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山区、太行山区是山西脱贫攻坚最难啃的“硬骨头”。近年来,山西把整村搬迁作为解决深度贫困问题的“牛鼻子”,从精准识别搬迁对象、新区安置配套、旧村拆除复垦、生态修复整治、产业就业保障和社区治理跟进等6个关键发力,确保贫困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成效显著。
2019年底
3350个深度贫困村将消失
“做梦也没想到这辈子还能搬出窑洞,住上这么亮堂的新房子。”在山西省临汾市汾西县古庄村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85岁的贫困户贾记俏老人满心欢喜。
2017年12月10日,古庄全村人住进了扶贫易地搬迁的新居。
“旧房子拆了,苦日子也到头了。”68岁的贫困户侯福兰说。
山西省扶贫办主任刘志杰说,去年山西从全省7993个贫困村中,将需要整体搬迁的3350个深度贫困村作为扶贫攻坚重点,分三批实施整村搬迁,在2019年底前全部入住新居。
连日来,山西省吕梁市兴县瓦塘镇的整村搬迁安置点一派施工繁忙景象,一排排二层小楼已具雏形。瓦塘镇镇长王志辉介绍说:“这个移民小区占地24.7亩,能安置403人。工程预计8月份竣工,年底前村民们就能住上新房了。”
多方统筹资金
解决搬迁难题
搬迁难,整村搬迁难上加难。“一定要在最难的事情上取得突破。”刘志杰说。
山西省忻州市河曲县整村搬迁首选了自然条件、生存环境恶劣的33个深度贫困村,包括深度贫困户215户456人。
资金投入大是整村搬迁面临的首要难题,河曲县33个村整村搬迁和建设移民新村需投入2亿多元。“其他的事情尽量往后排,整村搬迁不能差钱。”河曲县县长任鸿宾说。
按照国家相关政策,结合本省实际,山西为集中安置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提供人均建房补助2.5万元,配套基础设施户均补助2.1万元、配套公共服务设施户均补助1.77万元,配套设施补助统筹集中使用;同步搬迁的农户,人均建房补助1.2万元,配套设施可以与搬迁贫困人口共享。
山西采取落实专项补助、统筹整合资金、加大融资力度、多渠道筹集等方式解决搬迁资金问题。
此外,山西在整村搬迁中坚持住新房、拆旧屋“两手抓”,资金奖补与拆除复垦进度相挂钩,促进群众早日搬、主动拆。
“一户一策”
确保搬迁群众稳定增收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3月底,山西列入整村搬迁的3350个深度贫困村已完成搬迁1196个,旧村拆除复垦460个。
据统计,山西28.47万深度贫困人口中,65岁以上无劳动力的18.92万人,家庭成员丧失劳动能力的9.55万人。刘志杰说,深度贫困村整村搬迁后,为了消除广大移民后顾之忧,各地政府重视搬迁群众的后续产业发展,实施一户一策,确保搬迁群众稳定脱贫。
对于老弱病残贫困人口或半劳动力人口,通过公益岗位扶贫、小型公益事业扶贫、奖励补助扶贫等方式,让他们通过力所能及的劳动获得劳务收入。“离开了穷窝窝,分到了新楼房,当上了环卫工,日子好多了!”正在河曲县城街头打扫卫生的赵家沟乡东也村63岁的赵振华说。
针对老年人和伤残智障等特殊贫困群体,搬迁后采取退耕还林、光伏收益、经济林项目、承包地托管等捆绑式的办法,帮助他们获得资产收益;通过建设老年公寓、与社会保障兜底政策衔接,确保他们搬迁后有稳定可靠的生活来源。
此外,为了解决深度贫困人口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山西省出台建档立卡农村贫困人口医疗保障帮扶方案,省级每年投入11.7亿元,建立“三保险三救助”政策体系,实现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和商业保险衔接,缴费救助、医疗救助和特殊救助联动。
新华社记者王飞航
山西省:36县将开展法律扶贫
笔者4月20日从山西省政府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山西省司法厅、山西省律师协会将组织全省规模较大、综合实力较强的36家律师事务所,对接省内36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律师事务所,助力省内贫困县脱贫工作。据介绍,法律扶贫行动将为被帮扶贫困县的重大涉贫决策、重大涉贫项目、重大涉贫突发事件以及其他重大涉贫事项提供法律咨询、论证、建议、纠纷调解等专业法律服务,协助当地律所为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法律服务,并帮助当地律师提高法律服务专业水平和执业技能,帮扶活动將持续开展至2020年底。王劲玉
