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诈骗藏身社交软件“晒幸福”致信息泄露

2018-05-14 14:21
中国防伪报道 2018年2期
关键词:好友诈骗女士

从QQ到微博,再到微信……各种社交软件五花八门,人们的社交重心也逐渐向网上转移。网络的发展让人们的社交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可以说,我们已进入了全民社交的时代。但是,网络社交是一把双刃剑。社交平台的出现大大提升了社交活动的便利性和及时性,另一方面,不法分子也盯上了这些拥有大批忠实用户的社交软件,在各大社交平台上实施诈骗。

社交平台成网络诈骗主要途径

根据网络诈骗平台“猎网平台”发布的《2015年网络诈骗趋势研究报告》,在2015年,社交平台成为网络诈骗最主要的途径,占比高达59.3%,其中QQ以93%的绝对比重占据第一。另据腾讯安全中心披露,2015年,微信累计处置违规公众账号12万个,清理公众平台不法信息15万条;QQ处置违规群组10万个,QQ空间删除不法信息20万条。

微信诈骗

“无微信不社交”,尽管微信比QQ晚推出,但现在微信用户庞大的用户量是作为“前辈”的QQ难以企及的。根据著名分析师玛丽米克《互联网报告》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微信2017年5月份在日均手机應用使用率达29%,月活跃用户高达9.38亿人,同比增长23%。另一方面,微信平台上出现的诈骗手段花样繁多,实际发生的诈骗案件让人不得不对谨慎对待。

说到微信,就不得不提微商。做微商的人多了,难免混进去一些打着“微商”旗号,实则进行诈骗、传销的不法分子。以“海外代购”为例,他们一般会声称自己是做“海外代购”的,以低价诱惑消费者,等消费者付完钱之后,再以“货物被海关查扣,需要交关税”等理由向消费者追加费用,最后的结果是钱付了,买的东西却迟迟不到,做“海外代购”的微信好友也消失了。这仅仅是微信诈骗的众多手段之一,随着微信功能的增加,平台互动形式的丰富,不法分子也“与时俱进”不断变化手段,从“扫二维码”到“微信红包”再到“集赞”等都可能隐藏着他们的“祸心”。

跟着微信好友投资 血本无归

2017年10月下旬,邹区派出所接到刘女士报警,她在微信好友的忽悠下炒盐化期货,投了2.3万,全亏了。钟楼警方成立专案组,进一步调查发现,涉嫌诈骗刘女士的是陕西一家文化公司。而像刘女士一样的投资会员有四五百名,投资金额最少上万,多的五六十万。调查发现,“与受害者联系的‘微信好友都是90后,有男有女,但在联系过程中他们却都装成40多岁的中年男子,事业成功。朋友圈发的信息也多是豪车游艇高尔夫、心灵鸡汤等。”专案组民警徐磊介绍说,他们骗取受害者信任后,就推荐受害者参加盐化期货投资。

据专案组民警介绍,骗子们都经过上岗培训,微信聊天也都有相应的剧本和套路,必须熟记,甚至要写笔记。“那些没有投资意向的微信好友,直接拉黑。而有投资意向的微信好友,他们都要一一列清单,列上他们的资金情况和情绪状况。”

从2017年8月底到11月初,专案组民警行程4000多公里,赶赴江苏、山西、河南、内蒙古等地进行核查,查证诈骗案件500多起,案值超2000万元。

QQ诈骗

盗取QQ号再实施诈骗是QQ类网络诈骗中最典型也是使用最频繁的手段,很多QQ用户可能都有过这样的经历—— 很久不曾联系的QQ好友突然主动打招呼,简单聊几句之后就以各种理由索取钱财。出现这样的情况往往就是遭遇了网络诈骗,不法分子成功盗取QQ号之后,再以“借钱应急”“帮忙带东西”等理由向该QQ号中的联系人索取钱财以实施诈骗。

