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莹瑛 李林
[摘 要] 随着考研热持续升温、招生规模的扩大,研究生就业问题也日益凸显,如何提高研究生就业率及就业质量越来越受到各方的关注。政府、企业、高校等多部门形成合力,构建多位一体的就业保障机制,可切实解决研究生就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关 键 词] 研究生;就业;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13-0225-01
近年来,大学就业难已是不争的事实,考取研究生成为大学生求职的跳板。据研究表明,报考研究生的主要动机中约有35%的学生选择了“本科就业压力大希望提升就业竞争力”,所占比例最高。2017年全国硕士生报名人数达201万,较2016年增幅为13.6%。
一、当前研究生就业困境形成的原因
市场需求增幅与高校扩招规模不契合,市场结构失衡,我国大多数企业仍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对高层次人才需求不大。很多国企、事业单位处于转型期,招聘需求空间不大。导师规模及质量无法与逐年递增的招生规模相匹配,导师分配到每个学生的精力不足。有些导师在就业方面经验不足,在学生择业就业时无法提供有效指导。此外,高校培养人才周期长,有一定的滞后性,教育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重学术研究轻创新培养。部分高校教学内容脱节,无法跟上时代需求。许多高校对研究生就业存在认识误区,认为研究生就业容易,不用担心就业率等问题,从而忽视了对研究生就业方面的指导。即便有就业指导也非常简单,往往局限于就业政策解读等方面,极少针对具体就业过程进行指导。
二、研究生就业价值的取向
综合近幾年就业意向调查情况,研究生普遍期望值偏高且自视甚高。选择去事业单位、高等院校、研究所、合资企业的比例逐年增加;薪资期望值也逐步递增;希望能留在城市或从事比较舒适的工作。几乎没有人愿意主动选择经济欠发达地区或需要倒班等条件比较艰苦的岗位。部分研究生缺乏求职面试技巧,实践经验欠缺,长期进行科学研究,言语能力退化,少数研究生甚至认为一定要谋得一份体面的工作才能与自己的学历相匹配。在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如不能及时调整心态,势必走入就业难的困境。部分研究生读研目的不明确,缺乏职业生涯规划,不了解也不深入探寻本专业的内涵,对所研究方向的就业前景知之甚少,导致就业时缺乏竞争优势。
三、促进研究生就业的对策
政府、企业、高校各司其职,全方面促进研究生就业。政府可制定促进研究生就业的相关政策,引导研究生拓宽就业范围,发挥桥梁作用,形成企业和高校的纽带搭建产学研平台。宏观调控市场,进一步增加岗位供给范围和数量。精简办事流程、落实政策实施效果,使政策真正落地。
研究生在企业未来发展中将发挥重要功能,与高校建立良好的校企合作模式联合培养,让研究生提早进入实践环节,较早地熟悉企业。同时还能节约企业人力资源成本,大大缩短新员工的入职适应期,为企业带来更高的效益,实现企业和高校的双赢。此外,随着科研力量的注入,也可以为企业带来新鲜血液,推动企业的发展。
高校应加强研究生就业指导课程体系的建设,就学生就业择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指导,开展个性化服务,切实提高研究生就业能力。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适应时代潮流。加强对导师和研究生管理人员的培训,成立就业工作指导小组,建立研究生就业档案,持续跟踪。增加就业指导服务方式,增强趣味性,由老师的被动灌输变为学生的主动求助。通过主动联系企业、校友回访、建立毕业生信息库等措施,拓宽就业渠道,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选择。
研究生在求职时应树立正确的求职观念,不能一厢情愿地认为高学历必然会带来高质量的工作,求职态度要严谨,不可敷衍了事,一本简历走天下,应勤张口勤练习,模拟招聘环节。调整求职心态,勇于尝试,勇于总结经验,不能妄自菲薄也不能妄自尊大,应找准自己的定位,充分展示出自己的优势。及时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改变部分研究生“放养”状态,了解就业前景,明确企业需求,制订合理目标。专注学术的同时增强实践动手能力,抓住时代的机遇,培养自学和学以致用的能力,充分发挥科研优势,提高自己的就业核心竞争力。
四、结语
促进研究生就业离不开方方面面的支持,要统一思想认识,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不断创新培养体系,完善培养内容,优化导师结构,加强产学研合作,全方位、多层次地促进研究生就业,保障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参考文献:
[1]舒伟.促进研究生就业的对策研究[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11).
[2]黄洁.研究生就业的现实困境与思考[J].中国高校科技,2015(6).
[3]戴雪飞.研究生就业指导与服务模式的发展和完善[J].教育探索,2009(9).
[4]耿红,张海防.试论研究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J].创业与就业,2015(3).
[5]周芳,陈志伟,王亨洪.新时期我国研究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