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邑银信背后的文化故事发掘与传播

2018-05-14 12:12张元赵相萍张旭雷乐诗罗云升
今日财富 2018年4期
关键词:侨乡家书华侨

张元 赵相萍 张旭 雷乐诗 罗云升

银信又称侨批,是指海外华侨华人通过民间渠道以及金融、邮政机构从海外寄回家乡的信件,是一种兼具书信和汇款功能的家书。2013年6月19日,联合国“世界记忆”工程国际咨询委员会第11次会议通过投票表决,将“侨批档案——海外华侨银信”被正式列入《世界记忆名录》。本文选取古巴华侨银信中保存较为完整的“李云宏宗族家书”作为五邑银信的代表,通过一封封饱含血泪的银信,传递着海外侨胞对家乡和亲人深切的爱,构筑成今日的五邑华侨精神。

一、华侨赚钱侨眷享

邑人出国以后就背上了赡养亲属、接济兄弟姐妹的责任,一定要定期寄钱回乡解决亲属的生活费用问题。这已成为一条不成文的规定。海外华侨若不能定期寄钱回乡,那将是莫大的耻辱,一定要说明原因,并请求家乡亲人谅解。

“敬禀者,昨旧历九月十六日寄港银壹仟叁佰大元,祈为照收应用可也……儿接来家音,一一详明悉矣。但儿在外生意冷淡,财政缺乏,不能遵命,所得之款尽付,毫无所存,祈为知之可也。旧岁不同今年,因……总之望迟下数月然再付多些回家可也。儿在外各人亦见平安,不可挂心。”

这是古巴华侨李维亮寄给父母的银信,因古巴推行新政导致洗衣馆生意惨淡,即使在外困难重重,华侨仍想方设法将自己的全部所得以銀信的形式寄回家中。字里行间都展现了侨乡男儿浓厚的家庭观念和以“孝”为先的传统美德。五邑侨眷在家乡街道的银信是真金白银,海外华侨在外付出的是血汗和泪水。

二、银信被扣常受阻

五邑银信由钱银、家书、红条封、邮政封组成,寄一封银信需要经过一个月水路、陆路的长途跋涉,银信丢失是常有的事。因涉及钱银,部分银信被有心人扣留。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海外华侨据理力争,将不公平之事公之于众。

“鄙人去岁十二月间在处购昃纸一张,申港银叁拾元,由台城正市路万兴宝号雷纳英收转交吾儿李礽润收,以作养家费用。不料至今数月,雷维英不但不将书信银两交到李礽润,反扣留没收该银……雷维英日前在台城正市路万兴宝号当职,仰各华侨知他罪恶,切勿由他处汇银当家。”

此银信写于1934年8月,由于华侨长期旅居海外,学到西人的维权观念。在自己利益受损时,不忍气吞声,以理服人,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三、事无大小华侨定

无论新屋受损的索赔,还是儿孙升学的教育,事无大小,都是海外华侨说了算,这是侨乡人的传统观念。虽身居海外,但海外华侨心系侨乡亲人,银信里提出许多具有进步意义的建议与决策。

“列位父兄、公、伯、叔、兄弟:

衍藩家弟造屋当日有言,汝安心不能破坏我屋,如若系有损择破坏何处,照常建筑好为要……今其砖力过重择坏我新屋,损伤甚大,劳烦本乡各姓各家父兄、公、伯、叔、兄弟老幼,即速取决,要衍藩家弟当初言语,照常建筑好为要,云宏主意,不受银一文,免于伤和气,免至日后两家多言,现下见衍藩反心,不能承担建筑我新屋破坏,不合理也。”

故乡家园是华侨的根。新屋遭到破坏,华侨接受中西方文化的洗礼,遇事不乱,万事以和为贵,避免与人发生冲突,冷静地提出合理的赔偿方案,并让族人主持公道。当时的海外华侨能够采用众人取决这种具有民主因素的方法去化解社会矛盾,实属难得。此外,儿孙教育问题也引起了华侨的高度重视。

“是日并付来赤纸一片申国币银五百大元,祈查收入。内交壹佰大元焕鳞升学费,又内交一百大元金足升学费,余下多少作家中米粮应用可也。”

从这封银信中可以看出,华侨十分注重儿孙的教育问题,主张先解决读书问题,再解决米粮等问题。由于海外华侨大多文化水平较低,只能靠体力劳动来维持生计,贴补家用。他们深切体会到接受教育的重要性,于是大力支持儿孙接受教育。

四、寄银之路多坎坷

抗战时期,祖国遭遇日本侵略,我国与外界联系的诸多交通要道受到影响,导致银信常常不能顺利送达。这一时期的银信,主要靠滇缅公路和驼峰航线运送。

“前日接来信一音,系第三函已经收妥,第一、二函未见收到,不知在何处,见字可知也。”

