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夙璇 赵珍珍 石建霞 徐茂锦 应明真 赵仙先
[摘 要] 八年制医学教育是当今医学教育的新模式,也是教育改革中最活跃的部分。针对八年制医学教育的特点,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将八年制心血管课程进行整合,建立了心脏为中心的多学科联合教学体系,培养学员较强的临床思维能力,对构建全新临床教学体系和教育培养模式有深远的意义。
[关 键 词] 心血管疾病;整合课程;八年制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16-0092-02
随着医学教育水平的发展,我国自2004年起17所高校开始试办八年制医学专业。经过10余年的发展,八年制医学教育已经成为医学教育的新模式,是教育改革中最活跃的部分,承担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医学人才的重要任务。然而,我国绝大多数医学院校对八年制学员的教学仍延续多年的“基础课程—桥梁学科—临床专业”,并且在基础及临床课程安排上与五年制本科无显著差异[1]。西方医学教育模式细致分科、循序渐进,具有教育成本低廉、知识系统性等特点。
如何在八年制医学教育中建立科学、高效的教学方式,避免课程重复、减少知识脱节至关重要。针对八年制医学教育的特点,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将八年制心血管课程进行整合,建立了以心脏为中心的多学科联合教学体系,培养学员较强的综合、分析、判断、鉴别等临床思维能力,构建全新的临床实践教学体系和精英教育培养模式,对未来五年制本科的医学教育也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一、心血管疾病的整合
20世纪80年代,美国学者最早提出整合医学(Integrated Medicine)的概念,其初衷是感慨于现代医学对一些复杂疾病的无能为力,从而将目光投向了草药、心理和运动疗法等,希望能在现代医学体系中重新整合传统医学的精髓[2]。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今日的整合医学更强调在理念上实现医学整体和局部的统一,在策略上以患者为核心,将医学各领域最先进的知识理论和各专科最有效的实践经验加以整合,使之更符合人体健康和疾病治疗的需要。整合医学并不排斥医学专科化,专科医学的进步是整合医学发展的必要条件,整合医学所反对的是医学专科的过度细化,尤其是医学人才培养上忽视通科教育和人文素质的培养,从而使医生对患者整体状态的把握和综合处理能力低下。
据《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6》显示,我国有近3亿心血管病患者,其中冠心病1100万,每10秒钟就有一个人死于心血管疾病[3]。心血管疾病已成为威胁居民健康的重要疾病,也给国家卫生事业带来巨大的挑战。随着心血管基础研究和介入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对心血管疾病的认识和治疗水平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然而伴随着专业学科的高速发展和过度细化,一部分医生在快速成长中缺失了通科培训和人文培养,这样的“拔苗助长”使他们虽然掌握了一些技术或技艺,但是对患者整体状态的诊断、鉴别诊断以及综合处理能力低下。近年心血管介入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普及,更使小部分“速成”的介入醫生沦为“手术匠”,而忽视了传统心血管疾病的诊疗技术。由此带来的后果是滋生了许多医疗纠纷,也增加了患者就医的困难。一个合格的心血管介入医生应该完成“内科医生—心内科医生—心血管介入医生”的成长,而非仅仅会放支架的“手术匠”。
随着整合医学的推广,心血管疾病诊治领域的发展也体现了医学整合的趋势。心血管疾病可能是最适合整合医学理念实践的领域之一,庞大的疾病人群,繁多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进展,层出不穷的治疗手段和新药研究,这一切都为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大整合提供了良好的平台。2010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和欧洲心胸外科学会(EACTS)提出心脏团队概念[4],2011年ACC/AHA颁布的冠心病治疗指南提出心脏专家组意见[5]。这些心脏团队理念的提出构建了崭新的心血管疾病诊治模式,体现了学科整合的强大优势。国内多家医院建立了“心脏中心”,整合心血管内外科资源,为患者制定最优化的诊疗策略。一些大的心脏中心还建立了“一站式杂交手术室”,把一些原本需要在不同手术室、分期完成的重大手术,合并在一个手术室,借助全新的复合式手术设施联合完成。
二、心血管医学教育的整合
临床学科的整合推动了医学教育的整合发展,也是现代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2014年,我校在八年制专业中实施了“以器官为中心”的医学课程整合教学改革。我们组建了心内科医师、心外科医师、影像科医师等组成的教学团队,定期举行研讨会,让教学团队具备整合医学的理念。心血管整合教学的内容大致分为以下几类:冠心病、先天性心脏病和心脏瓣膜病,课程改革内容具体如下:
(一)冠心病
随着介入技术的飞速发展,大多数冠心病都可以通过支架植入的微创手段解决问题。然而,在面对冠脉左主干、多支血管及慢性闭塞病变等复杂情况时,内外科医师开始组成心脏团队,加强沟通、讨论,从血管病变的复杂程度、患者一般状况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制定最优化的治疗方案,必要时甚至进行内外科“杂交”手术。顺应冠心病的学科发展,我们也将该课程进行内外科整合设计。根据以往的教学进度,内科冠心病讲授在前,外科在后。外科教员在冠心病外科治疗授课时还需对冠心病的一般病理生理进行讲授,而学员此时已经掌握了冠心病的病理生理变化,这无疑与内科内容重复,反而让学员感到枯燥、重复。我们在进行整合课程设计时发现,原内外科冠心病的课程总学时是8学时,整合后在保证知识点不减少的前提下,新的整合课程更为精炼,课时数变为4个学时,增加了学员的自主预习和复习的时间,也相应的增加了临床实践时间。新的整合课程要求在最后一个学时采用案例式教学,让内外科教员联合引导学员进行现场讨论,更加能激发学员的学习热情和兴趣,训练学员的临床思维,培养心血管疾病的整体治疗观。
(二)先天性心脏病
