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电影欣赏课是给留学生开设的文化类选修课,是向留学生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途径。在电影欣赏课中进行文化教学,应依据课程教学大纲确定具体教学目标,按照一定的原则选择合适的电影作品,并采用主题教学模式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留学生;电影欣赏;文化;教学
近年来,伴随着“汉语热”的不断升温,国际汉语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许多高校开始为留学生增设专门的电影欣赏选修课程。但就目前而言,这一课程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不仅没有专门教材可供采用,教学上也缺少统一的规范,已有的研究成果主要关注影视欣赏课的语言教学方面,或尝试对该课程进行语言教学设计,或思考如何利用其促进国际学生的词汇附带学习等,对于留学生电影欣赏课中的文化教学的研究则几乎没有。有鉴于此,本文尝试在总结多年教授留学生电影欣赏课的经验基础上,结合相关理论和教学原则,探讨该课程的文化教学目标、选材原则及教学模式,希望为其他国际汉语教学者提供一些借鉴。
一、电影欣赏课的文化教学目标
所谓课程目标,“是对课程要达到的结果的规定,在课程设计、实施、评价和改革等各个环节起着导向作用。它不仅能为课程设计提供指导准则,制约着课程的设置,而且能为课程内容的组织和选择提供基本方向,支配着学习活动的方式,并为课程的实施和评价提供基本依据”。一般来说,课程目标与国家颁布施行的课程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它以后者为参考依据,将其中与课程相关的抽象性描述具体化和可操作化。
2014年国家汉办颁布了《国际汉语教学通用课程大纲》(修订版),提出应从文化知识、文化理解、跨文化能力和国际视野等四个层面培养留学生的文化能力,并在等级列表中对各层面文化能力的相应目标进行了描述。《大纲》描述的文化目标,为国际汉语文化教学提供了相当重要的参考依据,但有些与电影欣赏课程关系不大,可操作性不太强。因此,在确定电影欣赏课的文化教学目标时,我们一方面沿用了大纲的文化能力层级划分标准,同时又充分考虑到授课时限、教学内容和课型特点等因素,从大纲所描述的5、6级文化能力目标体系中选择了部分与本课程直接相关且可操作性强的教学目标,并进行了适当的修订补充。这些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了解中国电影的历史、成就及相关知识。(2)了解中国社会结构、人际关系、交际礼仪和习俗。(3)了解中国社会的某些文化现象,并有对之进行解释的能力。(4)了解中国某些历史人物及历史事件的文化内涵。(5)了解有关中国文化和所在国文化的共性和差异。(6)理解中国文化中的心理结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7)通过有意识的文化比较,加深对所在国与中国文化中习俗和思维习惯的客观认识。(8)通过文化学习,拓宽思维和视野,培养从不同视角解释世界多元现象的能力。
二、电影作品的选材原则
在电影欣赏课上,留学生并非借助于阅读文字材料,而是通过观摩解读电影影像,来获取其中的中国文化知识,达到提高文化能力的目的。因此,如何依照一定原则,选出合适的电影作品,直接关系到电影欣赏课文化教学质量的好坏,也是实现文化教学目标的关键。下面我们尝试从上述文化教学目标出发,结合相关电影作品的评析,提出在三个在电影欣赏课中进行文化教学的选材原则。
(1)艺术水准较高,文化内涵丰富。比较典型的是以张艺谋、陈凯歌等为代表的第五代导演的电影如《红高粱》《霸王别姬》等,这些佳作在题材选择、叙事手法、人物塑造、镜头语言、色彩构图等各方面匠心独运,享有国际声誉,不仅展示了中国社会生活和民俗文化的奇特景观,还包含着对中国历史和民族心理结构的深刻理解,其文化内涵相当丰富。通过观看这些影片,留学生们不但能对中国当代电影艺术的历史和成就有比较直观的了解,还能从中获得对中国历史和文化诸多方面的感性认知。
(2)文化元素鲜明突出,价值观导向正确。电影中的文化,是借助画面构图,景观形象、语言声效等各种镜像化方式传达出来的多种文化元素的综合。在一些影片中,某种文化元素相对鲜明突出,甚至贯穿影片始终,如《饮食男女》中的中华饮食文化和《英雄》中的色彩文化等。这些相对鲜明突出的文化元素,不仅与电影的主题或叙事密切相关,还是观影过程中的关注焦点,有利于我们开展相关的文化教学。此外,电影不仅是一种娱乐工具,还是一种价值导向工具,以其所内蕴的深层次的文化观念和价值取向给观众以潜移默化的影响。价值观导向正确,是指电影中的文化观念和价值取向应该能够符合中国的历史和国情,展现中华文化的精华,体现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这类电影能给留学生以积极的影响,有助于学生准确理解中国文化的内涵,从而保证文化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
