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艳梅
不少新手妈妈都会担心自己的育儿经验不足,没喂好宝宝。然而,大部分的宝宝其实并没有你以为的那么容易饿、需要吃那么多,反倒是存在不少过度喂养,并因此导致吐奶、胀气、肥胖等问题。妈妈们千万别搞错了哦!
瓶喂容易导致过度喂养
较多研究指出,宝宝的吸吮需求和奶瓶的设计是造成过度喂养和体重超重的两个主要原因。
奶瓶的设计原理
新生婴儿有很强的吸吮需求,奶瓶不会给宝宝从容、单纯地享受吸吮的可能,每一次吸吮都会吃到奶,当宝宝吃到基本满足时,十有八九已经撑到了。同时,奶瓶的设计原理是靠宝宝口腔形成的负压把奶吸出来,当宝宝吸出一口奶水吞下时,吞咽动作本身就会在口腔里造成新的负压,让更多的奶水流进口腔。所以,宝宝,尤其是小月龄宝宝,要控制好奶水的流速和吞咽的速度很不容易,不得不吃得很急、很快。
不正确的喂养方式
配方奶喂养宝宝的喂奶时司基本固定,奶瓶的剩余量显而易见,喂养人可能让已经吃饱的宝宝继续食入剩余的奶,结果使宝宝摄入过多的食物和能量,使宝宝对饱腹感产生不正确的感知,导致后续的体重超重。此外,有些喂养人担心宝宝饥饿或吃不饱,将配方奶配制得过浓,使宝宝出现慢性口渴而哭闹,又可能增加哺喂次数,由此最终导致过度喂养。
过度喂养的常见表现
传统的过度喂养是指婴儿因摄入奶量过多而引起的以消化不良为主的综合征,临床常表现为:
样便常带有泡沫和绿色。
吐奶,且不能通过排嗝缓解。
因腹痛或胀气而哭闹。
体重不增或体重减轻。
怎样调整,避免过量喂养
提高母乳喂养率
母乳中含有饱食因子,就如同一种内置的热量计算器,能在宝宝获得足够能量后发出饱足信号,让宝宝“知道”什么时候该停止。有的母乳宝宝虽然吸吮需求很高,但他们能通过不同的吮吸方式“控制”母乳中的能量:饥饿时,吃到的是高热量的奶;渴了或只是想得到安抚,吸出来的则是低热量的奶。
不要总是用奶瓶让宝宝安静下来
还有的家长为了让宝宝安静下来,孩子一哭就给奶瓶,屡试不爽。殊不知婴儿每次哭不都是因为饿。因为无聊而哭的宝宝,只要把他抱在怀里,或者陪他玩玩。吃配方奶的宝宝和添加辅食比较早的宝宝更容易口渴,妈妈可以试着用白水代替奶或食物去喂他。如果寶宝只要配方奶不愿意喝水,可咨询营养医生其他的低热量喂食法。
喂养宝宝要做到适度适量
大部分婴儿在月子里每顿吃90~120mL就够了,之后每月每顿增加30mL,直到达到上限210—240mL。如果宝宝总是吃得比这个量多或少,建议咨询下儿科医生。宝宝在1天(24小时)摄入的配方奶总量不应超过960mL。
2~4个月期间或体重超过5.4kg后,随着宝宝胃容量的增加,他们白天吃奶的间隔时间也会加长,有些可以间隔4~5个小时。假如宝宝仍然吃得很频繁,不妨试着用游戏或安抚奶嘴转移他的注意力,避免进食过多。另外,大部分吃配方奶的宝宝现在开始不再需要吃夜奶,因为他们白天已经吃得够多了,而且睡眠模式变得更加规律(不过,每个宝宝的情况都不同)。
熟悉宝宝吃饱吃好的信号
宝宝吃饱没吃饱,一般可从以下3方面去观察,如果都是肯定的答案,说明宝宝应该是吃好了。
1.看尿布
婴儿的尿布可以提供是否吃饱的线索。第1个月,当奶量增加到足够婴儿所需时,每天(24小时)至少有6次小便,通常还会有3—4次大便(经常在每次吃奶后就会拉一点儿)。随后他的大便次数会减少,甚至可能隔一天或几天才拉一点儿。
2.观情绪
如果宝宝吃完奶后几小时都表现得很满足,情绪平稳、无哭闹,能安静地睡2~3个小时或玩耍一会儿,说明宝宝吃饱了。
3.测体重
看宝宝体重是否按月增加,并且达到了相应阶段的正常值。通常情况下,如果奶量供给充足,婴儿前3个月应每天增加14—28g体重;3—6个月期间,体重增长会降低到每天14g左右;6个月后,宝宝每天的体重增长会更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