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显飞
摘要:中国蜡染具有悠久的历史,蜡染技艺水平又以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蜡染为典型。目前国内各种著作、学术文章对西南地区蜡染的起源说法不一,本文从古籍记载、神话传说等方面分析西南地区蜡染起源,为研究西南地区蜡染文化作参考。
关键词:西南地区 蜡染工艺 起源
中图分类号:J5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06-0033-03
蜡染是中国古代三大印染技艺之一,在古代称之为“蜡缬”。关于蜡染的定义有多种,综合蜡染工艺特点,其中以下两种最为贴切。其一是《贵州通志》的“用蜡绘画于布而染之,即去蜡,则花纹如绘”;其二是贾京生在其专著《中国现代民间手工蜡染工艺文化研究》中提到的“蜡染应该称为‘蜡防染”一说,因为“蜡染”一词容易让人误理解为用蜡进行染布,而“蜡防染”一词就可以在词义上很简单明了地把蜡染的工艺描述清楚。综合而言就是,用蜡作为防染材料在布上描绘,然后进行低温浸染,染后再进行高温去蜡便可得到预设图案。因此,本文就贾京生所说的“蜡防染”这一核心问题追溯西南地区蜡染的起源。
中国蜡染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从文献记载、出土文物以及口传文献看,蜡染工艺主要是在西南的苗族、瑶族、布依族、仡佬族等少数民族地区流传。西南地区的蜡染究竟起源和何时,目前国内学者对此描述较为模糊。其原因首先是,掌握蜡染工艺的苗族、瑶族、布依族、仡佬族等主要民族都没有文字,由于地理位置远离中原文化核心区域,早期中原文化对这种流传在民间的工艺记载相对较晚。其二是,蜡染属于布织品,不易保存,从西南地区的墓葬、遗址出土的蜡染虽已经有百余件,但主要是制作于唐宋时期制品为主,早期蜡染较少,使得对西南地区蜡染起源研究受限。
一、文献记载溯源
蜡染是中国民间古老的传统手工技艺,传承的形式主要是依靠口口相传,故而有关蜡染工艺的古代文献记载甚少。蜡染是在特定的物质条件和文化背景下产生并发展起来的,从物质条件看,蜡染的产生应是在纺织、染色工艺成熟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根据查阅到的文献记载看,在夏代,有文献记载现今蜡染所用的染料蓼蓝的种植,商代出现染色工艺的相关记载。商周时期,人们已经掌握织布、染色工艺。到汉代,出现防染工艺相关的记载,国内大部分学者认为中国蜡染正是起源于此时期。真正意义上出现详细描述西南少数民族蜡染工艺的文献是在宋代开始。
根據前面提及的贾京生对蜡染的定义,“蜡染”必须具备有“画蜡”即防染这一属性,同时还具备“染色”这一属性,二者不可缺一。从古籍记载看,“染”的工艺早在夏代的古籍就有提及,要比“防染”工艺出现得更早。“防染”工艺一直到汉代才有史料记载。
在夏代,已有文献明确记载与蜡染工艺相关的染色工艺。《夏小正》记载,“五月……,起灌蓝蓼”。蓼蓝,也就是西南地区制作蜡染染料-蓝靛的植物,从文献记载中看出,夏代先民就已经掌握蓼蓝的人工种植。在现今,蓼蓝是在农历六月时候开始收割,并开始制作蜡染的染料蓝靛,也就是说,蓼蓝的种植必须在六月前进行,这与文献中记载相符。
从商周开始,中国已经开始掌握多种染料性质,并已能染出复色和间色,染色工艺更为丰富。如《诗经·国风·幽风》记载“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周礼·考工记》中有“画繢之事,杂五色。……三人为纁,五人为緅,七人为淄”的记载。纁为浅绛红色,緅青赤色,淄为黑色。《周礼·天官·家宰》中就有“染人掌染丝帛”的记载。《周礼· 地官·司徒》中也有“染草蓝,象斗之属”的记述。以上的古籍记载所谈及的均是关于染色方面的问题,蜡染的染色工艺方面与上述古籍所提及的染色方法是大同小异的。
