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治治“甩手掌柜”
张良汉(安徽马鞍山)
读《“层层压实责任”不等于“层层甩责任”》(《杂文月刊》2018年1月下),感触很深,深就深在针对时弊上。尤其岁末年初读到这样的精品之作,有振聋发聩之感。一到年底,“层层压实责任”,大会小会都在讲,上级对下级讲,领导对下属讲,于是签订各种责任状,制定各种考核办法,将全年任务打包下发,其“核心”就是想当“甩手掌柜”,不仅轻松,而且还没有责任,下面出了成绩,还有自己一份,何乐而不为?
上述现象的出现,是另一种形式的“形式主义”,是典型的不作为行为,是深层次的“本位主义”,因此,治治很有必要。窃以为,措施有三:一是责任要“明确”,谁干谁不干,干哪些,要列出清单“对号入座”。二是奖罚要“分明”,超额完成任务就该奖,完不成任务就该罚,这是人人皆知的道理,应把“奖勤罚懒”落实到工作始终。三是制度要“跟上”,要完善制度,用制度管人管事,把“甩手掌柜”的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要鉴别真伪鸡汤
杨孔翔(山东曲阜)
看过刘剑飞先生的文章《别让伪鸡汤霉变成文化毒品》(《杂文月刊》2017年12月下),觉得这种警钟敲得非常及时。时下,伪鸡汤已经到了遍地开花、难辨真假,令人眼花缭乱、不知所措的地步。几乎凡是名人,差不多都被煮出了各种各样五花八门的伪鸡汤,在世的名人辟谣追究却也无可奈何,最后不了了之;离世的名人已无任何反驳之力,被伪鸡汤败坏了名声。
这种伪鸡汤。实在是令知者讨厌,需要奔走相告;让不知者宁信其有,不会信其无,其危害不知不觉就潜移默化发挥了不良作用。
为什么会有人造这种伪鸡汤呢?一则是借名人之名走利益捷径,沽名钓誉,打着名人旗号发表出来的文字总是会有不少的阅读量,阅读量上来了,什么博客、微博、微信公众号的点击率会大幅度提高,要知道,时下点击率就是财富啊!二则,著作权意识淡薄,伪造名人名言或名人说过的话,实质上是侵犯了名人的著作权和名誉权,甚至有造谣惑众,有散布谣言之嫌,可见这类操刀者法律意识是多么地淡薄。
既然这种伪鸡汤危害性如此严重,有关文化部门有责任承担起鉴别真伪鸡汤的重任,让伪鸡汤变得臭不可闻,让读者远离文化毒品,能真正品尝到富有营养、有利身心健康的真鸡汤。
短而精的好
刘曰建(北京)
杂文有长有短,笔者爱看短的,省时省力省眼。拿到《杂文月刊》2018年1月下,先看图文并茂的《谐图趣语》、令人捧腹的《画里有话》,再看“精短杂文”,稍长的后看。“精短杂文”仅3页有26篇杂文,要言不繁、文约义丰。陈四益的《种树》,三位县令,都有文化,爱好高雅且傍名人,爱柳的攀温庭筠,爱梅的效林和靖,爱竹的追苏东坡。不在自家庭院做道场,偏要“与民同乐”,民不堪折腾奉上《天净沙》,杂文味浓郁。《石人》中小花蛇怕冷到石人怀里取暖被冻僵,大花蛇棒喝:“这世上,像人的,不一定就是人啊!”自从在伊甸园引诱夏娃吃苹果犯了原罪,蛇就成恶毒的别名,却要防着“像人的”,骂得够狠,正是“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多年前到福建建阳参观蛇园,“蛇王”张震说,蛇不可怕人可怕,我被蛇咬了六七次,都治好了,被我的部下“人”咬了一次,一辈子都治不好。
杂文并非短了就好,短而精才好,李白“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流传最广当属20个字的《夜静思》;长而精也好,白居易《琵琶行》88句616字,《长恨歌》120句840字,背诵不易,“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足见其魅力。
认个错,我在《杂文月刊》今年1期茶客留言:“中国人口近14亿,一书出版,平均一万人买一本,也近140万册”有误,“140万册”应为“14万册”,对不起!
