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关系问题

2018-05-14 09:00周虎
兵团党校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道路自信

[摘要]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这两个历史时期,不仅是持续探索时期,也是接力奋斗时期,因而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辩证关系。这两个历史时期,既有重大区别,彼此又紧密相联,但归根到底它们都是党和人民致力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實践探索。因此,既不能用后者来否定前者,又不能用前者来否定后者。二者绝不能完全割裂开来,更不能根本对立起来。我们要在正确认识两者关系的基础上,开拓创新,攻坚克难,继续把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断向前推进,这是我们纪念改革开放最有意义的时代形式和实践方式。

[关键词]改革开放前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道路自信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274(2018)01—0054—05

[作者简介]周虎,男,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主要分为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1]这两个历史时期,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连续时期,绝不能完全割裂开来,更不能根本对立起来。无论是用前者否定后者,还是用后者否定前者,也无论是两者之间相互否定,亦或是对两者一概全部否定,都有可能造成思想上的混乱,也可能会带来政治上的危害。因此,那些企图借机否定中国改革开放的言行,不仅在理论上是极其错误的,而且在实践上也是非常有害的。而今年正值改革开放40周年,站在这样一个极其重要的历史时刻,我们隆重纪念改革开放,就是要理直气壮地肯定中国在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就是要正确地看待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关系问题。

一、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的划分依据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这是清代思想家龚自珍在其所撰写的《古史钩沉论》中的一个著名论断。这表明,在龚自珍的历史观中,历史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带有根本性和全局性的特征,因而具有极端重要性。事实上,国史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关键所在,而其中的党史又是一个政党立党立国、执政理政的根本所在。同样,作为党史、国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史就无疑是我们这个国家、这个民族、这个政党走在时代前列、勇立世界潮头的宝贵精神财富和精神食粮。尤其是对于今天的中国而言,深入学习和深刻领会党史、国史尤其是改革开放史,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当代价值。

中国的昨天、今天和明天,这三者是相互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如果没有昨天,就不会有今天,更不可能有明天。这就好比走路。而“路是一步一步走过来的,跨出第一步,才有第二步。”[2]2013年1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3]长期以来,国内外一些历史虚无主义者常常别有用心地拿新中国历史和改革开放史做文章,说什么“1956年的三大改造和1978年的改革开放前前后后自相矛盾”,其根本目的就是企图进一步丑化和虚无中国的现代化史,进而借机变相地否定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基础。但我们评判重大改革及其举措的优劣属性,向来是以实践性和人民性作为根本衡量标准的。40年的改革开放到底怎么样?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最有发言权!积40年的实践,现在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中国的改革开放不仅能够更进一步地解决好“有没有”的问题,而且还能够更进一步地解决好“好不好”的问题。

之所以要把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划分为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不仅是因为在时间脉络上有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这一重要的历史事件作为历史节点,这其中主要还有一个国际背景和时代主题的考量。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是和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在全球范围争霸、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截然对立和全面对抗、两极格局愈演愈烈这一时代背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一时期,中国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在照顾民生的基础上,集中绝大部分精力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国防工业,在美苏争霸和两极格局之中加强新中国的国防建设。而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是和和平与发展这一时代主题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在东西关系矛盾下降和南北关系矛盾上升的背景下的历史时期,也是在以军事实力竞争为主转向以综合国力竞争为主的情况下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是中国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无论是在国际上,还是在国内,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都迫切需要一个相对和平稳定的良好环境,然后在此基础上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总之,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时间以及以上两个不同的国际背景和不同的时代主题,赋予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可以进行相关划分的依据,即划分为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

二、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的辩证关系

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这是两个既有重大区别又有紧密联系的两个时期。在如何正确认识二者关系的问题上,我们要坚持辩证统一的观点,既要看到二者相互区别的一面,又要看到二者相互联系的一面,并把二者有机统一起来,以达到实事求是之目的。

(一)相互区别,各有特点

1.国内形势不同。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是我们党团结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虽取得过巨大历史成就但也遭遇过挫折和犯过严重错误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的前期,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初步成就,党和政府也正确认识到了社会的主要矛盾,但中国人民迫切要求改变贫困落后的现实生活,这种急功近利、急躁冒进的主观情绪致使我们在经济建设中长期忽视生产规律,甚至违背了实事求是的原则,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生产力的发展。而后期的“文化大革命”更是严重破坏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

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功开创并继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经济是重心,生产是放在第一位的。搞好经济建设成为全国人民的中心工作,其他事业必须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就必须通过大力发展文化教育和科学技术,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社会生产力,并在解决人民温饱问题的基础上逐渐实现更高水平的小康,以此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不同层次的物质文化需求,使全面小康的建成范围覆盖到每一个区域和每一个家庭。