(3)贴近日常生活,适合学生水平。用于文化教学的电影应尽量贴近日常生活。对于留学生来说,日常生活是他们最为熟悉的交际环境,也是他们接触中国社会,了解中国人的人际关系、交际礼仪和习俗,学习中国文化最便捷的途径。电影中那些与日常生活相关的文化内容,总是能激发他们的欣赏兴趣,并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其次,电影欣赏课的授课对象虽然是高年级留学生,但其汉语水平毕竟无法与汉语本族语者相比,贴近日常生活的电影更易于为他们接受和理解。
三、文化教学的主题模式
教学模式又称为教学结构,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指导下所建立的比较典型的、稳定的教学程序或阶段。它源于教学实践,又反过来指导教学实践,是影响教学的重要因素。在电影欣赏课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虽然电影作品的文化内涵极为丰富,但从其所集中运用的某些文化元素中,却可以归纳出一些相应的文化主题,如从陈凯歌导演的音乐题材电影《和你在一起》中可以归纳出音乐文化的主题,从张艺谋的《大红灯笼高高挂》中则能概括出儒家男权文化的主题等。这些文化主题虽无法面面俱到,但却是颇具代表性和研究价值的文化知识点,将其作为授课内容,能使学生在较短的授课时间内了解和掌握中国文化的精粹,提高文化素养和跨文化能力。因此,为了使电影欣赏课的文化教学达到预期目标,采用主题模式是比较稳妥的选择。具体来说,在电影欣赏课上应用主题模式进行文化教学应包括以下几个主要的教学环节。
(1)热身活动:观看影片前,教师简明扼要地对影视作品的时代背景、人物及故事情节等方面加以介绍,帮助学生大致了解影片信息。此外,对于影片中可能影响学生学习和理解的一些特殊语言现象,如带有文言色彩的词句、专门化术语、地域化的俚语等,也要进行必要的讲解,减少学生观影时的语言障碍。
(2)导入主题:热身环节结束后,教师应根据文化主题,有针对性地提出思考题。思考题应具有层次性,能从从不同角度引导学生集中关注并深入解读该主题,避免其在观影过程中只留意画面而忽视实质性问题。同时教师还应根据汉语水平、母语文化等因素将留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分别完成不同的思考题。
(3)主题学习:学生观摩影片后,教师再次展示思考题,并结合影片中相关片段的回放,采取分组讨论、教师讲授、情景教学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给学生分析和讲解影片中的文化主题。
(4)主题拓展:这种拓展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围绕主题展开话题讨论或主题辩论,教师注意引导启发其思路,控制教学进程并适度点评。二是进行有意识的文化比较,要求学生在课前或课后查找相关资料,引导其发现中外文化的共性和差异,写作短论或制作PPT。
(5)总结与评价:教师总结归纳主题学习及拓展的完成情况,并对学生参与各项活动的具体表现和实际效果进行评价。
参考文献
[1]刘艳杰.對外汉语教学中影视欣赏课程的教学设计[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2]黄紫填.中文影视欣赏课对汉语词汇附带学习的影响———以坦桑尼亚多多马孔子学院为例[D].广州: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7.
[3]刘家访,余文森,洪明.现代课程论基础教程[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2):18.
[4]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编制.国际汉语教学通用课程大纲[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4(05):27~28,34~35.
[5]吴云秋,李克清.教学模式[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1998(07):1.
作者简介:周俊(1974—),男,汉族,湖南长沙人,博士,山东大学(威海)文化传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与对外汉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