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散文《冬阳·童年·骆驼队》中,作者以童年视角描绘了老北京冬日几幅生活画面,表达了对纯真心灵的期冀,抒发了对故园的眷恋。本文将从纽马克翻译批评理论出发,通过对比张培基和齐邦媛、殷张兰熙两个译本,从词汇、句法层面对其语言特色、意境描写和情感表达加以分析,比较名家的不同翻译风格。
【关键词】纽马克翻译理论;语言;意境;情感
一、前言
作家林海音的《冬阳·童年·骆驼队》是一篇叙事性散文,篇幅不长,却语言质朴,意味深长,像一曲童年的歌谣。张培基先生和齐邦媛、殷张兰熙老师分别翻译过这篇散文(以下分别简称张译和齐、殷译),对比名家的译作,对于翻译实践起着很好的指导作用。英国翻译理论家彼得·纽马克(PeterNewmark)认为前人提出的直译和意译缺乏实用价值,因此提出语义翻译法和交际翻译法,并提出功能批评法和分析批评法两种翻译批评方法,一方面,便于批评者对译文质量进行评析,另一方面,对译作的对比分析也是提高翻译水平的有效途径。
二、纽马克的翻译批评理论
纽马克在《翻译问题探讨》(ApproachestoTranslation)中提出了“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概念。语义翻译法是以原文意义为中心,强调译文忠实于作者的语言水平,追求词意上的细微差别,以再现原文的实际效果。语义翻译仍需考虑原文本的美学价值,适用于“抒情型”文字。交际翻译法力求准确地传达原文的语境含义,无论是译文的内容或语言都要以读者能够理解和接受为准则。交际翻译法强调再现原文的要旨,重视译文可能带来的社会价值,因此适用于信息型文字。纽马克肯定了翻译批评与翻译方法有着密切的联系。他在《翻译教程》(ATextbookofTranslation)中提出了翻译批评的两种方法。功能批评法多侧重思想内容的传达,从宏观上判断译者是否在所遵循的翻译原则下达到了翻译目的,不重词、句、段落等细节,是一种较主观的批评方法。功能批评法主要从语言风格和语言功能来分析原文的写作特点。分析批评法较具体微观,主要比较语言形式,如语义、句子结构、语序调整等。
纽马克还指出一项综合性的翻译批评应包括五个步骤:(1)对原文本的写作意图和功能做简要分析,包括文本类型、语言特色、作者态度及读者对象等;(2)分析译者对原文目的的解释、翻译方法以及译文可读性;(3)选择典型的原文、译文进行对比,以语言形式为主;(4)从译者遵循的翻译标准出发,衡量译文的所指准确性和语用准确性;从批评者的角度关注译文的质量和语义亏损等;(5)评价译文在译语文化中的地位和价值。
三、通过纽马克的翻译批评理论解读《冬阳·童年·骆驼队》两个译本
本文将采用分析批评法,基本靠近五个步骤来对《冬阳·童年·骆驼队》的两个译本进行对比分析。纽马克认为散文属于表达型文本,其核心思想是表情达意。作者独特的语言形式和内容应视为同等重要。散文的风格是由语言、意境、情感三方面构成的。在语言上,原文以孩子的视角写作,文字朴实,句子简短,描写生动形象。在环境描写上,作者抓住普通的生活画面,描写带有温馨又感伤的冷色调。如作者关注拉骆驼的人和骆驼,是故乡冬日生活一景,也是实实在在的穷苦人的生存境遇。在情感的塑造上,原作者善于用富于感情的生动笔触,既有对家乡的人和事的怀念,又有对孩童时真善美的内心世界的向往。翻译时,译者应充分传递原文的风格。
(一)语言上的对比
文中出现了文化负载词,如“南山高末”和“乌金墨玉”,商人将煤称作高级的茶叶末儿和金子玉石,用以招揽生意,极具汉语特色。两个译本在“南山高末”的处理上略有不同,张译为“top-gradecoaldustfromSouthern Mountain”,齐、殷译为“SouthMountaincoal”,张译的解释更加清晰。
(二)意境刻画的对比
例1:冬天快过完了,春天就要来,太阳特别地暖和,暖得让人想把棉袄脱下来。
张译:Aswinterwasdrawingtoanendandspringcoming nearer,thesunbecamesowarmthatpeoplefeltliketakingoff theircotton-paddedjackets.
齐、殷译:Winterwasalmostover,springwasnear,and thesunwasespeciallywarm;warmenoughforpeopletotakeoff theircotton-paddedjackets.
