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虎
【摘要】本文就塔城市阿不都拉河引水工程取水头部进行介绍,包括斗槽式取水口、沉砂池设计等,可供相关工程参考。
【关键词】地表水;斗槽取水;取水构筑物
塔城市现状供水水源均为地下水,但在2010年塔城市人民政府就出了《关于限制开采市域内地下水的公告》,因此寻找地表水源成为塔城市供水的当务之急。
本工程为塔城市的引水工程,水源为拉河二级电站尾水渠,距离塔城市约32公里,取水后输送至下游水厂净化处理,然后供给城区用水。设计总规模为7.2万m3/d,近期设计规模为3.8万m3/d。取水头部已于2012年底建成,试运行良好。
1、水源及水质情况
水源取自阿不都拉河二级电站的尾水,源头来自阿不都拉河,根据水利局提供的数据,阿不都拉河枯水期的数量在1.5~2 m3/s,丰水期的正常水量在20 ~30m3/s,最大的丰水期流量为103.5 m3/s。
根据建设方提供的原水水质化验报告可以看出,水质情况较好,各项指标均优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经过常规的混凝、沉淀、过滤及消毒处理即可满足《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
2、斗槽取水口设计
2.1尾水渠情况
取水口的渠道的来水为两部分,一部分来自上游河道,一部分来自于阿不都拉河二级电站的尾水。渠道为梯形渠道,渠道的底宽为2.0米,渠深为1.70米,水深在0.5m~1.6m之间,夏季水位高,冬季水位低。
2.2斗槽的形式及特点
斗槽式取水口可分为顺流式、逆流式、双流式,三种形式各有特点,适用于不同的情况。
顺流式斗槽內的水流方向与河流方向一致,一般适用于含泥沙量较高、冰凌情况不严重的河流;逆流式斗槽内的水流方向与河流方向相反,一般适用于冰凌情况严重、含泥沙量较少的河流;双流式具有逆流式、顺流式斗槽的特点,当夏季洪水季节河水含泥沙量较高时,开上游端阀门顺流进水。当冬季冰凌情况严重时,开下游端阀门,逆流进水。
本工程因处于寒冷地区,冬季冰凌情况严重,夏季洪水期渠道内泥沙量也较大,故本工程采用双流式,夏季泥沙量大,开上游阀门取水,冬季冰凌严重开下游阀门取水,保证冬季、夏季都能稳定取水。
2.3斗槽设计
设计取斗槽内流速为0.25m/s,槽底泥沙淤积高度取0.5m,水在流槽内停留时间取1.5min,设计斗槽构筑物总长71.4m,其中斗槽长24m,斗槽的底宽为1.0m,顶宽为3.4m,槽底的坡度取3%。斗槽式取水口平面示意图如下:
对取水口现状渠道进行整理,长度为140米,两侧采用浆砌石处理,渠底坡度为0.15%。
为了确保枯水季节取水的安全性、可靠性,取水头部的上、下游段各沿垂直渠断面方向设置一道拦水坝,上游滚水坝高0.50米,下游滚水坝高0.95米,坝体厚1.0米,在枯水季节,拦水坝起到挡水作用。在拦水坝与进水口中间设置排砂通道,通道宽度为1.2m,并设置排砂闸,定期排砂。
上下游进水口设置两道流槽,流槽宽度1.2m,深度2m,每道流槽顺水流方向设置一道格栅、一道格网、一道闸板。格栅的栅隙取40mm,格网的网眼尺寸为20×20mm。设计最高水位和最低水位差为1.2m,取水槽的底坡取3%,长度为17米,在取水槽的下游端底部设置排砂管,管径DN400,坡度取2%,排砂管起端设置闸板,定期打开闸板排砂。
斗槽至出水井连接管按远期水量设计,设置2根,单根管径为DN800。出水井至沉砂池连接管设置2根,单根管径为DN800,长度为38米。单管水力要素如下:Q=416.66 L/S,V=0.83 m/s,L=3.9m,I=0.001,H=0.05m。
3、沉砂池设计
考虑到取水含沙量较大,对后续的输水渠道及水厂处理带来困难,在斗槽取水口取水后设置沉砂池,沉砂池采用简易的平流沉砂池。
沉砂池按近期水量先设置一座,为远期预留位置,取1.05的漏损系数,近期水量为Q1=38000×1.05=39900m3/d,沉砂池分为两格,两格并联工作,单格流量Q=831.25m3/h。沉砂池单格长为27.0m,池宽为6.0m,有效水深为2.8m,单格平面积F=27×6=162m2,单格设计停留时间T=F×H÷Q=162×2.8÷831.25=0.54h(约为33分钟)(平流沉砂池规范参考停留时间为15-30分钟),池内水平流速v=Q÷A=0.23÷(6×2.8)=13.69mm/s(平流沉砂池规范参考水平流速为20mm/s)
沉砂池进水采用布水花墙,布水孔尺寸150mm,间距为450mm,池底坡度为2.0%,在出水侧池底设置排砂管,排砂管管径为DN400。排砂管的起端设置闸板,方便定期打开闸板排砂。
结论:
本工程取水头部自2012年建成通水试运行良好,本工程的正式运行不但为塔城市提供了优质的供水水源。同时也解决了塔城市地下水超采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戚盛豪,汪洪秀,王家华.给水排水设计手册,第3册,城镇给水/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主编.-2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2]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50013-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