目前,大多学者认为,我国乃至西南的蜡染工艺源于汉代。我国学者陈维翟在其著作《中国纺织科学技术史》中也认为蜡染的起源可追溯至秦汉之际,而且该工艺主要是由西南少数民族先民掌握,利用蜂蜡和白蜡作为防染的材料,制作出白色图案的印花布。而且从蜡染的工艺属性看,真正意义上提及“防染”这一核心属性的,直到汉代的古籍才有记载。《后汉书·西南夷传》中有“哀牢人……土地沃美,宜五谷蚕桑,知染彩,文绣,帛叠。‘章注:外国传曰,诸薄国女子织作白叠花布。栏干细布”的记载。《后汉书·南蛮传》中又有“织绩木皮,染以草实,好五色衣服”的记载。从此类古籍文献的相关记载不难看出,西南少数民族在汉代就已经掌握了染、织、绣的工艺。在传统的染色工艺中,除了蜡染,还有扎染等多种染色工艺均能实现染出多种颜色的服饰,文献中只提及了西南少数民族掌握染的技艺,但是对染色工艺是否采用了蜡防染却没有详细描述。
虽然古籍文献中没有明确描述当时西南的染色是否就是采取蜡染染色,但是在汉代中国西南地区确实掌握了蜡染技术。1980年,在川东峡江地区风箱峡崖葬现场发现有蜡缬细布衣服残片,经鉴定确认是战国至西汉时期的蜡染遗物,这是迄今为止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发现的最早蜡染实物资料,这是明确西南地区在汉代掌握蜡染工艺提供有力证据。
在反应唐朝时期的西南地区文献《新唐书·南蛮传》中提到:“贞观三年(公元628年)东谢地区首领谢元琛入朝参见唐太宗,衣着披帔上卉服鸟章,……卉服鸟章俱集蛮邸”。文中的“卉服鸟章”就是用蜡染工艺制作的服装,“东谢”指的是现今的贵州三都县、榕江县一带,“谢元琛”是当时该地区的苗族首领。由此看出,唐代时期,位于西南的贵州地区不但掌握了蜡染工艺,而且用蜡染服饰的图案更是丰富精美,反应出唐代时期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蜡染工艺已相当成熟。
到宋代,蜡染工艺开始兴盛,西南少数民族已经在民间大范围流传,出现对蜡染工艺进行详细描述的文献,对西南地区蜡染工艺的记载也更为明确和详细。南宋孝宗淳熙年间,周去非在靖江府(现桂林)任通判,当时写下反应现广西为主要区域的史料著作《岭外代答》,文献中记载着“瑶人以蓝染布为斑,其纹极细,其法以木板二片镂成细花,用以夹布,而熔蜡灌于镂中,而后乃释板取布投诸蓝中。布即受蓝,则煮布以去其蜡,故能受成极细斑花,灿然可观”。从文中的描述可得知,南宋时期西南的苗、瑶族地区先民曾用刻板镂空注蜡防染的形式制作蜡染。
同时,同时南宋时期的朱辅在《溪蛮丛笑·点蜡幔》中也有“溪洞爱铜鼓甚于金玉,每模取鼓文以蜡刻板印布,入靛缸渍染,名点蜡幔”的记载。其中描述了当时西南苗族地区用布借助蜡和染色来拓取铜鼓上的图案,其做法是把白布蒙在需要摹取的铜鼓图案上,用蜡在布上来回摩擦后再染色,这样就把铜鼓图案转移到布上。这种做法正是与沿用至今的蜡染工艺有异曲同工之处。
从《岭外代答》《溪蛮丛笑》中的记载看出,当时对蜡染工艺的记载已经十分详细,此时期的西南地区工艺水平已经十分规范,明确提到以蜡作为防染材料制作蜡染。除了文献记载,还有部分流传至今的蜡染实物,如现藏于贵州省博物馆的宋代《苗族鹭鸟纹彩色蜡染褶裙》,从图案造型和服饰的样式看,与现代的苗族服饰相当接近,可见贵州苗族地区在宋代的蜡染工艺水平就已与当今不相上下。
二、神话传说溯源
目前流传的蜡染工艺主要有“蜡防染”和“枫树汁防染”两种,这两种防染工艺均有其各自的传说来源。从古至今,神话与传说均是蜡染艺术不可脱离的一个重要部分,神话虽然是人民虚拟的,但在蜡染的发展进程中一直依附在蜡染工艺制作中被口口相传下来,传诵至今。各种各样的神话造型、图案也一直被蜡染艺人们乐此不疲地描绘着。
