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县道情皮影戏唱腔的旋律特征探析

2018-05-13 09:34常建萍
艺术评鉴 2018年6期

常建萍

摘要:环县道情皮影戏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粹,同时也是中华民族优秀皮影戏的典型代表,这种表演形式将说唱艺术和戏曲、民歌、地方声调等各个艺术形式结合在了一起,最终形成了一个极具特色的民间戏曲。因此,针对于环县道情皮影戏的研究是具有鲜明现实意义的,在对皮影戏唱腔旋律特征进行审美的同时,也能够更好的传承与发展我国的民间艺术与传统文化。本文先阐述了环县道情皮影戏的具体发展追溯以及唱腔音乐风格,接着从音域非常广阔、跳进的旋律、滑音的灵活使用、半白半唱的说唱四个方面,综合全面的阐述了环县道情皮影戏的唱腔旋律特征。

关键词:环县道情   皮影戏唱腔   旋律特征   说唱性

中图分类号:J61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06-0149-02

环县道情皮影戏在整个西北地区都具有非常鲜明的特色,虽然它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西北地区音乐的高亢、奔放等鲜明的风格,但它也具有自身的个性,其主要是因为环县道情皮影戏唱腔中的语音是以陇东方言为核心的。这个语言体系虽然跟周边地区共同组成了西北方言,但是对比于其他地区来说也具有较为显著的特色。这种语言上的不同使得环县道情皮影戏的唱腔风格更加独特,具有着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在这种情况下,就有必要对环县道情皮影戏的唱腔旋律特征进行深入全面的分析与探讨。

一、环县道情皮影戏发展简介

皮影戏是我国民族文化发展中的一种重要民间艺术形式,已经有了非常深远的传承历史,并且在我国各个地区都广泛的存在。而环县道情皮影戏则是在传统皮影戏的基础上,跟地方民歌小调相结合,形成的一个具有自身鲜明风格与特色的皮影戏艺术形式。环县道情皮影戏属于西北地区的戏曲艺术,因此也带有着丰富的西北特色风格。西北地区的戏曲艺术有着较多的共同点,其主要体现在西北地区戏曲艺术的音乐上,即包括环县道情皮影戏在内的很多西北戏曲艺术所使用的音乐,在音调上都非常明快,能够更为直接的表达自己的情感。这也使得环县道情皮影戏的艺术形式能够通过唱腔旋律的变化,直观的表达出内心的情感,具有非常丰富的艺术表现力。下面也通过多个方面进行一一分析。

二、环县道情皮影戏的唱腔旋律

(一)音域非常广阔

在环县道情皮影戏整个表演体系中,所有的参演者都可以被分为两种类型,即前台人员和后台人员。其中前台人员通常来说仅有一名,主要就是负责操控皮影,并且还要承担绝大部分的演唱工作;而后臺人员通常来说有五名左右,主要是演奏各类乐器,或者表演众人合唱的环节。在这个过程中,后台人员要跟前台人员之间形成灵活密切的配合,在必要的时候还要跟前台人员之间形成一个简短的对话。在具体表演工作中,后台人员参与演唱的频率并不算太高,在没有特殊剧情的时候,他们一般都只演奏乐器,给皮影戏的表演营造一个良好与和谐的氛围。而前台人员则主要以清唱作为表演方式,并且还需要一个人饰演多名角色,最终完成皮影戏的表演。当一个前台人员饰演多名角色的时候,就需要参演者能够变换自己的嗓音,通过真假声转换等可行的方式来表现出不同声音特征的角色,比如旦角可以使用假声,而生角则可以使用真声等。不仅如此,从环县道情皮影戏整个戏曲艺术体系上来看,整个戏曲的整体唱腔的旋律跨度非常大,也就形成了较为广阔的音域。在低音的时候,戏曲可以达到小字组的f,而到了高音的时候,整个戏曲也可以达到小字三组的c3。这种风格在大部分戏曲艺术体系中是不太常见的,是环县道情皮影戏的主要唱腔旋律特征之一。事实上,这种旋律特征的重要成因还是因为西北地区的民间音乐风格所造成的,即西北地区的民间音乐大多都非常悠长,使得整个皮影戏表演变得跌宕起伏,最终就具有了跨度较长的音域。

