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法萍
摘要:高校公共音乐教育在我国已全面普及并形成了普及性、针对性、广泛性、差异性的内涵特点。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总结了信阳农林学院公共艺术教育的现实特征,体现在地位的“边缘化”、开设课程的“单一性”、教学体系的“模糊性”三方面。同时针对这些现实特征,总结了优化我校公共音乐课程的几点建议,分别是:开设音乐基础理论和音乐文化相关课程;实践以“普及”为主的教学目标与以“体验”为主的教学内容;加强师生互动和增强教师的学科背景及学术意识,以期为我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略尽绵薄之力。
关键词:公共音乐课程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06-0096-02
一、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内涵特点
根据《全国普通高等學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的内容要求,加上近些年许多学者的关注、实践与剖析,教育观念的更新,社会需求的转变等,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内涵特征越发明显,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教学的性质与基础的“普及性”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是由“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这四个关键词组成,这四个关键词限定了其教育的地点、前提、基础、内容和范畴,其中“公共普及”是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本质的体现,它是区分高校专业艺术教育与公共艺术教育属性的关键。“公共普及性”作为公共艺术教育的前提与基础,它在整个教育实施的过程中体现出了普及、体验、开放的内容特征。首先,普及与体验主要指教学目标的制定和教学内容的选择。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目标应该以普及艺术与文化为根本,同时以学生的情感体验与感知为目标,最终达到审美层次的提高,这与专业艺术教育的目标是截然不同的。其次,开放性主要是指受教群体在教育背景、个人认知和艺术基础等方面存在差异。而且很多学生并没有系统接触过艺术学科,所以在内容的选择上要压低门槛,所有课程都是具有开放性的。
(二)培养目标的“针对性”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至今,国家已经陆续公布了一些促进和指导高校开展公共艺术教育的文件,这些文件都明确指出艺术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和中心环节,是素质教育的必要组成部分。高校就是要通过一系列的艺术课程和艺术活动,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他们的文化艺术素养全面发展。从国家文件中我们可以得知,高校的公共艺术课程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要体现出提高大学生审美能力的要求,有很明确的针对性。
(三)教学内容的“广泛性”
“艺术”是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内容和范畴,它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以音乐领域为例,现有的音乐学科有音乐教育、音乐表演、民族音乐学、音乐历史学等,音乐除了自身的一些研究领域外,它也与很多学科相结合,形成交叉学科,音乐的内涵和外延都在不断扩展。因此,从音乐类学科可以看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范围是非常广泛的。
(四)受教群体的“差异性”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对象是在校大学生,他们每个人的成长环境不同,文化素养、艺术基础、艺术天分和个人喜好都有明显的差异性,他们大部分人会根据自我需求来选择课程或内容等来进行学习。
二、我校公共艺术课程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现实特征
信阳农林学院公共艺术教育隶属于文学艺术教学部,近几年,我校公共音乐教学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学生的音乐素养有明显提高,然而就现状而言,依然有发展和完善的必要。目前我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实特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地位的“边缘化”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主力,是高校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在艺术素养方面存在极不均衡的现象,想要全面提高大学生的艺术素养,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十分重要。虽然它在大学生专业能力提高方面作用不大,但对于提高学生们的综合能力和职业发展后劲上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但目前,公共艺术教育在我校教学工作中仍处于“边缘化”的地位,课程开设少且过于单一,教学硬件配备不足,教学管理比较混乱,没有纳入公共艺术教研室统筹安排。
(二)开设课程的“单一性”
