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建军
大宁县是山西省10个深度贫困县之一,贫困发生率达27.2%,深度贫困村占25%。
大宁县沟壑纵横资源少,荒山荒坡平地少,去年全县一般预算收入仅占临汾市的0.34%。一面是贫困交加,一面是生态脆弱,如何在两者间找到结合点?如何统筹脱贫攻坚与生态建设?
寻求突围的大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兩山”理念,在省委“一个战场打赢两场战役”决策部署的指引下,开拓生态建设与脱贫攻坚有机结合的“生态扶贫”创新之路——实施购买式造林,在兴林增绿中让群众增收脱贫。
农民栽树,政府买林
大宁县属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长期是块“经济洼地”。“洼地”之“洼”,在区位偏僻、在生态脆弱、在基础薄弱。为冲出“经济洼地”,大宁人在不断求索着。
创新造林机制,推行购买式造林,实现生态建设和脱贫攻坚的双赢——这是大宁决策者的共识。
购买式造林,2013年首先在黑茶山林局试点成功,2015年开始全省推广。何谓“购买式造林”?简单地说,就是由政府制定规划、标准,造林合作社承包林地种树,验收合格后政府以购买社会化服务方式进行回购。
在新理念的引领下,一场波澜壮阔的生态扶贫攻坚战,在大宁这块贫瘠的土地上响亮打响。
欣达扶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承接了曲峨镇白村的购买式造林,去年造林面积达3500亩。合作社领办人冯明星说,这种创新方式有效激发了农民造林的积极性,从“要我造林”变为“我要造林”。同时也让承接主体一开始就有了质量意识、责任意识。
“别看种树是体力活,以前可轮不上咱贫困户。现在是政策给我们吃偏饭了,跟着合作社种树,一天能挣100多元,还愁脱不了贫?”白村的冯传堂乐呵呵地说。
“购买式造林赋予了贫困户与老百姓参与生态建设的权利和自由,为生态建设和脱贫攻坚的有机结合架起了桥梁与纽带,其最大亮点是把造林者的切身利益与造林成效的好坏直接挂起钩来!”县委书记王金龙说,购买式造林的理念是政府花钱买活树、花钱买结果,是极小地调整了生产关系,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大大提高了造林绿化的质量和效率。
绿了山川,富了百姓
“造林合作社”让靠山吃不了山的地方有了新抓手,为“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打开了新通道。
白村是大宁县购买式造林的两个试点之一。2017年,全村造林3500亩,使80户200人实现了脱贫;3年后,村里14个贫困户户均拥有250亩的林木,家家将拥有一笔可观的家庭财产。
走进白村,只见山峦上整齐排列着鱼鳞一样的小土坑,坑窝窝里的小树枝已吐新芽,清新的空气里弥漫着泥土的芬芳。田野里孕育着新的希望。
只要有空,徐家垛乡索堤村村民贺保生都要到山上转悠,看哪棵树需要培土、修剪,有没有毁林、毁苗的。他说:“合作社承包的造林任务,可得保证成活率了,否则政府就不回收,咱也就没钱赚了!”
抓住被省林业厅确定为“林业综合改革试点县”和“资产性收益扶贫试点县”的机遇,大宁县大力开展资产性收益扶贫试点工作,推广“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鼓励县域龙头企业成立专业合作组织,群众以个人拥有的林地经营权、林木所有权以及财政补助资金折股量化,以股权的形式入股合作社,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收益有分红。
“增绿增收两不误!造林专业合作社既能弥补多年以来大宁形成的生态‘短板,又能激活山区土地、劳动力等各种资源,给贫困群众带来脱贫增收的希望。”县林业局局长王建平说,根据规划,大宁县计划用3年左右时间投资1.6亿元,实现20万亩荒山荒坡造林绿化全覆盖,带动3529户9881人脱贫。
完善市场,跟进保障
在生态扶贫的方式中,购买式造林是起步较晚的一个,但一出现就成为破解生态建设与脱贫攻坚衔接不紧问题的“金钥匙”,让一个个贫困山村变得秀美,让一户户贫困家庭焕发生机。
如何让购买式造林释放更大的潜能?大宁县不仅注重当下,还把目光投向了长远——注重创新,在更多领域积极探索、大胆实践。
——建立森林市场。具体做法是依托县不动产交易中心建立森林市场,促进林权的交易和流转,通过市场交易实现其价值,用市场的办法,调动贫困群众和社会资金投入造林,实现生态绿化、老乡脱贫。
——率先设立了“脱贫攻坚生态效益补偿专项基金”。县财政从2017年起每年拿出150万元,对全县未纳入生态效益补偿范围的生态林和达产达效前的经济林,给予每年每亩5元的生态效益补偿,以支持群众稳定脱贫,巩固造林成果。
——探索碳汇扶贫新途径。大宁县着手探索开发和销售生态扶贫林业碳汇和光伏碳汇CCER(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盘活碳汇功能,增加群众收入。
——推广“购买式造林”的成功经验。大宁将“购买式造林”的改革试点先行移植到了这些行业,分享发展红利。
绿色是生命活力的象征。今天的大宁,生态与脱贫的“双赢”已生动地呈现出来。我们期待,三晋大地能有更多的“大宁”,生态建设与脱贫攻坚“两大战役”都高歌猛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