“三三”沦陷过去后,家乡严重缺粮,急需海外华侨寄银回来救急。前两封寄往海外的家书未见回复,直至第三封家书才得知前两封家书在战火中丢失。旅居海外的华侨得知祖国遭受侵略,纷纷捐款捐物,筹集大量物资经滇缅公路运往国内,为祖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又1941年十一月二八号付香港银贰佰大元,未见收到否?如何?此信由航空担保付来,倘若得收此信银,即速付回一音,免至两相望也。”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驼峰航线”成为五邑银信唯一一条生命线。这是一条悲壮的空运航线,飞机失事、银信丢失是常事。即使寄银之路历经艰辛,完全不能保证能顺利寄回家乡,但海外华侨仍拼命往家里寄钱。可谓是:血迹斑斑侨乡史,银信铭记家国恨。

在之后的几十年里,古巴禁汇,每年每人只能寄一次华侨汇款,且金额有限。华侨李维亮心系家人,利用假的姓名和地址私寄银信,这在当时是违法行为,但海外华侨担心家人生活窘迫,冒着风险私寄银信,足以见得华侨对家乡亲人深切的牵挂。

“启者,付上美纸一张,申银伍拾元,祈查照收,与应家用得。接此信早日回音,免至相望。信皮来回门牌假造,切不可使用寄来。”

这是古巴禁汇时期华侨李维亮假造门牌寄的银信,落款是“无名字付汝知”,海外华侨宁愿冒着违反当地法律的风险,也要将自己所赚钱银系数寄回家乡,他们对家人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和归属感。然而,华侨想方设法寄钱回家滋生了华侨子弟“等、靠、要”的心理,大多数侨眷不明白这些钱来之不易,也没有因此产生感恩之心,这也成为阻碍侨乡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五、有福全家享,有难自己当

“启者,是日由红毛银行付来美金赤纸一张,申美金伍拾大元,祈查收入应家中费用也。又云现今身体平安,吾年老迈无力雇工,吾居处日求两餐,夜求一宿而矣也,见字谅之,不可锦念也。”

这是华侨李云宏寄给儿孙李礽润和李焕麟的银信。1944年,古巴政府实施对外侨的《五十法例》,其中规定:“外侨在古巴经营工商业、农业的,必须雇佣50%的古巴人。如需裁员,先裁减外侨。”古巴华侨在外生存举步维艰,李云宏作为一个在外拼搏半个多世纪的老华侨,晚年所求仅是“日求两餐,夜求一宿”,宁愿自己吃不饱,也要寄钱给家乡的亲人。五十元虽不多,却也是从自己的饭碗里一点一点省下来的。

“吾现今年八十四岁,身体有小病痛,不能行有二三年之久也。现今在维亮吾儿住食调理,手上无银不能付归,见字可知之也。余言不尽,好音再申。”

这是李云宏生前的最后一封信,忍者身体病痛提笔给家人写了这封信,心中满是手中无银不能寄的愧疚,恳请家人的谅解。千千万万的五邑华侨一生在外打拼,只为让家乡亲人过上好的生活。他们中不少含恨离去,客死他乡,最终也没能实现“落叶归根”的愿望。

“启者,兹付上中华会馆通告书一张,汝一看明白原因。我在外平安如常,在家不可挂念。总之,十二月初有汇款事,耑此并请。”

这是现存的李维亮生前的最后一封信,此时他已病入膏肓,为避免家人过分担心,并未说自己的病情,并在随后又向家人寄了478.07元,可惜该银信并未保存下来。

侨汇,是每一封华侨家书离不开的主题,海外华侨最大的愿望就是开放侨汇政策,让华侨将更多的钱寄回家乡,让家人过上更好的生活。在华侨的心目中,祖国和家乡都让他们魂牵梦绕。李维亮曾在银信中提出“中华人民共和国不久达到富强第一国家”的强国梦,充分说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海内外人民的共同愿望,可谓是:拳拳赤子心,悠悠故乡情,五邑银信史,侨乡民族魂!(作者单位为五邑大学文学院,指导老师:谢珊珊。)

猜你喜欢
侨乡家书华侨
侨乡古村 夜赛龙舟
“海丝”重点侨乡旅游经济联系网络结构演化
春节家书
一封家书
侨魂德泽 至臻至善——福州华侨中学简介之三
侨魂德泽 至臻至善——福州华侨中学简介之三
家书( 连载一)
帕合尔丁·阿布拉、倪士喆、康宇宏、李华侨作品
华侨作用下的侨乡建设研究
人小鬼大狄仁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