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家训,大都浓缩了作者毕生的生活经历、人生体验和学术思想等方面内容,不仅他的子孙从中获益颇多,就是今人读来也大有可借鉴之处。
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就被后人誉为“智慧之化身”,他的《诫子书》可谓一篇充满智慧之语的家训。文章阐述了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读来发人深省。它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对其一生的总结,同时也是修身立志的名篇。但是,你了解诸葛亮吗?
现撷取诸葛亮一生中的几大亮点,来与大家探讨一番——
诸葛亮于汉灵帝光和四年(181年)出生在琅琊郡阳都县的一个官吏之家,诸葛氏是琅琊的望族。先祖诸葛丰曾在西汉元帝时做过司隶校尉,诸葛亮的父亲诸葛珪在东汉末年做过泰山郡丞。诸葛亮3岁时母亲章氏病逝,8岁时丧父,与弟弟诸葛均一起跟随由袁术任命为豫章太守的叔父诸葛玄到豫章(今江西南昌)赴任。后来,朝廷派朱皓取代了诸葛玄职务,诸葛玄就去投奔荆州刘表。
建安六年(201年),刘备为曹操所败,投奔荆州刘表的同时,积极联络当地的豪杰。当时,刘备依附于刘表,屯兵于新野(位于今河南南阳)。后来,司马徽与刘备会面时,表示:“那些儒生都是见识浅陋的人,岂会了解当世的事务局势?能了解当世的事务局势才是俊杰。此时只有卧龙(诸葛亮)、凤雏(庞统)。”后来,诸葛亮又受徐庶推荐,徐庶建议刘备:“这人可以去见,不可以令他屈就到此。将军宜屈尊以相访。”刘备便亲自前往拜访,去了三次才见到诸葛亮。见面后,两人开始论说,共商大策,这便是后世有名的《隆中对》。
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长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带大破曹操大军,史称“赤壁之战”。这就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之一,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場,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的江河作战,标志着中国军事政治中心不再局限于黄河流域。孙刘联军最后以火攻大破曹军,曹操北归,孙、刘各自夺去荆州的一部分,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其中,诸葛亮的策略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赤壁之战后,刘备趁曹操北归之际,听从诸葛亮之计,于建安十三年(208年)十二月平定荆南四郡,任命诸葛亮为军师中郎将,住在临烝,督令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负责调整赋税,充实军资。
建安二十四年七月,刘备自称“汉中王”。至此,完全实现了诸葛亮在“隆中对策”中制订的“跨有荆、益”的战略目标。
魏黄初二年(221年),刘备即帝,是为蜀昭烈帝。章武三年(223年)二月,刘备病重,召诸葛亮到永安,与李严一起托付后事。延至四月,刘备逝世,刘禅继位,封诸葛亮为武乡侯,开设官府办公。至此,刘禅将政事上的大小事务完全交托给诸葛亮。
诸葛亮事先扬声走斜谷道取郿,让赵云、邓芝设疑兵于斜谷,吸引曹真重兵,自己率大军攻祁山(甘肃西和县西北)。陇右的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反魏附蜀。张郃出拒,大破马谡于街亭,王平独木难支,遂有诸葛亮空城计一事。诸葛亮拔西县千余家返回汉中。这是第一次出祁山。但实际上,诸葛亮出师北伐共五次,真正出兵祁山的只有两次;还有一次是魏军进攻汉中,并非诸葛亮出击。后世概而言之,才说成是“六出祁山”。
课后讨论
后人评价诸葛亮时,曾写了这样一副对联。上联是: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下联是: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你知道,这里面写了诸葛亮一生中发生的哪些事情吗?请结合今日所学到的知识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