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找一个词来形容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在经济上取得的成就,最合适的是“奇迹”这两个字。
1978年改革开放之初,中国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按照世界银行的统计指标,1978年我国人均GDP只有156美元。一般认为,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国家是世界上最贫困的地区,但1978年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国家人均GDP是490美元。
与世界上其他贫穷国家一样,当时,中国有81%的人口生活在农村,84%的人口生活在每天1.25美元的国际贫困线之下。当时,中国也是非常典型的内向型经济,出口只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1%,进口只占5.6%,两项加起来仅为9.7%。而且出口产品中有75%以上是农产品或农业加工品。
在这么薄弱的基础上,1978年到2017年,中国经济取得了连续39年、平均每年9.5%的增长速度。在人类经济史上,不曾有任何国家或地区以这么高的速度、持续这么长时间的增长。并且我国对外贸易每年增长的平均速度达到14.5%,在人类经济史上,也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这么快速地从封闭经济变成开放经济。
在这样的增长速度下,2009年中国经济规模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0年中国出口额超过德国,成为世界最大出口国,并且97%以上的出口产品是制造业产品,所以,中国被称为“世界工厂”。曾经被称为“世界工厂”的国家,最早是工业革命以后的英国,到19世纪末20世纪上半叶变成美国,二战以后变成德国、日本,现在变成中国。
2013年,中国贸易总额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贸易国。2014年,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经济规模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2017年中国人均GDP达到8640美元,成为中等偏上收入国家。在此过程中,7亿多人口摆脱了国际贫困线标准,对过去40年世界减贫事业的贡献率超过70%。
在这段时间内,虽然“中国经济崩溃论”的声音此起彼伏,但是,改革开放至今,中国是世界上唯一没有出现金融经济危机的国家。
“四十而不惑”。我认为,在庆祝中国改革开放40年成就的同时,必须分析为什么中国能取得这样的成就。今天,我主要讨论几个问题——
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首先了解经济增长的本质是什么。表面上看,是人均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物质不断丰富,但是,人均收入提高的前提是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
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院长林毅夫发表题为《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和现代经济学的反思》的主旨演讲
提高勞动生产率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在现有的产业进行技术创新,让劳动者生产出越来越多的好产品;二是进行产业升级,将资源从附加值较低的产业部门配置到附加值较高的产业部门。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而言,这两个方式是一样的。
发展中国家有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实现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的可能性,被称为“后来者优势”。利用这一优势,发展中国家可以较低的成本和较小的风险,实现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取得比发达国家更快的经济增长。这是因为,发达国家的技术和产业都处于世界前沿,只有发明新技术、新产业,才能实现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只要下一期生产活动采用的技术优于本期,就是技术进步;只要下一期进入的新产业附加值高于本期,就是产业升级。由于技术先进程度和产业附加值水平有差距,发展中国家可以对发达国家的成熟技术进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通过进入附加值比现有水平高且在发达国家已经成熟的产业,实现产业升级。
当然,利用“后来者优势”只是一种理论上的可能性,并不是所有发展中国家都能利用这一优势实现快速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有13个经济体利用“后来者优势”实现了年均7%甚至更高、持续25年甚至更长时间的经济增长,大幅缩短了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是这13个经济体中表现最为抢眼的一个,也是赶超速度最快的一个。
所以,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能够实现高速增长,最主要的原因是充分利用了“后来者优势”。
为什么在改革开放前我国没能利用“后来者优势”?主要在于“思路决定出路”的问题。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全国上下致力于实现民富国强。所谓民富国强,就是希望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可以像发达国家那么高。怎么才能实现呢?这就要求,劳动生产率水平必须与发达国家一样高,产业和技术水平必须与发达国家一样先进。那么,怎么才能让中国强起来呢?必须要有坚强的国防工业。20世纪50年代,我国开始经济建设时提出的发展思路是“10年超英、15年赶美”,目标是在当时一穷二白的基础之上建立与发达国家一样先进的产业。但那些最先进的产业、最先进的技术都有专利保护,而且与发达国家的国家安全有关,所以,无法简单地引进。在此状况下,要发展与发达国家一样先进的产业,只能靠自己发明,因此放弃了“后来者优势”。
不仅如此,当时中国是一穷二白的农业经济,在资本密集的现代化大产业中,没有比较优势。结果是,在开放竞争的市场中,我们在这些产业的生产成本大大高于发达国家,而企业在市场经济中没有自生能力,要建立此类产业,只能给予保护补贴,这就需要政府对市场进行干预。这不仅放弃了“后来者优势”,也造成资源错配等一系列问题。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们转变发展思路,开始发展符合中国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加工业。发展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要在市场经济中有竞争力,总成本必须低,还要降低交易费用。最初,由于我们刚从计划经济开始转型,政府对市场存在各种行政干预,基础设施又差,交易费用也高,政府就以务实的方式设立工业园区、经济特区。在园区内几通几平改善基础设施,提供一站式服务,大幅降低了交易成本,快速把符合比较优势的产业变成竞争优势。有了竞争力、赢利水平高、快速积累资本,就可以利用“后来者优势”进行产业升级,加速经济增长,这就是思路转变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