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金灿
为了研究农产品出口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本文以安徽省为研究对象,收集并整理了2005-2017年间农产品出口和经济增长的数据。最后,文章根据目前安徽省农产品出口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扩大农产品出口,促进农民收入和地方经济增长做出贡献,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依据。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自2016年我国拥有13.7亿多人口,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粮食问题就一直在我国就是很难解决的问题。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吃饭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国家。二农业是粮食的根本,是第一生产要素,对国民生计产生深远的影响。农产品在农业中十分的重要,农产品出口贸易数量可以算是重要组成部分。安徽农业拥有很多的资源,在全国排前几位。农业结构不断地在调整,竞争力也在不断地提高,以中药材,茶叶,羽绒,蔬菜水果为主。所以,在面对十分繁琐的背景下,分析安徽农产品出口的现状、问题及策略,研究其规模,结构,市场三个现状,通过发现一些问题,找到相应策略。
(二)文献综述
陈卫平,赵彦云(2017)研究发现,农产品的特殊性,贸易国家间地理位置的毗邻、交通运输便捷程度对农产品贸易流量有显著的正影响。
班毅(2016)研究发现沿线主要国家或地区与中国,双方具有出口优势的农产品存在显著差异,但同样具有很强的互补性。
袁忠贤 (2016) 研究发现传统农产品出口增长乏力,农产品贸易逆差逐渐拉大,农产品市场机构和产品结构不相符。
郑会军(2015) 研究发现扶持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增加产品的附加值,注重培育特色农产品的产业链,对形成产业优势至关重要。
二、安徽农产品出口现状
(一)产品出口规模
出口总体态势良好近年来,世界经济一直处于深度调整之中,下行压力不断加大。如表2.1所示,在外需持续不振的环境下,安徽省农产品出口却依然保持着良好的发展态势。从绝对规模来看,2007和2009,2012,2014-2016出现过出口回落现象,其他年份均为正增长,年均增速高达12.2% ,整体规模从22603万美元扩张至87901万美兀,涨幅不超过4倍 。与同期安徽省农业整体发展水平相比,在2009年之前出口发展相对较慢,之后一直到2012年出口占全省农业总产值的比重提高最多。
(二)农产品出口市场
在出口贸易伙伴区域方面来看,近些年安徽出口亚洲、欧洲市场的农产品贸易总额位居前两位,出口亚洲、欧洲区域的贸易总额分别占比分别在49%以上和15%以上,而这两个最大的市场所占比重总和达到了65%左右。这一数据,充分说明了安徽农产品出口的主要市场较为集中,主要在亚洲、欧洲地区。其中,亚洲作为安徽出口农产品的最大贸易区域,2013年、2014年2015年出口亚洲农产品贸易额分别约为5.71亿美元、5.66亿美元、5.64亿美元,占比超过了年出口总额的49%,这些说明了安徽农产品在亚洲还是相对比较活跃的。
三、安徽出口农产品存在的问题
(一)出口农产品结构低端
安徽的农业出口主要销往亚洲、欧洲和北美,分别占24%和23%。对拉丁美洲跟北美洲等市场,出口连续不断。每年都会增加。但总量仍然太小,这三个大陆仅占安徽省农业产品出口总量的6%左右。实现农业出口多元化、全球化发展。要大力发展新兴市场。一方面,安徽要在农业生产出口质量上下功夫。发展地十分缓慢,安徽农产品加工以半成品为主,成本较高,而且原材料稀缺。这些导致了安徽农产品处于中等水准。
(二)出口企业影响力较弱
安徽部分行业虽然着力打造本行业的龙头企业及产品,但是由于起步晚、资金缺等原因,短期内带动省内农产品产业升级与技术提升的能力不能很好发挥,缺乏市场竞争力,走出去也较为困难。同时,由于安徽农产品种类丰富,特色明显,反而导致进入门坎低,品牌意识缺乏。从当前国际市场上暂未看到农产品领域的“安徽制造”,而黑龙江大米、福建茶叶、吉林人参、山西杂粮等地方特色农产品早己形成知名品牌产品。
四、解决安徽农产品出口问题的对策
(一)政府应加大对农产品出口政策支持力度
安徽省农产品的出口贸易提升,离不开政府政策的支持。加强资金的贡献度,提高竞争力,从其他发达农业大国可以看出,很多国家对农业发展极为重视,都对本国的农业发展加强财政支持。帮助农产品在质量和数量上得到保证,从而增加农产品的对外出口数额。逐步改善农产品出口的检验检测方式降低出口成本。其次,实施惠农政策。做到为农业生产着想。建立健全农产品出口補贴政策。
(二)推进安徽省企业和产业链的发展
缺乏龙头企业和规模基地已成为制约安徽省农产品出口的“瓶颈”,必须改变这种状况。政府应转变观念,扶持、服务于龙头企业,强化组织与管理的职能,从优化当地资源配置、整体规划和人才、技术、政策环境,以及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农产品标准化建设来帮助、扶持经营主体做大做强;鼓励经营主体推进和完善股份制及适应市场经济的各种发展模式,搞活内部管理和运行机制;鼓励大中型企业进入农产品领域,创立名牌产品;鼓励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企业与外贸企业联合。(作者单位为海澜集团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