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威
戏曲进校园,是一项旨在让全国大、中、小学的学生近距离接触和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举措。这项工程的目的是通过戏曲的经典故事和艺术形式提高新时期学生的审美情趣,重拾民族优秀道德传统,培养民族文化的传承人。我的单位安徽省黄梅戏剧院近两年来在黄梅戏进校园这项工作上取得好成绩,着实令人可喜,作为一名黄梅戏演员,对黄梅戏进校园也有着自己的思考。
一、黄梅戏是传统文化的经典载体
黄梅戏是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诗词文化的载体,黄梅戏进校园不仅仅是对大、中、小学生进校戏曲传播,更是以脍炙人口、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诗词经典,并对大、中、小学生进行诗词训练。安徽省黄梅戏剧院在2016年期间,用黄梅戏的形式将古典诗词中的名篇表现出来,并以《高贵的家园——唐诗宋词》命名,以黄梅音乐演唱会的舞台呈现,将经典诗词用黄梅戏美妙的音乐、戏曲表现形式进行全方位的综合。整部音乐会共27首作品,分为“思”、“别”、“赋”、“颂”四个部分展开,如“思”中的《卜算子·我住长江头》《雨霖铃·寒蝉凄切》《离思·其四》《一剪梅》《竹枝词》等8首;“别”中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赠汪伦》《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送元二使安西》《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离别怀念诗词七首;“赋”中的《回乡偶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苏幕遮·燎沉香》《静夜思》等七首;“颂”中的《登幽州台歌》《满江红》《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登鹳雀楼》等6首具有家国情怀的诗词。其中每一首单曲既可以单独吟诵,也可以强强组合进行强化记忆。
黄梅戏《高贵的家园——唐诗宋词》不失为用黄梅戏来写中国的古诗词是很新颖很大胆的尝试。将这样的艺术形式引入大、中、小学课堂,无形中告诉同学们,诗歌是可以用来吟唱的,其实古代的诗歌本身就是用来吟唱的,黄梅戏的这种尝试,正是让诗歌回归他本原的形态。另外,诗词等韵文训练是大、中、小学生的必备技能,这就使得黄梅戏在根本上符合青年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所需,这也就是黄梅戏能够走进校园的根本所在。
二、戏曲传承永远在行动的路
早在2013年,“黄梅戏进校园”便作为黄梅戏传统艺术传播的重要活动内容,“全国校园黄梅戏演唱大赛”是第一次在校园举行的全国性戏曲比赛,旨在为青年学生创造接触戏曲的机会,加强黄梅戏在全国校园中的普及,倾听大学生对黄梅戏事业发展的进言与建议,打通黄梅戏发展的青春通道,从而进一步提升黄梅戏在全国受众,特别是大学生中的影响力。2015年底,安徽省黄梅戏剧院面向全市大中小学、幼儿园,采取示范先行、全面推广的工作方法,坚持从实际出发、注重实效的工作要求,遵循“先试点,再推广,三普及”的目标。 2015年11月份,安徽省黄梅戏剧院专门成立培训部,负责“黄梅戏进校园”工作的具体推广和实施,通过在各类院校开设特色教学课程,将戏曲文化融入学校艺术课堂中,将其打造成为学校特色教育课程。2016年10月、2017年3月正式与近三十家院校签订“黄梅戏进校园”的意向,将戏剧课程纳入示范校试点实施阶段。安徽省黄梅戏剧院试图通过持续开展“黄梅戏进校园”工作,形成戏剧艺术传承发展的长效工作机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17中国·合肥全国青少年戏曲嘉年华”便是向社会和公众展示“黄梅戏进校园”活动的成果汇报,也是对黄梅戏继承与创新探索成果的检验。通过黄梅戏经典作品的传唱,使青少年切身感受戏曲的美丽,激发青少年对传统戏曲艺术的尊重和热爱,增强其弘扬民族艺术和传统美德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不仅打造了校园文化教育特色,也让传统文化经典在校园发扬光大。通过诸如《天仙配》、《女驸马》、夫妻观灯》、《打豆腐》、《打猪草》等黄梅戏中的经典剧目选段多次登台亮相,不同年龄、不同音色、不同编排形式,充分体现了黄梅戏可塑性强的优势,将好听、好看、易学、易懂的剧种特点发扬光大。黄梅戏经典作品的传承,点亮着隐藏在青少年身上的艺术之花,不仅使得青少年切实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也点亮了民族戏曲艺术光明的未来。
