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露锋
中国古代史是“治乱循环”的历史,也是“顺淘汰”与“逆淘汰”交替的历史。“顺淘汰”即“优胜劣汰”;与之相反,“逆淘汰”就是“劣胜优汰”。“顺淘汰”创造治世和盛世,“逆淘汰”必然导致衰败与乱世。
若政治清明,正气充盈,朝中多是有德有才之辈。若遇朝政昏暗,得意者多是溜须拍马的贪婪之徒,不肯同流合污者则被边缘化,洁身自好者,或“隐于朝”,消极地等待新时机;或干脆辞官,“隐于野”,远遁山林;而以自杀来抗争官场“逆淘汰”的,殊為罕见。
司马直是东汉灵帝时有名的清官,被授予钜鹿太守的职位。按当朝惯例,他要向皇帝咨询“助治宫室钱”的金额。所谓“助治宫室钱”,其实就是皇帝以“资助修理宫殿”为名目,向候任官员索要的买官钱。皇帝一般会根据官员职位的大小,规定一个数目。到任后,官员的职责就是尽快凑齐钱数上缴皇帝。
当时,一个大郡太守的职位,官方通行的价格是两三千万钱(按购买力计算,当时一钱大约相当于现在的10元人民币)。这笔巨款不可能由官员个人出资,只能通过压榨民间来获得。这是一种朝廷和地方官员的分赃机制,朝廷默许地方官吏从民间取财,同时地方官吏必须让朝廷分一杯羹,作为他们发财的代价。
但是,随着皇帝卖官价码的抬高,意味着地方官员必须放下心理包袱,把自己定位成全心全意赚钱的商人而不是父母官,对治下的百姓敲骨吸髓。
灵帝根据司马直以前的履历,认为他是个有清名的好官,给他打了个折,少交三百万钱。司马直听说之后,认定即便打了折,数目还是太高了,他叹了口气说:“我本来应该去做父母官,还没有到任,先进行盘剥,又怎么忍心?”他请求辞职不去,但遭皇帝拒绝。司马直于是给皇帝上书,极力申诉时弊,并预言如果继续卖官买官,必然引起巨大的灾祸。随后,他吞药自杀。
汉灵帝是东汉倒数第二任皇帝。即位不久,穷奢极欲的灵帝就开始疯狂卖官。三公九卿都有价格,三公是一千万钱,九卿是五百万钱。行情还不断看涨。到后来,为了强迫百官交钱,灵帝甚至要求不管是刺史还是太守,在任命或调动时,都必须向皇帝缴纳“助治宫室线”,司马直就是在这时死谏皇帝的。灵帝卖官的方法灵活多样,无所不用其极,甚至还支持“信用付款”,可以先当官,再付款,不过到时候要付两倍的价钱。
以前的皇帝即便有卖官的,但在卖官之外,还留有正常晋升的渠道,给有才之人留下空间。而灵帝的卖官已不分青红皂白,一个人不管才能如何,如果想当官,都必须付款。
崔烈是灵帝时期的名士,他当太守和廷尉时一直受人尊敬。后来,他花了五百万从灵帝手中买了个司徒。在庆祝他升迁时,汉灵帝也在场,他竟后悔卖便宜了,应该卖一千万钱。崔烈买官之事传出后,声名也随之受损。但是,再清高的人士在灵帝时期也得同流合污,否则只能被淘汰出局。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天下财富,莫不属王。像汉灵帝那样为了敛财而疯狂卖官的变态皇帝,毕竟只是极少数,更多的则是朝臣卖官。像司马直那样有良知、体味民间疾苦,而又以死抗争的清官,也只是凤毛麟角。这个典型案例,将王朝体制下的“逆淘汰”这个病态机制展露得淋漓尽致。
王朝建立初期,统治者大都厉精图治,政治清明,有德有才者居其位,奸佞小人靠边站。这是“顺淘汰”。随着王位继承人一代不如一代,“逆淘汰”规律日益盛行,官场充斥着品劣才低的利禄之徒。一方面,他们热衷买官卖官,败坏吏治和官僚体系,使朝廷无力应对危机;另一方面,他们对百姓进行盘剥压榨,使朝廷丧失民心民意。
如此“双管齐下”,王朝的统治基础被釜底抽薪,一旦遭遇内忧外患,必将万劫不复。汉献帝从灵帝手中接过权杖不久,东汉王朝便分崩离析,陷入了三国乱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