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春雷
李石曾(1881-1973),河北高阳人。中华民国时期著名教育家,故宫博物院创建人之一,国民党四大元老之一,私立南通大学首席校董。早年曾发起和组织赴法勤工俭学运动,为中法文化交流作出了很大贡献。
从保定市出发,一路东南,大约20多公里,就进入了高阳县界。出高阳县城,继续东南,大约十多里,布里村就微笑着静坐在前方。
布里,原名为赵王堡村,又名堡里,后改为现名。这个“布”,恰与“布尔什维克(马克思主义共产党人的代称)”的第一个字相同。莫非,这竟然是历史的一次巧妙安排?
的确,历史的风雨在以它不可更改的方式,冲刷、荡涤、风化着大地上的自然之物,也消弭、淡化着人们的记忆。但是,那些真正地为推动历史进步而作出过贡献的人和事,会永久镌刻在人们的记忆深处。即使偶然因为种种缘故被暂时遗忘,有一双眼睛在历史的案卷里扫过,有一双手拂去蒙蔽的尘埃,就会顷刻间闪耀出灼灼光辉。
湛蓝的天空,洁白的云朵,淡黄的秋风。与布里村握手的时候,我的眼前不由得闪现出了那一个个年轻而又执着的身影……
1917年夏天的一个午后。
烈日炎炎,流火淌热。在通向布里村的田间小路上,颠簸着一辆豪华宽敞的蓝色篷布马车,这辆马车在贫瘠的乡间田野是那么光耀显眼,就如同今日在乡间小路上行驶过来一辆劳斯莱斯轿车了吧。车上那个双目炯炯如火的青年人,就是李石曾。
李石曾,名煜瀛,字石曾,高阳县庞口村人。他的父亲李鸿藻,在清朝末期曾任军机大臣、协办大学士。
李石曾6岁即熟读诗书,15岁就积累了深厚的国学根底。1900年,八国联军攻进北京,眼见国将不国,19岁的他决心闯出一条父辈们不曾走过的人生之路:出国求学,学习军事,师夷长技以制夷。
1902年,在李鸿章的推荐下,李石曾以驻法公使孙宝琦随员的身份,赴法国留学。因为身材瘦弱矮小,没有学成军事。他先是在巴黎郊外小城蒙达尼的农业实用学校学习农学,三年之后以全校第四名的优异成绩毕业,后进入巴黎巴斯德学院,随柏尔唐教授研究生物化学,重点从事大豆研究——他的老家高阳可是盛产大豆的啊。
李石曾用科学方法研究大豆,发现大豆之用可谓多矣,不但可以制成许多有营养的食品,而且还能制造假象牙。1907年,李石曾用法文写成《大豆的研究》一书,以后又出版了中文版的《大豆》,其中介绍了中国豆腐,引起当地人很大兴趣。
有了这一番研究成果,1908年3月李石曾在巴黎近郊创办了一家豆腐工厂,用机械化方法生产豆腐,因此获得“豆腐博士”的雅号。为了让法国人领略“无味道的豆腐”的美味,李石曾在巴黎蒙帕纳斯大街破天荒地开设了法国第一家中国餐馆,取名“中华饭店”,把中国的豆腐推到了巴黎的餐桌上。没想到,豆腐制品十分受欢迎,生意越做越红火,豆腐公司不得不扩大生产规模。
为适应公司扩大再生产,李石曾先后从高阳老家把三批工人带到了法国。到1910年8月,在巴黎的高阳工人已有40多人。
在李石曾的悉心安排下,工人们都是工学兼顾,业余时间组织学习中文、法文,以及其他的科学文化知识。李石曾规定,工人不许吸烟、饮酒、赌博。这些举措,为他日后发起声势浩大、影响深远的留法勤工俭学运动打下了有益的奠基。
1909年6月,孙中山先生曾经到李石曾的豆腐工厂参观,后来他在《建国方略·孙文学说》中对李石曾的豆腐公司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1916年10月2日,当时正在法国的蔡元培接到教育部的电报,回国任北京大学校长。第二年,李石曾应蔡元培之邀回国担任北大生物系教授。他一边教书,一边继续为赴法勤工俭学奔走。
李石曾这次冒着炎炎烈日回到高阳家乡,也正是为筹备留法勤工俭学之事而来。
他没有回老家庞口村,而是径直来到了离高阳县城18里路的布里村,专程拜访北京大学庶务科长、老同盟会会员段子均。段子均因为参与谋刺袁世凯,反对帝党活动,此时正隐居家乡。
李石曾原计划在当时的直隶省府所在地保定育德中学开办留法预备班,没料到和段子均深入交谈之后,却临时决定首先在布里村创办中国教育史上独一无二的“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
当夜,李石曾就在段子均家的客房里写就了给北洋政府教育部的呈请。
李石曾洋洋洒洒一挥而就,留法勤工俭学之风就从布里——这个北方偏辟的乡间小村——迅即吹向全国,拉开了一场时代大剧的序幕。
两年之内,一场寻求国家富强、追寻独立自由的留法勤工俭学风潮席卷全国!
