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增文
摘 要:为进一步了解体育志愿者精神在体育文化中的作用和地位,推动体育运动健康、和谐的发展,本文运用文献资料、归纳总结、逻辑分析等方法研究我国体育志愿者精神的现状及其影响,对体育志愿者精神内涵与核心价值做出了充分阐述,同时对弘扬体育志愿者精神提出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体育 体育志愿者 精神
中图分类号:G8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8)01(b)-0255-02
在舉办运动会的过程中,经常会看到志愿者的身影,志愿者的共同特点是并不通过自己的工作赚取报酬,而是尽自己的能力做一些相关工作,通过互相合作的方式完成主办方交代的工作内容。志愿者都有一颗为公益事业奉献自己的热心,无私贡献自己的力量,通过自己的行动为主办运动会的城市人民以及国民树立榜样,从而呼吁更多人加入志愿者的队伍当中,为社会建设以及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贡献自己的力量。
1 体育志愿者精神的产生及现状
志愿服务起源于19世纪初西方国家宗教性的慈善服务。在1896年第一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举行时就出现了900多名奥运会志愿者,当时的奥运会志愿者也就是当代体育志愿者的原形,他们为首届现代奥运会所做出的贡献也就是体育志愿者精神在体育界的首次弘扬。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西方世界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体育志愿者逐渐从志愿者和奥运会志愿者中分离出来,与此同时体育志愿者精神也开始在各个领域中进一步弘扬。
我国当代志愿者的产生从新中国成立开始,此时在社会中提倡的一种奉献友爱、互助合作的社会精神和积极为他人奉献自己,为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的雷锋精神及雷锋式人物成为当时我国志愿者的雏形。1963年3月5日毛泽东主席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伟大号召,全社会掀起了一系列学习雷锋精神的活动。这些活动为志愿精神在社会的扩展打下了基础,我国志愿者及体育志愿者在此基础上便孕育产生。1979年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体育的交流活动和大型体育赛事也逐渐增多,我国志愿者队伍逐渐壮大,1987年全国社区志愿服务工作者已达三百多万。我国体育志愿者队伍也逐渐走向专业化,但整体上和其他类型志愿者没有任何区别。随着我国体育活动及世界体育活动的不断开展,志愿者运用体育手段的不断完善,加之2008年北京奥运会志愿者队伍的完善及活动的开展,我国体育志愿者队伍在无形中逐渐发展并日益壮大起来。而我国体育志愿者精神也正是伴随着志愿者的成长一步步完善起来的。
总之我国志愿者及体育志愿者的产生是伴随着社会的日益进步,人们物质生活的不断完善和精神生活的不断提高,以及人们的余暇时间越来越多才使人们成为志愿者、成为体育志愿者成为可能。现代体育大赛的组织工作需要大批志愿者,现代科技手段特别是因特网的使用也大大拓展了体育志愿者的活动范围,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感召力吸引了众多志愿者的参与,而且培养和组织好志愿者成为了成功举办奥运会的必要前提。因此体育志愿者队伍呈现了前所未有的盛状,体育志愿者精神也在社会中产生巨大影响。
2 体育志愿者精神内涵
体育志愿者精神是体育志愿者服务的本质所在,是体育志愿者行为和感受的升华,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结合点。一般被概括为奉献、友爱、互助、进步。体育志愿者精神形成了一种自愿奉献社会的崇高道德境界,体育志愿是体育志愿者所坚信的主要观念,奉献是体育志愿者所表现出的行为特点,志愿精神是一种奉献精神,它展现出一种舍己为人、舍私为公的崇高境界,通过提供给别人的服务,贡献给社会的劳作,是人类社会发展所需要、所倡导的高尚精神。这样一种精神的崛起,体现了时代的要求,印证了社会的进步。体育志愿者精神同其他类型的志愿者所信仰的精神内涵在性质上是一致的,都是一种为社会发展而奉献自己的高尚情操,并且超越了国籍、地域限制以及种族界限。志愿者所从事的事业能在很大程度上为社会创造一定的价值,也能在有限的生命里充分实现自我价值,更重要的是呼吁其他人的大爱精神,所以,站在这个角度上来看,体育志愿者的精神与每个人都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3 体育志愿者精神现状分析
中华民族一直以礼仪大国、文明大国的形象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更替以及文化传承,每一个国民都沐浴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之光。在现代市场经济制度不断完善和发展的大背景下,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但是这样的体制在建立的初始阶段仍然存在一些无法规避的不良效应,有的人在这样不良效应之中逐渐迷失了自我,使得社会上开始弥漫不良的风气,人们的社会责任感也随之逐渐消失。人们在享受改革开放所带来的生活甜果的过程中,也没有停止对和谐精神家园的怀念。逐渐涌现出的一批志愿者所展现的精神以及与体育发展的有机融合,在很大的程度上迎合了人们在精神层面的需求,从而被社会人民群众所称颂。在体育志愿者队伍不断壮大的大背景下,想要发扬正能量精神的人群早已不再局限于青年志愿者,其范围不断扩大,逐渐呈现出了社会性的特点。另外,在社会群众当中,很多人的内心逐渐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思维定式,也就是“互帮互助、共同进步”,在社会范围内传播良好的风气,提倡构建文明社会。这种思维模式一旦产生,不仅可以通过正确的思想对行为产生一定的指导作用,还能从潜意识的层面对自我行为产生一定的约束作用。这样产生的结果,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社会群众形成责任意识以及规范自己行为的意识,从而更加遵守社会公德,促进社会朝着和谐的方向发展。