2.思想指导不同。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是在毛泽东思想指导下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又分为社会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改造时期以及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时期。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我们相继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和三大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从此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建设也取得了初步成就。

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下的历史时期,即是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的历史时期。因此,这一时期是在这一理论体系的指导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同时,这一时期也是马克思主义不断实现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辉煌时期,其中时代化和本土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空定位,民族化和大众化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风格定位。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形成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在此基础上更加坚定了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

3.方针政策不同。经济上,新中国要在过渡时期实现“一化三改”,要求通过发展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开辟道路,并要变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私有制为国家和集体所有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改革开放后,我国开始逐渐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不仅继续巩固和发展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等公有制经济,而且还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文化上,针对艺术和学术问题的不同,毛泽东分别于1951年和1953年提出了“百花齐放”和“百家争鸣”的方针,但后来由于反右斗争扩大化和“文化大革命”的到来,“双百方针”未能继续得到有效贯彻落实。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邓小平明确了文学艺术的服务方向,即“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之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文化方针更是极大地促进了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政治上,建国初期,由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问题,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新中国充满了仇视与敌意,外交上拒不承认军事上包围威胁。毛泽东在深入分析国内外形势的基础上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三大外交方针。后来中国在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了改革开放,且自80年代以来,国际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美苏冷战进入僵持阶段,两极格局呈现出解体的趋势。在国际和国内双重压力的交互影响下,中国逐渐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路线,外交政策的调整多强调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

4.实现目标不同。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我们党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团结带领全国人民成功地进行了三项伟大的事业:“第一,新中国成立后,党领导人民集中力量,经过三年的努力,使得国民经济得以恢复,并成功地进行了社会主义革命,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遗留任务。第二,采取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方法,逐步地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公有制,初步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性伟大转变。第三,积极探索适合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并提出要走一条有别于苏联的中国工业化道路,发展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基本上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4]

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我们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统得过死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充满生机、富有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巨大转变,并建立起了全面的物质生产体系。并于20世纪末提前完成了“三步走”发展战略中的前两步目标,人民生活已从温饱转向基本小康,现在正在全力迈向第三步目标。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的GDP总量陆续超过意大利、法国、英国、德国和日本这几个世界上主要的发达国家,现在已经连续八年位列世界第二。党的十八大以来的这五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我们正在坚定不移地朝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道路上奋勇前进,并致力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最终得以實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与社会和谐。

(二)相互联系,密不可分

1.改革开放前见之于改革开放后。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是基础、是条件、是前提,它为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提供了理论准备、实践经验和情感体验。没有前者的物质积淀,就没有后者的辉煌成就;没有前者的居安思危,就没有后者的锐意进取;没有前者的艰苦奋斗,就没有后者的开拓创新。

改革开放前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确立为改革开放后中国的一切发展和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并提供了基本制度保障。改革开放后,全面拨乱反正,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全党得到了重新确立,人们的思想得到了解放,社会生产力也得到了解放和发展,社会活力被引导、被激活并得到增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也得到了充分发挥。

改革开放前正反两个方面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是我们党永远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初步探索阶段,曾经提出的一些正确主张和政策分析,比如“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包产到户”,在改革开放之前一度“被批评”“被取缔”,但在改革开放之后又重新得到了肯定和确立,并且真正落到实处,而这些东西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要继续坚持和发展的。

2.改革开放后见之于改革开放前。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是继承、是扬弃、是创新,是要和平、是促合作、是谋发展,是“为往圣继绝学”,是“为万世开太平”。它是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历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经过20多年的艰苦奋斗和建设积累的基础上开创和发展的。如果没有1949年的建国大业,如果没有1956年的三大改造,如果没有前20多年的成就积累,如果没有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确立,那么今天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就会失去政治前提,失去制度保障,失去物质基础,就会归于失败。

如果1978年中国共产党还不实行改革开放,社会主义中国就很有可能会被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和平演变”,就很有可能会在一夜之间彻底地葬送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成果。因此,没有后者,就不能够进一步充分证明人民民主专政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没有后者,也就无法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四个自信”。中国改革开放前的历史和实践一再证明,走封闭僵化的“老路”只会导致发展停滞、文明落后;东欧剧变以及苏共垮台、苏联解体的连锁反应也一再证明,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只会导致政权更迭、社会动荡甚至是亡党亡国的历史悲剧。因此,只有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形成和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是一条无比正确的科学道路,才是发展中国、稳定中国和富强中国的康庄大道。

总之,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但归根到底,它们都是党和人民致力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践探索。二者不僅深深地立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而且还辩证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三、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的认知意义

关于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的评价问题,对于学术上的意见分歧,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可以进行深入探讨,努力做到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但面对一些居心叵测之人在政治上的无端指责甚至是恶意诋毁,我们必须当头棒喝,予以迎头痛击,努力做到溯本清源、以正视听。

(一)正确看待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有利于科学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地位和作用