“读书无用论”可以休矣!
张明礼(辽宁盘锦)
读《杂文月刊》2018年有关读书少的思考所想到的……
“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一次与小学生聊天引起极大的兴趣。孩子说读书是为了升学考上重点学校去大学,然后找个好工作,报效祖国。我讲了一个卖鸡蛋的:5毛钱一个,一块钱俩不卖。孩子笑了:真傻,没文化。
读书学文化与个人和国家的命运前途息息相关。农民科学家种田获得高产,而按老规矩种田却收获寥寥。科技的发展促进国家的强盛,人民生活的富裕。
1948年建国的以色列,曾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小国,如今成为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这与他们人均年读书量60本没有关系吗?
犹太人是最爱读书的民族,他们把智慧装在脑袋里、金钱装在口袋里,他们的亿万富翁数量居世界之首。
他们人均读书比例居世界第一,他们劳动人口中25%是科技专业人员,远远高于美国和日本,每万人中就有近150名科学家和工程师。
谁说读书无用,一个读书的民族,才是最有希望的民族。
对症下药,治病救人
郭树荣(山东济南)
《杂文月刊》人人爱看,但我认为,“贪官最该看”。
且不说这是一本充满正能量、凛然正气的刊物,单就她的善言良语,也让人爱不释手。然而,我认为,普罗大众固然该看,而贪官尤其该看,因为它对贪官的针对性更强。如果说普罗大众看了,是吃保健品,那么贪官看了就是对症下药,治病救人了。
别的大篇大论且不说,你看短章如闻章先生写的《自愿做奴隶》一文(《杂文月刊》2017年12月下),文章虽短,但却可说是一针见血,刺中要害,能治百病。
也由此可见,文章不在长短,刺中病穴即可。但愿讀到更多的此类好杂文。
关键在兑现承诺
陆成文(辽宁锦州)
读高深先生的《诺言与誓言》(《杂文月刊》2018年1月下)感触颇深。“遵守诺言就是维护信誉,保护自己的第二生命———于国于家于己,莫不如是。”作者把遵守诺言提到“保护第二生命”的高度更是醍醐灌顶。一诺千金,可见诺言的珍贵。但这珍贵是有条件的,即必须践行,说到做到,承诺得到兑现。倘若说了不算,没有兑现,那诺言就变成了谎言,成了欺骗,甚至成了一摊臭狗屎。
两点感想
郭明进(云南文山)
看了《杂文月刊》2017年12月下两篇作品,有两点感想:
一、《不将精力做人情》一文,说的是两位学界泰斗顾颉刚和钱锺书的事,我看了很受启发。我认为,“不将精力做人情”,不仅是重要人物的事,普通老百姓也应该如此,因为时间是无价之宝。
二、《我们该如何善待老人》一文,说得好,“人人都说老人老,谁知人老心不老;你若以为老人老,便比老人还要老”。文中提到“老有所乐、老有所为”,我想还应该补充“老有所教、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更全面。
怎么会满街教授?
苗志学(陕西佳县)
读高深先生的遗作《满街教授》(《杂文月刊》2018年1月下),我首先想到的是怎么会满街教授?
先看我的母校。我上大学时,有五六百名学生,有正副教授各一名。跟老师们说起这些教授,无不赞叹不已。现在学校有大几千学生,有正副教授二百多名。学生增加了十多倍,教授增加了百多倍。跟老师们说起有的教授,听到的是“唉,那些教授”。再看我的同学,都是教授(或主任医师)。不能说我的同学都不优秀,但也不会都优秀,其中的佼佼者应该不会过半吧!再看我的同事,要晋升了,找人写两篇论文,做好评委的工作,头天就得到了问答的内容,教授(或主任医师)的桂冠顺利戴在了头上。
为什么会满街教授?我真不知道该如何回答。我只知道职称与工资挂钩,只知道教授代表着学术形象和专业水平,应该是宁缺勿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