“讨论亚洲或欧亚的和平与安全问题”,促进亚洲各国间的对话和协商的会议机制。亚信机制促进了各成员国在安全领域的沟通与合作,从成立到现在,作为区域安全合作的重要战略平台,亚信会议机制为各成员国国家的安全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当前,亚州在全球发展的战略地位越来越重要,影响力不断提升,然而其局部动荡的现实使得区域安全合作日益提上重要议程,恐怖主义、疾病和自然灾害等非传统安全威胁要求亚洲国家必须携手共进。今后,中国将进一步提升亚信会议机制的平台作用,这对于中国边疆稳定和能源安全战略,以及地区间经济差距的缩小和力量的平衡,实现健康的“东西互动”,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性意义。
四、积极参与全球安全治理
近年来,作为新兴国家的代表,中国以一个大国的责任和担当,积极投入到全球安全治理中,其影响力是极为深刻的。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不仅仅是全球安全治理领域的跟随者和规则接受者,而且主动投入到世界秩序构建和全球安全治理体系的建设中,发挥着参与者和贡献者的积极作用。中国对全球安全治理方面的投入,打破了传统上由西方主导的、在全球安全治理体系的制度和规范层面的一家独大,中国以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和平崛起大国的经验,向当前已经受到挑战和质疑的国际社会规则提供了中国方案和中国经验以及中国智慧,这些中国发展模式为全球安全治理的转型加入了新的动力,提供了一个可借鑒的方向。
在政治制度领域,在应对安全问题时,中国不断强调多边主义的重要性,积极维护联合国的重要作用,通过建立一系列区域和跨区域的多边机制,实现了走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对当前全球安全治理的积极贡献;在经济领域,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在经济领域与世界各国积极交流与合作,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就是最好的实证,此外,中国牵头建立的金砖国家开发银行、丝路基金和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都显示了中国主导经济和金融机构的意愿和实践,通过这些新兴的经济机制和制度的建立,中国显示出在全球经济安全治理中愿意承担维护其顺利发展的责任和担当,提升了全球安全治理的治理水平和效果。此外,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以及安全是普遍、平等和包容的思想,都充分证明,作为一个地区性大国,中国在地区安全建设和繁荣稳定方面已经开始承担起相应的责任与义务,成为全球安全治理参与者的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