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是和毛泽东同志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正确看待这一时期,有着一个如何科学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问题。这个问题的实际解决,将直接关系到怎样看待改革开放前中国共产党所取得的成就和所遭遇的挫折,事关党的执政基础和党史文化自信,事关国家的未来前途和民族的命运走向。如果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就必然会在根本问题上犯有颠覆性的错误,就必然会抹杀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功绩,也必然会动摇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因此,这一历史评价问题,不仅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同时还有重大的政治意义和现实意义。纵观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在社会主义建设上,我们党有过成功的探索,也有过失败的教训。有鉴于此,我们就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客观准则,正确运用矛盾分析法,以辩证的思维和发展的眼光来动态地考察这段历史,切忌搞“一刀切”,更不能全盘否定。那种借口叫嚣改革开放前出现了探索曲折和政策失误,进而全面否定毛泽东个人以及中国共产党的言行和谬论,是极其错误的,也是非常有害的,因此必须予以纠正。

(二)正确看待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有利于充分肯定邓小平和邓小平理论的地位和作用

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是和邓小平同志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正确看待这一时期,有着一个如何充分肯定邓小平和邓小平理论的问题。对于改革开放后出现的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诸如城乡发展鸿沟扩大,贫富两极分化拉大,教育、就业、收入、住房、食品安全、公共安全、医疗卫生、环境保护等民生问题层出不穷,大案、窝案、串案、贪污、行贿、受贿等腐败问题形势严峻,等等。我们要清楚地知道这只是在发展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的问题,其负面效应不应扩大化,更不能归罪于邓小平同志所领导的改革开放事业,正确的做法应该是积极有效地破除和化解这些重点和难点问题。当前,中国的改革已经进入了深水区和攻坚期,原先香喷喷的肥肉和瘦肉都已经吃完了,现在剩下来的都是一些难啃更难咽的硬骨头。继续深化改革肯定会触碰一些既得利益者的利益,因此各项改革肯定会遭受来自这些方面的重重阻力。但这些问题都是社会矛盾的具体表现形式,而只有改革和发展才是解决一切问题和矛盾的根本方法。既然改革是助推器,既然发展是压舱石,既然一系列的社会热点问题和矛盾突发事件都是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出现的,那么就应该用改革和发展的办法去妥善解决。这就在客观上要求我们,一要继续全面深化改革,二要不断实现科学发展,而不是有意夸大、刻意抹黑,甚至无中生有、无端指责。总之,我们的改革开放事业是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开创和进行的,邓小平同志所领导的改革开放事业是当代中国前所未有的伟大事业。

(三)正确看待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有利于切实增强中国共产党应有的党史文化自信

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诞生以来至今的全部历史,其实就是一部集合革命、建设与改革三大历史进程的经典教科书。由此铸就形成了中国共产党充满传奇与辉煌色彩的革命史、建设史与改革史。其中,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是与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史和建设史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是与中国共产党的建设史和改革史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这两大历史时期和三大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既有过革命的高潮与低谷,也有过建设的成功与失误,还有过改革的机遇与挑战。历史上,我们党既有危难时刻的挺身而出,然后转危为安、化险为夷;也有逆境过后的奋勇前进,并且勇于担当、敢为人先;还有徘徊之余的拨乱反正,及时追本溯源、澄清事实。我们党虽历经了苦难与彷徨,但也创造出了奇迹与辉煌。深入学习和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两个不能否定”的重要论述,既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国史最起码的尊重,同时也是对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的党史应有的自信。这种自信,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党史文化自信。这种自信,源于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实践,源于中国共产党的建设成就,源于中国共产党的改革成果,因而具有丰沃的土壤和丰富的基因。中国共产党的自信,在本质上就是这种党史文化自信。这种自信,是一种基础广泛而深厚的自信,是基于正确看待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所得出的根本结论。

因此,我们绝不能用今天的瞩目成就去衡量改革开放前毛泽东那代领导人所干出的业绩;同样的,我们也不能用今天的瞩目成就去比较邓小平同志那代领导人所作出的贡献。相应的,我们更不能对他们的历史活动评头论足,甚至提出一些过于苛刻的要求。总之,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果实必须进一步巩固,社会主义初步探索时期的建设成就必须予以充分肯定,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必须用发展的办法逐步解决,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和领导地位必须始终坚定不移、矢志不渝地坚持。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31.

[2]正确看待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两个不能否定”的重要论述[J].中共党史研究,2013(11):5—11.

[3]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12-27(02).

[4]周虎.从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形成的历史逻辑看“四个自信”[J].甘肃理论学刊,2017(3):60—66.

责任编辑:杨伟民

猜你喜欢
道路自信
基于道路自信的中国梦实现路径研究
如何增强政治认同和道路自信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色性与普遍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的依据研究
探索并丰富完善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创建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