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晨
[摘要] 目的 研究在医院药品管理中采取高危药品警示标识管理的临床实践效果。方法 该次实验研究样本为2015年9月—2017年9月期间纳入的200例使用高危药品患者,将2015年9月—2016年9月期间纳入行常规管理的100例使用高危药品患者作为参照组,将2016年9月—2017年9月期间纳入行高危药品警示标识管理的100例使用高危药品患者作为实验组,观察统计参照组与实验组使用高危药品患者的管理情况。结果 数据研究发现,实验组使用高危药品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1.00%、药品配置差错率2.00%,参照组使用高危药品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7.00%、药品配置差错率9.00%,实验组显著更低,组间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将高危药品警示标识管理应用在医院药品管理具有显著作用,可降低药品配置差错率、不良事件发生率,有利于显著提升医院管理的整体水平。
[关键词] 高危药品;警示标识管理;医院药品管理
[中图分类号] R95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8)10(c)-0068-02
高危药品警示标识管理已经广泛应用在门诊药房、药库、门诊诊疗室、病区药房以及临床各病区中具有持续改进质量的作用。依据高危药品分级方式来制备多种颜色警示标识卡,分类与分级处理高危药品,张贴科学的警示标示卡,主要就是為了提升用药安全性以及安全管理药品的力度,降低发生不良用药事件的概率。现报道2015年9月—2017年9月期间纳入的200例使用高危药品患者的管理情况。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参照组选为2015年9月—2016年9月期间纳入行常规管理的100例使用高危药品患者,女性患者例数49例,男性患者例数为51例,最大年龄72岁,最小年龄20例,中位年龄为(45.21±5.32)岁;实验组选为2016年9月—2017年9月期间纳入行高危药品警示标识管理的100例使用高危药品患者,女性患者例数50例,男性患者例数为50例,最大年龄73岁,最小年龄21例,中位年龄为(45.87±5.56)岁。验证比较实验组以及参照组使用高危药品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将常规管理应用于参照组,将高危药品警示标识管理应用实验组:①制定规范药品管理制度,通过医务科、药学部制定共同的分级管理制度、高危药品目录、全院统一警示标识,构建药库、科室、药房的三级管理制度,对所有职责进行明确:药学部承担全院高危药品以及药库的管理工作,住院药房与门诊承担警示标识以及养护的工作,诊疗室与临床病区配备专门人员承担记录、交接警示标识与养护的工作,制定各级检查管理质量制度。②提升人员培训力度。全院医生、药品管理人员以及护理人员定期参与试用、培训高危药品管理的相关工作,提升医院人员注重药品分类以及相关风险意识,给予所有人员高危药品分级、特点、管理措施、警示标识等相关内容的培训。明确规定高危药品的存放区域,在专柜内集中摆放分级药品,同时将对应警示标识卡进行贴上。③持续质量改进。构建高危药品登记本,配备专人进行负责药品的核对工作,临床科室每天需要认真做好交接班工作,确保具有相符合的数量;同时给予定期监督与定期检查药品有效期、警示标识醒目情况、药品位置摆放、药品分级相符情况等,对高危药品目录进行定期检查,及时告知临床患者药品信息引进的情况,及时进行交流沟通,将使用安全剂量以及使用范围进行明确。
1.3 观察指标
观察、统计实验组与参照组的200例使用高危药品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药品配置差错率。
1.4 统计方法
计算研究涉及的200例使用高危药品患者均应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录入处理所有数据,以[n(%)]的形式表示计数资料,采取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数据计算显示,实验组使用高危药品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1.00%、药品配置差错率2.00%低于参照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7.00%、药品配置差错率9.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随着近年来人们法律意识、安全意识的提升,越来越严格要求医疗工作水平,时常发生安全问题医疗纠纷问题,医院药品管理逐渐发展成医院药剂人员重点关注的问题。虽然国内高危药品管理中开始使用三角警示标识,但是目前还没有构建统一的管理制度,对安全管理效果造成极大影响,所以,亟待寻找一种有效且规范管理制度来提升患者安全以及医疗质量[1]。