对于久未联系的人突然提出借钱的情况,很多人不会轻易上当。但如果是经常联系的人,比如同事、亲朋好友的QQ号被利用,那不法分子的诈骗行为被立刻识破的概率就很低了。还有利用QQ进行工作上沟通的财务人员更要十分注意,不法分子很有可能盗取领导、客户的QQ后再根据以前的聊天记录对你提出转账、打款的要求,而这类诈骗往往数额巨大。

会计遭遇“画皮”诈骗 36万险打水漂

2017年9月26日上午9点多钟,在上清寺美专校街的一家私人企业,会计余女士正在办公室上班。突然,她的QQ收到了公司老板的信息,要求她用公司账户转48万元给赵总,并提供了赵总的银行卡号。

因为陈总在QQ上催得很急,余女士没有多想,就立即着手汇款。余女士在中午时分将公司账户上的36万元通过网银分批转给赵总,而剩下的12万元准备等老板开完会之后再转。

余女士在老板会议结束后打电话向其咨询剩下的12万元如何支付。谁知老板陈总接到电话后却表示,他根本没有让余女士给赵总转款这件事。

意识到自己被骗,余女士立即跑到上清寺派出所报警。上清寺派出所民警接警后,听完余女士的陈述,立即做出了应急反应。经过民警和受害人近4个小时的紧张忙碌,公司账面被骗的36万元被成功冻结,余女士这才松了一口气。

社交平台缘何成为诈骗“温床”

相对于传统的诈骗方式,网络社交中的骗术更加肆无忌惮。

其一,社交平台成为诈骗的热门途径,主要是因为其进入门槛低、便于日常生活交流,拥有广泛的用户基数。在社交平台上发布虚假信息,可以达到“病毒式”传播的效果,易于操作并扩大影响面,可以让更多的人“中招”。

其二,当下越来越多的用户喜欢在社交平台上“晒幸福”“晒心情”,其中不少智能手机还开启了定位功能,发微信、QQ、微博都能显示出其具体的地理位置,殊不知这已经将自己的个人信息暴露。事实上,在社交平台上因“晒孩子”出事的事件时有发生。晒孩子照片的时候可能会无意提到孩子姓名、年龄、学校等信息,这无形中已经将孩子置于危险境地。值得一提的是,朋友圈等五花八门的测试游戏也是不法分子手机用户个人信息的一种方式。

此外,目前的法律对网络诈骗缺乏足够的威慑力,如《刑法》第266条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才构成犯罪。诈骗罪的数额较大以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为起点。多数情况下,社交平台的诈骗金额未达定罪标准,这给不法分子留下了法律漏洞。

网络社交安全需打防结合

在这个全民社交的时代,社交网站或社交应用成为了犯罪分子实行诈骗活动的高发地,这将给用户的财产安全造成严重的威胁,亟需得到有效的治理。

《中国网络诈骗犯罪大数据研究报告》表示,个人信息泄露严重是网络诈骗得以猖獗的重要原因,为网络诈骗提供了天然温床。因此,保护个人信息刻不容缓。相关部门应该针对网络的特殊情况,制定相关的信息保护安全法。而消费者自己亦需提高信息保护意识。

网站存在安全漏洞是导致用户信息泄露的主要原因。中国最大的漏洞播报平台补天漏洞平台2015年发布数据显示,由于网站漏洞一年或导致55亿条信息面临泄露,而网站漏洞修复率却不足一成。因此,社交网站或社交软件开发商也要承担起保护用户隐私的责任,从技术层面为网民筑起防护网。各方要通力合作,捂紧用户的钱袋子。

猜你喜欢
好友诈骗女士
春节前夕小心“实名诈骗”
诈骗
王惠君女士书画作品选登
属羊
全年目录
警惕电信诈骗
得病
注意防范电信诈骗
Guy Laroche“女士腕表”演绎现代百样风情
喂猫女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