国家规定的公共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包括《音乐鉴赏》《美术鉴赏》《影视鉴赏》《戏剧鉴赏》《舞蹈鉴赏》等。任意性选修课程包括:作品赏析类,艺术史论类,艺术批评类,艺术实践类等。我校目前开设的只有《音乐鉴赏》《美术鉴赏》《影视鉴赏》《声乐艺术》四门,课程不够丰富。
(三)教学体系的“模糊性”
任何一门课程的教学都应该有其完整而规范的教学体系,且教学体系最终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教学体系包括教学知识的基本结构与框架、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与形式设计、教学结果评估等几个方面。我校公共艺术教育具体表现为教学内容范围不明确,各项课程都没有教材和合理的规定范围,教学内容片面,教学方法与形式单一,主要是看和听,缺乏学生们的参与性。
三、优化我校公共音乐课程的几点思考
结合我校每学期学生评教、公共艺术教育教学评估反馈意见及笔者的问卷调查和教学经验,笔者对我校公共音乐教育课程的优化提出以下构想。
(一)音乐基础理论类课程的开设
基础乐理知识是使学生能独立进行音乐欣赏的前提,学生只有掌握一定的音乐基础理论才能真正从审美层面对各种音乐进行真正的欣赏。目前我校很大一部分学生不认识五线谱,音准、节奏等基础知识也掌握得参差不齐。因此,如果想让公共音乐类课程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音乐基础理论类课程的学习是必不可少的。
(二)音乐文化类课程的开设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课程目标中指出要“理解并尊重多元文化”。每一种音乐现象背后都蕴藏着厚重的文化内涵,对于音乐文化的理解,并不只局限于一两种文化,而是熟悉几种,并对于自己不常接触的音乐文化抱以包容的态度,尊重它。所以,公共音乐课程的开设不能局限于“欣赏”这一个范畴,音乐文化类课程的开设也是必要的,比如《音乐史》《世界音乐概论》《中国民间舞蹈文化》《中国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简介与音乐舞蹈欣赏》等音乐舞蹈文化类的课程。这类课程可以让学生将音乐的学习上升到文化的层面,从而更好地培养他们的人文素养。
(三)實践以“普及”为主的教学目标与以“体验”为主的教学内容
公共音乐课程在对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模式的采用等方面要突出“公共性”“普及性”,这也是我校公共音乐教育实施的前提和基础。“普及性”是公共音乐课的最终目的,要达到普及的效果,教学内容应该是通俗易懂的,以音乐文化知识的普及为主,所有的学生在接受教育时都应该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里接收知识。除了教学内容的普及性,整个教育过程中也应该要以学生情感体验和感知为目标。学生艺术素养的提高,审美能力的提高,不仅依赖于老师在课堂上传授知识,还需要学生能参与各种音乐文化的体验,这些体验可以通过课内的实践,或校内校外各种音乐活动的实践。只有课上理论内容与学生的音乐文化体验相结合,在不断的反复过程中,才能使学生深入理解不同的音乐,不同的音乐现象和这些音乐背后所代表的的音乐文化。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才能不断提高。
(四)加强师生互动
大学生们的成长环境、文化素养各不相同,对公共音乐课的期待也各不相同,老师们只有通过课堂讨论,课后的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的师生互动,才能真正了解学生最关注的是什么,他们想从这门课中了解哪些知识,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在教学内容中增加他们期望的内容。同时还可以进行老师学生互换角色,组织专题演讲,让同学们自己搜集、整理资料,在课堂上做主题发言。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既能增加他们的知识,拓宽他们的视野,又能在这个过程中提高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进一步的完成了音乐文化的体验。
(五)增强教师的学科背景及学术意识
目前我校公共艺术教育师资来源主要是由各专业艺术学院或各综合高校艺术院系所培养出来的技能型人才,从专业音乐教育转变为公共音乐教育表面上看似乎更加容易了。其实公共音乐教育对于教师的理论知识背景、全面的文化素养要求更高,因为公共音乐教育并不是针对某一专业技能实施教育,而是要对中国乃至世界的音乐文化有着系统的了解。这样才能从宏观的角度对各种音乐文化、音乐现象进行深入分析,从而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对于以美育为最终目的的公共艺术教育而言,教师必须一专多能,精通艺术理论,广泛了解各种各类音乐文化。
四、结语
高校公共音乐课程是我国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组成部分,首先它必须要符合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所提出的“公共性”“普及性”这样一个课程性质,在此基础上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内容与形式,达到提高学生艺术素养的目标。相信我校公共音乐课程在我校领导的支持下,在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一定会在不久的未来登上一个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黄皓华,涂雅蓝.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特征——兼论如何优化高校公共音乐课程[J].云梦学刊,201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