医院工作中医院药剂工作属于重要部分,提升药品管理力度,有利于提升医疗的整体质量,确保患者可以安全的用药。医院药学科应该依据科研、医疗的基本情况,遵守《医院药剂管理办法》以及《药品管理法》的相关管理规定要求来提升医院药剂的管理,严格控制保管、采购、使用关,以便于为人民提供更健康的服务。采购药库管理人员主要承担采购全院的药品,每月依据微机将各类药品库存以及消耗动态情况进行输出,制定药品分期采购方案,经院办研究认可以及批准之后进行采购,一般库存量能够维持2~4个月的正常供应,尤其是解决药品积压以及药品紧缺之间的问题,掌握药规律以及药品市场的动态规律,了解市场供求信息,不使用伪劣药品、“三无”产品以及非药品,保证购药渠道的安全性,完善内部流通体系以及外部调整网络及时,对药品前景进行预见,掌握最佳购入药品的时机,积极购入抢救急用药品,切实满足医疗的实际需要。
在药品管理中应用高危药品警示标识管理过程中建设完善的管理制度,强化人员的培训,明确各级职责,规范药品的应用,制作分级警示标识,完善监督管理制度,持续改进质量,已经获得显著的管理作用[2]。配备专人分级管理高危药品,统一进行存放,健全药品管理制度,应用更醒目、更统一、更规范的标识来刺激患者视觉,起到警示的作用,最大限度减少发生差错以及药物不良事件的概率,有利于提升药品安全管理效果;医生、护理人员以及药剂人员需要充分掌握高危药品的相关知识,建设相互监督、相互提醒的氛围,增强安全意识以及建设有形警示标识,有利于降低操作人员精神压力,对于临床医师对高危药品使用情况动态分析十分有利,可总结、分类处理易发问题,采取针对且及时的方式处理安全漏洞,提升患者用药的整体安全性。
该次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组使用高危药品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1.00%、药品配置差错率2.00%对比参照组不良事件发生率7.00%、药品配置差错率9.00%显著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证实,高危药品警示标识管理应用之后可对高危药物预警信息总结发布,建设使用高危药物的预警机制,有利于预防差错事件。使用警示卡可促使临床药师动态分析全院高危药物的合理使用情况,分类总结使用药品的数量、品种、人群以及问题,及时动态的处理使用安全漏洞,构建高危药物预防措施,提升医院所有人员警惕性。将荧光粉涂抹到警示标识卡上,可保证光线较暗或者停电情况下对药品危险等级进行准确区分,为护理人员与药剂人员处理突发事件提供更多方便[3]。高危药物储存过程中包括病区、药房等众多环节,存在面广点多的特点,十分容易发生漏洞。高危药品管理中采取三级管理机制,健全管理高危药品体系,护理人员与药剂人员一起参与,将管理盲区与隐患及时发现。培训护理人员存储高危药物的相关知识,做好区分普通药物以及高危药物的标识,确保单独存储高危药物。持续改进高危药品管理步骤,确保无缝衔接,以便于持续改进临床护理工作以及药学服务质量。临床上不能合理应用高危药物会对患者用药安全造成影响,但十分容易忽视病区的日常使用。从药房发至病区之后高危药物十分容易发生控制的现象。在病房使用药物过程中护理人员和医生手上集中管理权,属于最后执行者,如果稍有不慎十分容易出错,会损伤患者生命健康[4]。质量控制过程中将高危药品使用频率比较高的心血管内科、内分泌内科、重症医学科、神经内科、外科以及肿瘤内科当做重点科室,在对A级以及B级高危药品医嘱执行过程中护理人员应该利用红笔于高危药品名称下划红线进行注明,经双人检查核对之后进行给药;临床上需要依据标准给药浓度、给药途径来处理A级以及B级高危药品,管理高危药品过程中应该层层把关,尽可能降低发生高危药品风险的可能性,降低发生用药不良事件的概率,保證高危药品用药安全[5]。
综上所述,在医院药品管理中采取高危药品警示标识管理效果比较显著,可优化管理流程,强化监督制度,规范管理制度,提升用药安全性。
[参考文献]
[1] 王薇,刘素兰.高危药品警示标识管理用于医院药品管理的实践效果[J].中国医药导刊,2017,19(1):105-106.
[2] 邸红军,侯亚红,李雅平,等.基于循证护理的重症监护病房静脉高危药品警示标识管理[J].护理学杂志,2014,29(23):13-15.
[3] 谭晓娜,徐晴姣,郭其.高危药品分级警示标识用于医院药品管理实践与体会[J].中国药业,2015(6):44-45.
[4] 张金芬,黄强,林小华,等.三级警示标识对改善医院高危药品风险管理的效果评价[J].中国药业,2015(b12):368-370.
[5] Wang W,Liu SL,Pharmacy DO.Practical Effect of High Risk Drug Warning Label Management in Hospital Drug Management[J].Chinese Journal of Medicinal Guide,2017.
(收稿日期:2018-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