西南苗族地区人们認为蚩尤是苗族的先祖,以枫树汁为防染剂的蜡染工艺起源传说与蚩尤有关联。蚩尤与黄帝战斗,蚩尤被俘并处以极刑,由此产生“枫树汁做防染剂”。《山海经大荒南经》记载:“有木生山上,名曰枫木。枫木,蚩尤所弃其桎梏,是为枫木”。此记载着蚩尤战败被擒后,被用木枷锁住处极刑,其木枷弃与荒野后化成枫木。因此苗族人们把枫树拜为神树,认为枫树汁是他们先祖的血液,具有消灾祈福的神力,于是利用枫树汁在布上描绘图腾符号和各种吉祥物图案,做成祭祀服饰和幡旗,而后又发展到利用枫树汁防染工艺制作各种布艺日常用品。在广西融水的苗族地区,至今还保留着利用枫树汁作为防染剂的蜡染工艺。
西南地区的贵州、云南、广西均盛产蜂蜡,在唐朝,贵州就把蜂蜡作为进贡朝廷的主要贡品。在西南大多地区,蜂蜡是制作蜡染必不可少的材料之一,因此贵州地区与蜂蜡有关的蜡染传说也很多。关于“蜂蜡防染”工艺的蜡染起源,在西南的苗族地区有这样的传说,传说苗家有一位美丽却贫困的姑娘因没有漂亮的衣裙无法参加寨子举行的各种庆典活动,每当寨子的青年男女在载歌载舞的时候,她只有一个人在家里默默地织布。有一天,房梁上的蜂巢突然掉落在她织好的白布上,蜂蜡渗入到了布中并留下斑点,姑娘十分着急想把蜡斑点去掉,于是把布放入蓝靛中染成深色。当她用热水把布进去清洗后,却发现原来有蜡的地方变成蓝白的花纹,十分漂亮。受此启发,姑娘用蜂蜡在布上画出各种图案并做成衣裙参加节日活动,吸引了许多人的目光,小伙子都纷纷来向她示爱,姑娘们也来向她请教制作方法,蜡染由此在苗族地区流传开来。这个美丽的传说因其富有浪漫色彩一直被苗族地区人们和从事蜡染研究及创作者作为蜡染的来源而津津乐道,然而这个传说里面并未提及故事发生在何时,对于追溯蜡染起源不能作为有力证据。
关于蜡染的起源,在苗族地区流传的一首《蜡染歌》是这样讲述,在远古时期,老人开始造天地时候,天由于不牢固经常塌下来,于是老人请女神娃爽缝制一把撑天伞。娃爽用云雾织成白布后晾晒在梨树底下,蜜蜂采蜜时候将蜂蜡粘到布上,把落在白布上的梨花印出轮廓,地上的蓝草分泌汁液把白布染成蓝色。娃爽看到自己的布被弄脏后十分焦虑,此时天上的太阳看到后劝她不要着急,并帮忙把蜡晒化,布上出现了惊奇的蓝白花纹,十分美丽。娃爽把布做成撑天伞,蓝底变成了蓝天,白花变成白云、星星和月亮。后来娃爽又把这种染布技艺传给了人间的姐妹,于是蜡染技艺便在苗族地区流传。这个传说把蜡染的起源时期推至远古的天地形成时期,这明显与真实情况有偏离,但从另一方面也反应出西南地区人们对蜡染保持着热爱和尊敬,所以各种各样有关蜡染的神话传说传唱至今。
神话传说虽然存在真实性的疑问,但其中内容都充满在当地人们对祖先、对生活的美好憧憬,这也给蜡染的文化填上浓丽的一笔。
任何技艺的起源都是伴随在人类劳动、活动过程中产生的,蜡染工艺的产生也是如此。在信息化时代高速发展以及考古学不断向前推进的当今社会,考究蜡染工艺起源的文献、文物会变得越来越客观。同时,在对蜡染工艺进行溯源时,也不可忽视蕴含丰富地方人文色彩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这一部分内容是蜡染文化的不可缺失的重要内涵文化。
参考文献:
[1]贾京生.中国现代民间手工蜡染工艺文化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2]贺琛.杨文斌.贵州蜡染[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9.
[3]张世申,刘雍.中国贵州民族民间美术全集.蜡染[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8.
[4]陈维稷.中国纺织科学技术史[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