(二)跳进的旋律

环县道情皮影戏相较于其他戏曲来说,也具有较为显著的板式变化,使得其在旋律方面有了一定的程序化,即部分唱腔的旋律变化往往被约束在固定的套路中,整体旋律变化具有明显的规律。但这种程序化的旋律在整个皮影戏表演中并不是绝对的,整个戏曲中也有较多的自由旋律。特别是对于环县道情皮影戏来说,不同的剧目本身就代表着不同的旋律风格,因此皮影戏的表演也具有较为显著的即兴风格,也就出现了较多的跳进旋律。而这种跳进的旋律正好也符合我国传统音乐理论中关于“移步不换形”的相关理念。环县道情皮影戏受到西北地区地方方言的影响非常显著,因此戏曲在跳进旋律上也具有了非常鲜明的特色。通常来说,皮影戏的唱腔旋律在“sol、re、la、mi”向着“sol、re、fa、si”的跳进是常见的,也就是经常说的花音与伤音的跳进。不仅如此,在环县道情皮影戏唱腔体系中,也出现了一些八度的大跳,使得整个戏曲的风格变得更加突出与独特。事实上,正是因为旋律的跳进,使得环县道情皮影戏的唱腔旋律特征与内部旋律变化变得更为生动,显著增强了皮影戏的独特风格特征。

(三)滑音的灵活使用

滑音在我国音乐体系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并且也被我国各个地区的民间音乐广泛的采用,但由于我国各个地区民间音乐具有显著的不同,因此滑音的具体风格也出现了一些差异。就目前我国民间音乐体系对于滑音的使用现状来看,滑音的产生过程与具体风格跟地方方言有着显著的联系,无论是地方方言,还是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在表意方面都是以一个字为基础单位。而中国汉字的发音则有声母、韵母和声调三个部分组成,其中声母和韵母主要决定了汉字的最终读音,而声调则决定了汉字的实际含义以及内在情感,因此当一个字的声调出现变化的时候,最终声音传达出来的情感也会发生显著的变化。在皮影戏的艺术形式中,声调的变化会直接影响音节和音高,而加入了夸张化的表演以后,这种声调变化就形成了滑音。由于环县道情皮影戏中的语音主要以陇东方言为主,因此其唱腔中的滑音也带有显著的地方特色,并且滑音的跨度也非常高。有的演唱部分会出现三度的滑音,有的地方也会出现高达十度的滑音。这种情况也使得表演环县道情皮影戏的前台人员能够具有较强的艺术功底和演唱底蕴,否则就无法在表演过程中较好的体现出唱腔中的滑音,最终也就不能展现出环县道情皮影戏的独特艺术风格和地域特色。

(四)半白半唱的说唱

就当前我国民间戏曲的具体发展情况来看,秦腔等一些国内比较成熟的戏曲艺术声腔也非常重视针对于语言的夸张化处理,并经过长期历史发展的艺术加工,最终形成了以说唱风格为主的戏曲唱腔。这种发展情况在环县道情皮影戏艺术体系中体现得也非常明显。在最开始的时候,环县道情皮影戏只是一个地方性的艺术表现形式,仅仅有一些细微的板式变化,并没有形成相对完善的艺术体系。因此,在最开始的时候,环县道情皮影戏并不能被称之为戏曲艺术,它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说唱艺术。这个时期,它具有着“一人多角”“半白半唱”等鲜明的说唱艺术风格,但是在后期的发展中,环县道情皮影戏的唱腔旋律和声调升降在整体风格不变的情况下出现了一定的调整。这些调整与变化基本上能够都出现在地域性音调的骨干音方面,比如对于花音和伤音的移位,使得整个戏曲在这个部分的唱腔更加契合的旋律变化,最终将半白半唱的说唱风格发扬光大,最终成为了自身艺术形式的鲜明唱腔风格。这在环县道情皮影戏的很多传统作品中体现的都非常突出,比如《莲花落》等。因此,半白半唱也是环县道情皮影戏唱腔的一種重要旋律风格,而表演者要想还原特色的环县道情皮影戏,也应该从其唱腔的这些特征入手,最终能够较好的把握唱腔的各类风格,提高最终的艺术表演效果。

三、结语

民间戏曲是我国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在我国的覆盖范围也非常广泛,特别是在那些偏远地区,民间戏曲的影响力将会变得更加突出。环县道情皮影戏带有着鲜明的唱腔说唱风格,很多人也将其归类为说唱戏曲艺术,并且这个民间艺术在整个西北地区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在这种基础上,我国更应该加强对于环县道情皮影戏唱腔风格与旋律特征的研究与分析,明确皮影戏的板式变化,探究其承载的独特戏曲文化。这样,不仅能够促进环县道情皮影戏在当今时代实现更好的继承与发展,同时还能够更为有效的保护环县道情皮影戏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

参考文献:

[1]晏晓东.陇东道情音乐溯源[J].音乐创作,2015,(01):152-154.

[2]许养发.试析环县道情皮影戏的音乐特点[J].戏剧之家,2014,(17):36-37.

[3]师立军,王萍,李成秀.环县道情皮影戏的板路研究[J].戏剧之家,2014,(14):38-39.

[4]黄虎.环县道情皮影戏《刘全进瓜》表演分析[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3,32(02):5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