体育志愿者精神虽然是一种人文情怀的体现,但它并不完全是超时代的抽象价值。因为体育志愿者只能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中发挥自己的价值,其自身对具备的精神内涵也必定会在这样的环境中发挥作用。近几年,在一系列社会事件的发展过程中,我国的体育志愿者队伍逐渐得到完善,起点是2001年,比如,2001年在上海召开的APEC(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简称:APEC)会议以及其他国际范围内的活动或者赛事,都能看到很多志愿者在从事着自己的工作。但是,因为这个队伍在我国的发展历程较短,当前,同世界上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的志愿者数量比较少,这个队伍的力量还很薄弱。体育志愿者数量的有限严重制约了我国体育志愿者精神的进一步弘扬壮大。
在我们国家,很多人还没有对体育志愿者的精神实质产生认同的想法,这样的情况导致志愿者在社会中几乎没有什么地位。当前,我国举办的具有一定规模的比赛中存在这样的做法:主办方并没有对志愿者给予足够的重视;随意利用志愿者无私奉献的精神,随意支使其做一些工作等。这样的做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社会大众对体育志愿者精神内涵的理解,同时也阻碍体育志愿者精神的弘揚。
很多志愿者凭借着自己对体育精神的信仰以及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在没有认真估量工作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就贸然加入了志愿者的队伍。而当其发现现实与想象中存在一定距离时,便会表现出不安的情绪,不能真正投入到这种缺乏专业性的活动之中。一部分工作人员并没有从广义的角度对“为人民服务”产生深刻的理解,认为志愿者是愿意没有任何怨言奉献自己的主体,所以将其作为免费的劳动力来使用,一些非营利的机构对志愿者工作的不重视,使很多志愿者的热情被浇灭,这是导致我国志愿者数量较少的根本原因。在权利和义务分配方面,志愿者和普通的工作人员并没有任何的差异,只是他们从事工作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获取经济利益。如果志愿是志愿者无私奉献行为的外在表现,那么志愿精神才是支撑志愿者从事工作真正的驱动力,所以,如果想要为志愿精神下一个合适的定义,那就是一种互助精神。
4 当代体育志愿者精神对社会的影响
体育志愿精神在弘扬的同时对体育志愿者个人也起到了极大的积极作用。体育志愿者在参与到实际工作的过程中不仅能将自己掌握的技能发挥出来,还能在一定的程度上扩大自己的生活圈,得到更加丰富的生活体验。在完成志愿者工作的过程中,志愿者也得到了自我成长的机会,学习到了更多的技能,体育志愿者行动(尤其是奥运会志愿服务活动)渗透对青年的爱国主义教育。体育志愿者通过行动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自身的责任感,也获得了更多的人生感悟和经验。很多人通过从事志愿者工作,实现了自我价值,并在一定的程度上扩大了自己的社交圈,获得了更多的人脉关系,结交了更多的朋友。
体育志愿服务在实施中增加了人们对体育的了解,增加了对体育的兴趣,体育志愿者精神在弘扬过程中提高了志愿者的个人素养。志愿者在完成自己工作的过程中,与其服务的主体以及社会形成了互动,很多志愿者将这样的互动形容成“帮助别人的同时也是帮助自己”。
体育志愿者精神在体育志愿者参与体育志愿服务的同时会使其对体育活动产生更为深刻的了解,尤其是非体育专业的志愿者对体育知识的更多了解会使其较多地参与到体育运动当中去。
不计得失、不求回报的精神是志愿者所信仰的精神内涵,也是吸引更多社会群众加入志愿者队伍的主要力量。体育志愿者精神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增强了社会主义文化的一元主导地位,也极大地限制了那些不利于社会进步的落后文化,对体育运动发展和促进社会和谐进步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1)我国体育志愿者是伴随着社会的进步,物质和精神生活的不断提高和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感召力逐渐产生的,体育志愿者与良好的社会情境密不可分。
(2)旧的传统观念不仅制约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同时制约并影响着体育志愿精神的弘扬与传播。
(3)体育志愿者精神对提高个人素质、增加体育兴趣,推动体育运动发展和促进社会和谐进步及推动公民社会发展的影响日益显著,体育志愿者精神的影响已经延伸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其影响力还将继续影响并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5.2 建议
(1)在进一步弘扬体育志愿者精神时加强宣传力度,从根本上消除人们的传统观念,让更多的人真正了解体育志愿者精神的内涵。
(2)充分有效地利用好志愿者的人力资源,发挥好志愿者中的体育教师、离退休人员、体育教育专业院校学生作用。对体育志愿者进行体育服务的训练和培训,同时在志愿者中发展不同的体育项目的协会,发展培养志愿者的体育技能和知识。提高志愿者整体水平从而更好促进我国体育志愿者事业的发展。
(3)对体育志愿者进行合理定位,加强对志愿者的组织管理工作,应该对提供无私服务的志愿者下一个准确的定义,使其能充分感受到尊重和社会大众对其付出的认可。
参考文献
[1] 李丹,王锐兰.我国非营利组织志愿者胜任特征模型研究[J].理论改革,2006(2):36-38.
[2] 曹荣芳,王佳,王跃.中日体育志愿者现状及培养体系的比较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7):33-36.
[3] 黄富峰.论志愿者精神的伦理内涵[J].东岳论丛,2009(5):127-129.
[4] 刘欣然,谢伟.我国高校体育志愿者的产生及其发展[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S1):4-5.
[5] 龚万达,王俊杰.我国体育赛事志愿者组织文化构建初探[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7(1):77-80.
[6] 胡孝忠,叶常林.我国志愿精神的内在动力[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09(1):25-26.
[7] 胡镭,刘欣然.论高校体育专业志愿者对我国群众健身的促进作用[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7(6):181-182.
[8] 吴迪,张鹏.北京奥运会后我国体育志愿者培养机制研究[J].体育世界,2008(2):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