大同市:
县域帮扶再发力
4月12日,大同市城区结对共建扶贫领导组赴天镇县扶贫指挥中心进行首次帮扶对接。这是继大同市城区与广灵县结对帮扶后的又一记新拳。城区是大同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拥有教育优势、医疗优势以及在双创项目上的创新优势,该区基础扎实的“三产”服务业可为帮扶助力,突出的城市管理和城市服务经验可供交流共享。今年,大同市城区总结已有经验,以相对成熟的帮扶机制与天镇县结对共建。双方在对接帮扶工作中达成共识,要输血、造血两条腿走路。武菁
晋中市榆社县:
护工培训路 脱贫又致富
借力山西省“山西护工”培训就业计划,晋中榆社县去年开展精准脱贫八大工程共25项专项行动,护工培训就业扶贫即为其中之一。据了解,2017~2020年,榆社县将完成共计1440人的培训任务,实现护工稳定就业,带动贫困家庭脱贫致富。目前已经举办的3期培训班,累计培训合格288人,均顺利实现转移就业。据悉,该县确定凡年龄在18至50周岁、具有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以及贫困家庭中未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和未就业的大、中专毕业生,都可以优先参加培训。对于贫困户,县里负担每人2500元的学费。秦洋 赵素萍
扶贫工作
不能沦为生意
近期中国社会扶贫网开办了一个“社会扶贫”APP,这是一个连接贫困人口和社会爱心人士、爱心企业的网络服务平台。它能够起到动员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的良好效果。在这个APP上,有一个“爱心人士”的注册标签,这本是给热心扶贫事业的有关人士的一种荣誉表彰。但出乎意料的是,就是一个APP注册,居然成了一些人眼里的“生意经”。
只要在电商平台中搜索“社会扶贫网”或者“扶贫APP”,竟出现了20多家商铺,都标明可代为注册社会扶贫APP中的爱心人士,并可以刷爱心关注的量。当然,每注册一个“爱心人士”,商家则要收费3角到1元不等。
明眼人一看便知,这种用钱买来的“爱心人士”注册是完全虚假的,它不仅使扶贫成了一桩“生意经”,也使扶贫成为一种“网上游戏”。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让人难以接受的情况?我们当然有必要谴责见利忘义的商人,但如果这种情况泛滥开来,出现大量虚假的“爱心人士”注册,容易使政府接收到不准确的信息,从而对扶贫工作产生误操作。
但是,商人之所以能够逐利,说到底还是因为市场出现了缝隙,他们嗅到了这种“商机”。一些基层政府将“爱心人士”的注册量当成考核硬杠杠,而不是看这些被注册的“爱心人士”到底为扶贫做了什么事。只要APP上出现了“爱心人士”注册,就以为大功告成,疏于监管,疏于查证。这种浮于表面的工作追求的是形式主义,自然不可能收到什么效果,也制造了虚假注册的空间。
帮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摆脱贫困,同全国一起进入小康社会,是我国在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一个重要内容。扶贫脱贫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工作的“三大攻坚战”之一。但是,虚假的“爱心人士”注册却使这项伟大的事业有可能沦为“游戏”,而贫困人口则被这种弄虚作假的“游戏”所愚弄和消费,这显然是不能容忍的。
要求热心参与扶贫工作的人到APP上注册,并且刷流量,只是满足了工作考核。很多人参与扶贫不是为了给自己弄一块金字招牌,他们更愿意的是默默地奉献自己的爱心,说不定这种要求注册的简单化做法反而使一些真正的爱心人士打消了献爱心的念头。打好扶贫攻坚战,需要的是基层政府具有扎实过细的工作作风,不能只是停留在做表面文章。对于一些有损扶贫形象的弄虚作假行为,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坚决制止,对于借此生财的歪门邪道,更是应该给予严厉的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