三、在创新中深化黄梅戏进校园的工作
“黄梅戏进校园”,一方面来说是引导,让戏曲文化走进和融入青少年的生活中,滋养青少年的精神世界,通过戏曲这一文化载体,向下一代普及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但是另一方面来说,对黄梅戏这个剧种本身来说也是学习,回顾2015年底安徽省黄梅戏剧院培训部成立之前的“黄梅戏进校园”活动,即便是2013年“全国校园黄梅戏演唱大赛”其所选剧目亦都是流传度极广的精品,精品固然是精品,但与大、中、小学生的现实生活“脱节”。所以,黄梅戏需要学习如何将戏曲文化融入未来观众的学生时代,掌握未来观众的成长历程和思想动态,创造适合时代和适应校园生活的优秀作品。
创新是黄梅戏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黄梅戏保持青春靓丽的不老药。尽管,黄梅戏在传统戏方面有“大戏三十六本,小戏七十二折”的说法,许多剧目如大戏《天仙配》《女驸马》《罗帕记》等,小戏如《打猪草》《夫妻观灯》《打豆腐》等都是黄梅戏永恒的经典。再加上,新创作的各类剧目,可达数百部。但这些剧目的受众群全为成年观众,针对适合各类学生的黄梅戏剧目及其贫乏。“黄梅戏进校园”,不仅僅是将黄梅戏的经典剧目带进校园,而是要创作一批适合青少年精神世界的优秀作品。历史地看,中国戏曲中以少儿为核心的剧目及其缺乏,传统剧目中也就是《宝莲灯》、《哪吒脑海》被奉为经典,而满台角色均为少儿,尤其是幼儿园的小朋友,在戏曲界不能说绝无仅有,那也是凤毛麟角。我院在戏曲进校园的过程中努力打造适合青少年的戏曲剧目,如《小黄车》根据当下“共享单车”所暴露出的社会问题展开思索,再如《拱辰桥》以合肥古城地名为题,并与侵华战争有机结合而创作抗战题材,其他如《少年陶行知》、《三字经》、《铁杵成针》、《孔融让梨》《拜师记》《愚公移山》等,以大、中、小学生的精神世界和现实生活为出发点进行创作,虽不乏成人思想的渗透,但也都是以学生为主。可以说,黄梅戏在青少年阶段的剧目创新,安徽省黄梅戏剧院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黄梅戏进校园”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它的实施不仅仅为了进一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推动戏曲事业繁荣发展,也是贯彻执行国办发[2015]52号《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若干政策》的具体体现,是一项旨在让全国大、中、小学的学生近距离接触和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举措。而对于黄梅戏这个剧种来说,“黄梅戏进校园”的重要意义还在于培养强大的未来观众群和从业者,使得黄梅戏的发展拥有不竭动力。“戏曲的危机”归根揭底是“观众的危机”,哪个剧种能在未来社会锁定相当数量的观众群,哪个剧种才能拥有明天,“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在戏曲史上同样可以得到印证。所以,“黄梅戏进校园”是对未来进行长期投资,回报将会在不久的将来,因此现阶段无疑将是巨额投入的时期。
黄梅戏是岁月的艺术,从哑哑学语的孩童到耄耋之年的老者都喜欢这种艺术,一部《天仙配》可以从南唱到北,一本《女驸马》可以从东唱到西,她不是快餐文化随风而过。所以,黄梅戏有能力、有底蕴走进万千青年人的心中,这是黄梅戏进校园的力量之源。作为新时代黄梅戏演员的一员,我倍感自豪,也有责任、有义务伴着她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