以常见的房、室间隔缺损为例,根据本校内外科课程标准,纳入知识点,再根据整合医学观点进行梳理。其中,内科教员授课包括先天性心脏病基础知识、临床表现和诊断方法及内科治疗;外科教员重点讲授外科治疗方法和适应症,不再赘述先心病的基础知识;最后一个学时内外科联合讨论,主要是先天性心脏病典型病例的案例式教学。目前,先天性心脏病的治疗手段包括内科介入封堵和外科开胸修补术,这两种治疗策略的适应症取决于房、室间隔缺损的解剖形态。故在心间隔解剖教学过程中,可从心房间隔发育形成对原发孔和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重点阐述,并通过应用临床病例来演示如何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让学员深刻理解为何原发孔型房间隔缺损不适合内科介入治疗。此外,还可针对介入封堵治疗中封堵器的选择,讲述房间隔周围毗邻结构,进一步加深学员对心脏解剖和病理生理过程的理解。
(三)心脏瓣膜病
2012年欧洲心脏病学会心脏瓣膜病治疗指南指出,当在对瓣膜性心脏病患者制定治疗决策是,应启动心脏团队的多学科协作模式,心脏团队包括心内科医师、心外科医师、影像学医师及麻醉医师[6]。该团队尤其适用于对高危患者诊治措施的评估,即从传统的“一方主导、一方跟随”模式转变为由心脏团队共同商量制定患者的诊治措施[7]。由上述列举的典型事例不难发现,为顺应学科的发展要求,心血管内外科医师也应在临床教学中,摒弃原有的单一学科理念,注重给学员输入整合医学的理念。其中,内科教员授课包括心脏瓣膜病的基础解剖、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并介绍心脏瓣膜病的介入治疗手段,包括经皮囊二尖瓣成形术(PBMV)、经导管主动脉瓣置入术(TAVI)等;外科教员授课重点讲授外科治疗方法和适应症,在外科瓣膜修复及置换手术的理解基础上,可以让学员更好地领悟瓣膜病的解剖、病理生理过程以及当今各种模拟外科手术的介入治疗手段。最后一个学时内外科联合讨论,主要是心脏病瓣膜病典型病例的案例式教学,通过实战重点掌握瓣膜病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外科手术的适应症及禁忌证。
三、总结
根据内外科整合医学理念对心血管课程进行整合后,新的课程安排不仅顺应现代医学发展趋势,也符合疾病发展规律和诊疗现状。整合课程的改革预期效果包括以下三方面:(1)培养学员的临床综合思维能力。医学基础课程的学习阶段,学员从心脏解剖、生理、病理再到病理生理的学习是纵向的接受过程。而将心血管课程进行内外科整合,正是顺应了这个纵向过程,将内外科知识进行整合、串联,有利于引导学员掌握心血管疾病的综合分析能力,培训良好的临床思维和整合思维。(2)提高教员综合素质,打造整合教学团队。整合课程的开展,要求内外科教员在备课过程中回顾基础知识,解剖知识、病理生理学发展及掌握相关学科的诊治原则,内外科教员集体备课的开展有助于拓展教师的知识面,培养教员的综合分析及整合能力。
医学的发展必定是高度分化基础上的高度综合,临床医学教育也应及时顺应学科的发展趋势,将基础和临床,内科与外科进行有机整合,简化重复讲授的内容,又强调学员自主学习和临床思维能力培养,最终通过教学模式改革教育学员为患者制定个体化的治疗策略,培养具备整合医学思维、能够综合应用知识的高素质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罗本燕,唐敏,许毅,等.医学八年制课程整合模块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以神经精神与运动模块Ⅰ为例[J].西北医学教育,2013:21(5):1020-1022.
[2]Eisenstein A, Vaisman L, Johnston-Cox H, et al. Integration of basic science and clinical medicine: the innovative approach of the cadaver biopsy project at the Boston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J]. Academic medicine : 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Medical Colleges, 2014, 89(1):89:50-53.
[3]陳伟伟,高润霖,刘力生,等.《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6》概要[J].中国循环杂志,2017,32(6):521-530.
[4]Taggart DP, Boyle R, de Belder MA, et al. The 2010 ESC/EACTS guidelines on myocardial revascularisation[J]. Heart, 2011, 97(6):445-446.
[5]Fuster V, Ryden LE, Cannom DS, et al. 2011 ACCF/AHA/HRS focused updates incorporated into the ACC/AHA/ESC 2006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 a report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Foundation/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Task Force on Practice Guidelines developed in partnership with the 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 and in collaboration with the European Heart Rhythm Association and the Heart Rhythm Society[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2011, 57(11):e101-198.
[6]Vahanian A, Alfieri O, Andreotti F, et al. Guidelines on the management of valvular heart disease(version 2012)[J]. European heart journal,2012,33(19):2451-2496.
[7]曾锐,曾智.2012ESC心脏瓣膜病治疗指南解读及启示[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3,4(33):293-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