据不完全统计,到1920年(周恩来、邓小平在这一年留法),已有1700多名有志青年踏上了法兰西的国土,开创了一份红色的人生,开始了为建立红色中国的奠基!
布里村用自己积淀了几千年的华夏筋脉,和遥远的欧洲接通,和马克思主义的红色理想相连,并且把中国革命的一批先知先觉们吸引了过来,在她的身边获得启示,获得激情,获得力量……在中国共产党最早的那一批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蔡和森和向警予与布里村的缘分最深。
1918年6月23日,蔡和森受湖南新民学会的委托,前往北京联系赴法勤工俭学事宜。这时,杨开慧的父亲杨怀中先生,已经应聘北京大学教授。
1920年蔡和森和向警予在法国留影
蔡和森到了北京之后,经杨怀中先生介绍,来到留法俭学会,与李石曾等人取得了联系。蔡和森马不停蹄地奔走于北京大学、豆腐池胡同杨怀中宅第和东城遂安伯胡同李石曾住所之间,很快了解了留法勤工俭学的方法步骤、所费川资及学生条件。可贵的是,他敏锐地嗅到了一股生动之气在遥远的异邦召唤着他,这是他在沉朽垂绝的湖南教育圈子内闻所未闻的。他一面写信给毛泽东、萧子升,让他们联系更多的湖南青年响应赴法留学的号召,一面与湖南在北京的高官士绅磋商,筹措湖南学生留法经费。在他的鼓动下,湖南在京的名流都行动起来了,这其中包括北京大学教授杨怀中、著名教育家胡子靖、前财政部长熊希龄、众议员王子刚、司法部典狱司长王文豹等。华法教育会答应给湖南学生赴法的贷款名额,从25人增加到了70人。
蔡和森在北京联系赴法勤工俭学事宜有了初步的眉目,毛泽东立即组织了几十个准备赴法勤工俭学的湖南青年,踏上了前去北京的列车。
这是毛泽东第一次去北京。31年之后,当毛泽东再一次踏进这座古都的时候,已经是即将成立的共和国的主席了。
蔡和森的这次北京之行,与冀中平原上的那个小村庄——布里村,结下了不解之缘。在和李石曾结识并熟悉之后,李石曾邀请他直接参与了“留法勤工俭学”工作,指派他到布里村的“留法工艺预备学校”教授国文。
当时,除了布里村的“留法工艺预备学校”之外,李石曾、蔡元培的“留法俭学会”还在保定育德中学开办了“留法预备班”。毛泽东带领的几十名湖南青年到了北京之后,李石曾就把他们分配到了保定育德中学“留法预备班”和布里村“留法工艺预备学校”。
1918年10月10日,蔡和森在保定育德中学“留法预备班”告别了毛泽东、萧子升,就带着湖南预备赴法勤工俭学的初级班学员,分由水路和陆路,乘坐6舱小船和篮篷布马车,走向了冀中平原上的那个小小的布里村。
在布里留法工艺学校的南侧有一排平房,蔡和森就住在西端的两间屋里,那是他的卧室兼办公室。这一住就是4个多月。
这是一段激情燃烧的时光,也是一段极为艰难的岁月。
蔡和森从小患有严重的哮喘病,北方的严寒对于他来说真是雪上加霜。他的气管经常像风箱一样喘得吱吱作响,不久,他发明了一种锻炼身体的方法以抵抗严寒:在操场上挖几个半米深的土坑,然后纵身往上跳,如此反反复复地跳啊跳,身上就汗津津的了。
就在这个严寒难耐的季节,一个风姿绰约的南方女子走进了布里村凹凸不平的街巷。她就是蔡和森妹妹蔡畅的同学、新民学会的新科会员向警予。
向警予这次是趁着考察北京留法勤工俭学预备班的机会,专程来到布里村,看望自己心仪已久的新民学会的门面人物蔡和森的。
向警予在布里小住几日,为中国革命史留下了一页神秘的史料。他们之间的爱情之火就是在这个寒冷的冬天里熊熊燃起的吗?我们不得而知。我们只知道,当时,湖南溆浦的小军阀周则范正在想尽一切办法追求向警予,想让知书达理、聪慧美丽的“溆浦一枝花”成为自己的填房继室。而向警予的继母也已经答应了这位外表看来还算文雅的小军阀。所以,当继母后来听说向警予嫁给了穷书生蔡和森的时候,生气地说:“放着现成的军官太太不当,非要嫁给一个做豆腐的!”
几个月之后,蔡和森走向了法国,向警予走向了法国,并且,蔡和森把已经54岁的老母亲葛健豪和小妹妹蔡畅,也一同领上了追逐赤光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