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建设
[摘 要] 自学考试是我国高等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自从高职院校开展专本衔接自考助学工作以来,遇到很多的困难,目前更是陷入缺考率高、续考率低的被动局面,如何突破困境,从政策层面和专本衔接自考助学工作的本身进行探索和研究,提出相应对策。
[关 键 词] 专本衔接;自考;助学;思考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16-0026-01
自学考试是我国高等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形式多样化、受教主体大众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2012年国家推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科与高职高专教育衔接(以下简称“专本衔接”)考试工作并向全国推广,意图发挥自学考试灵活开放学习考试形式和普通本专科学校办学优势,共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立交桥。让符合条件的高职高专院校组织在校学生,在省考试院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主考院校的指导下实施助学辅导,参加高等教育自学本科专业统一考试,为高职高专在校生取得高一层次学历或第二学历的一种新的自学考试教育形式。但从几年的实际运行来看,精心设计的学历提升通道似乎并不被广大高职高专院校的在校生欢迎,报名的人数在逐年减少。目前更是陷入缺考率高、续考率低的被动局面,如何突破困境,已经成为自考助学管理部门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专本衔接自考助学的现状
(一)班级管理缺乏凝聚力
自考助学班生源比较复杂,大部分来自不同的班级,有的甚至是不同的专业。只有平时上课的时候才临时在一起,上完课便匆匆离开,其他时间很少有交集,同学之间缺乏亲近感。而且这种班级很难开展班级活动,相互之间很难融入。有的班级甚至没有组建班团委,所有的事宜都利用QQ群、微信群由班主任直接通知。在这种缺乏交流沟通的情况下,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不强,班集体凝聚力不强,不利于班级的管理。
(二)学生的自我定位不清晰
很多学生在还没考虑清楚为什么要上自考本科班的时候,看身边同学报名了,便也跟着报名。报名之后才发现,正在学习的专科和已经报考的自考本科还是有很大的差距的,学习起来颇为费劲。当本专科课程出现冲突时不会正确处理,导致两边课程都出现大幅度挂科现象,从此自信心受挫,无所适从。有的甚至直接放弃,这也是自考助学学员流失率高的原因之一。
(三)学生的自控能力弱
近年来,各省为促进自考工作的发展,均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自学考试的政策,如加强过程性考核的管理等。但部分学生自控能力较弱,往往不能持之以恒、坚持到底。缺乏学习的主动性,经常以各种理由请假、旷课,不能按时送交作业、完成试卷等,直接影响最终考试的通过。
(四)教师教学管理经验匮乏
专本衔接自考助学几乎都是利用本校的师资教学资源,而大部分教师长期从事传统的高职教育,对教考分离的自考模式不熟悉,缺乏教学及管理各方面的经验。在管理上,不能根据自考班级的实际组建班团委,创建良好的班级文化,而是仅仅从出勤上对学生提出要求,难以形成班级凝聚力。在教学方面,自考教學辅导本身就不在学校考核范围内,所以很少去花精力研究教材,导致辅导时难以抓住重点,最终影响学生考试通过率。
(五)班主任队伍有待加强
当前高职院校内的自考本科班级的班主任大部分由本系的班主任兼任,其本身就有繁重的日常管理工作,针对自考本科班级管理付出的精力自然就很少,最后就演变成了有工作布置就通知,没工作布置就任由班级自由发展。
二、专本衔接自考助学对策研究
(一)加强班级管理,提升班级凝聚力
研究表明:“当班级以学习知识为目标,致力于建设一个‘学习型群体时,有利于学生建立学业目标,加强同伴之间的感情联络”。因此,自考本科班级要第一时间组建班团委,并定期民主换届选举,形成一个班级核心体。同时要定期召开班级活动,特别是学习讨论会或者某课程学习沙龙,除了增进相互之间的熟悉和了解外,还要在学习上相互帮助,形成积极向上的学风。
(二)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1)班主任要和学生沟通,充分了解班级情况和学生个人的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2)任课教师也要和学生多交流,目前的很多任课教师上完课便匆匆离开,一学期下来,根本就不认识学生,更无从了解学生学习的好与坏。只有通过交流,才能真正了解自己的教学效果,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上的问题。
(三)进一步完善校内相关政策
专本衔接对高职高专院校来说是非常好的一项政策,一方面打通了高职学生提升学历的通道,另一方面也有利于高职学校的招生宣传。在外部政策具备的同时,应尽快理顺内部政策。从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教务管理、教学管理及酬金的分配上都应该向专本衔接自考本科班倾斜,鼓励校内教师积极投身自考教学的管理与研究。
参考文献:
[1]滕杰.基于功能定位的自考学习服务中心发展策略[J]. 成人教育,2018(1):52-54.
[2]常薇.高校自考生班级管理工作探讨[J].文教资料,2011(7):176-178.
[3]徐坤英.大学生学校归属感的培育[J].人才开发,2010(12):4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