前句作者用白描的手法,用几个短句简括地叙述冬去春来,时光流逝。张培基先生采用的是一个由as引导的时间状语从句,一气呵成。而齐、殷老师则是按照汉语的句式结构,采用了四个独立的句子,导致结构上不够紧凑,层次感不强。后句张译同样没有拘泥于原文的句式结构,“too”一词的使用很到位,但缺少了原文用反问句的韵味。反观齐、殷译的处理,则形神兼备。
(三)情感塑造的對比
在情感的表达上,作者重点突出了三个方面,一是对拉骆驼的人和骆驼的描写,体现了作者对卑微生命的关注与同情。
例2:看它从不着急,慢慢地走,慢慢地嚼,总会走到的,总会吃饱的。
张译:Itmovesslowly,butneverfailstoreachthe destinationofitsjourney;itchewsitsfoodslowly,butneverfails togetitsfill.
齐、殷译:Theywereneverinahurry,walkingandchewing slowly,theywouldalwaysarriveattheirdestination,alwayseat untiltheywerefull.
原文描写的是骆驼的生活状态,叠词和短句的重复运用,拉长了语言的节奏,足以见得骆驼的“沉得住气”。齐、殷译遵从原文的结构,略显散漫。张译则调整了句子结构,用两个对照句表达,更符合英语的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
情感描寫的第二个方面是通过“我”和爸爸的对话“骆驼为什么系铃铛”来表现,“我”不满意于爸爸的解释,主观营造一个美好的世界:浪漫的驼铃驱散了旅途的寂寞,拉煤人不再觉得生活艰辛。这正体现了儿童世界的纯真和美好。
例3:爸爸告诉我,骆驼很怕狼,因为狼会咬它们,所以人类给它带上铃铛,狼听见铃铛的声音,知道那是有人类在保护着,就不敢侵犯了。
张译:Fatherexplainedthatsincecamelswereindangerof beingattackedbywolves,abellwashungonthemtoclanga warningtothelatterthattheformerwereunderhumanprotection.
齐、殷译:Papatoldmethatcamelswereafraidofwolves becausetheywereoftenbittenbythem.Theherdsmentiedthebell onsothatwhenthewolvesheardittinkling,theywouldknowthat theyweremenaroundtoprotectthecamelsandwouldnotdare attack.
此句,“爸爸”为“我”解释给骆驼系铃铛的原因。张译采用一个长句很清晰地交代了原因,且被动句“abellwas hungon”的处理,符合英语常用被动句式的特点,用“the latter”“theformer”分别代指“wolves”和“camels”避免了重复,是地道的英语。相比之下,齐、殷的译本略逊一筹。
三是作者着笔于回忆重温童年的生活画面,点明创作的初心。
例4: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听见缓慢悦耳的铃声,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
张译:AsIwrotecontemplativelyandslowly,Ivisualizedthe caravanapproachinginthewintersunandheardthepleasantding-dongofthecamelbell.Mychildhooddaysreturnedtomymind.
齐、殷译:SilentlyIreminisce,slowlyIbegintowrite.I seethecaravanofcamelsapproachingunderthewintersun,Ihear thepleasingtinkleofthebells,andchildhooddaysreturnonce againintomyheart.
此句是对原文开头的回应,一句“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文章戛然而止,童年的滋味如何,各有各的品味了。张译将第一句的两个分句译成一句,“contemplative”一词很有神韵,这里的“默默地”不仅是沉默,更是一种沉思,是沉浸在回忆中的如痴如梦。其次“看见骆驼队走来”,也并非眼前所见的实景,而是作者的想象或记忆,用“visualize”比“see”更贴切。当然齐、殷译也有可取的地方,如“tinkle”一词的使用,就避免了与前面“tangtangtang”的重复,驼铃的悦耳声仿佛在耳边回响。
四、结语
通过对两个译文的选词和句式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两位译者都是基于原文的文本特点,采用语义翻译法,以原文的词语意义为中心,强调译文忠实于作者的语言水平,追求词意上的细微差别,以再现原文的实际效果。由于译者的素养和理解的视角不同,译文具有了不同的风格。相比较而言,齐、殷译文忠实通顺,但有些表达过于拘泥于原文结构,缺了点原文那种淡淡的忧伤的意味。而张译更擅长跳出原文结构,重“意”而非“形”,且极具文采,更能体现原作者的感情用意,在整体上稍占优势。总之,译者不仅要在句子层面上力求做到语言准确细致、雅俗得当,还要完美地再现原文的艺术风格。
参考文献
[1]Peter,Newmark.ApproachestoTranslation[M].:Pergamon Press,1981.
[2]Peter,Newmark.ATextbookof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ForeignLanguageEducationPress,2001.
[3]邵琳,彼得·纽马克.文本类型翻译理论对翻译批评的启示[J].科技资讯,2007(10).
[4]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5]王婵.纽马克翻译理论在不同文本类型中的体现[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2).
作者简介:何梦丽(1990—),女,硕士,湖南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文化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