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溪子
随着年岁的增长,毛病便找上门来。记得老父亲曾经说过,人到了一定的年龄都会老,只不过有人从腿上先老,有人从眼上先老,有人从牙上先老……老父亲的话大概是经验之谈,的确灵验。过了五十岁,虽然自己觉得与年轻时无多少异样,但眼睛却老了起来。
我学生时代便戴上了近视眼镜,只是度数不深,而且几十年一贯制。过了五十岁,却一下子觉得视力大降。到眼镜店一查,眼镜度数浅了。浅了就加呗。如此三五年一加,有一只眼居然到了600多度。人们不是都说人老了近视只会减轻吗,我为何反而逐年加重呢?经医生检查,发现我长了老年性白内障。有病就治呗。可是,一边治,白内障一边发展。又过了些年,医生说:“你的白内障可以考虑手术了。”我是一个老保守,心想:手术换了人工晶体,岂不是破坏了父母所赐的“原生态”躯体吗?故迟迟未做手术。过了古稀之年,医生警告说:再不手术,就会影响手术后的效果了。无奈,只好手术。
两只眼睛都做了白内障手术,换上了人工晶体。当医生揭掉蒙在我眼上的纱布时,我眨了眨眼睛,有点惊呆了:世界竟然那么亮,从未见过的亮!屋里的墙壁那么白,白得刺眼;窗外的树那么绿,绿得发蓝;远处的楼宇那么清晰,清晰得小了许多……一切全变了。啊,世界原来是这样的!我欣喜不已。
欣喜之余,我产生了一个问题:现在我看到的一切是真实的吗?如果是真实的,那我以前看到的一切又如何呢?我问医生,医生说我现在看到的世界是真实的;以前看到的也是真实的,只不过受白内障的影响效果差一些罢了。我疑惑:差一些?差别不小啊!于是又问:“人工晶体会改变所见事物的形象吗?”医生道:“不会,人工晶体就是一个透镜,外边是什么样,透镜里就是什么样。”“那人工晶体和人体本来的晶体完全一样?”“那倒不是。虽然两种晶体的作用一样,但毕竟一种是人体原有的天然有机体,另一种是人工制造的无机体。”
我这个人好钻牛角尖。我想,既然是两种不同的晶体,说明他们之间是有差别的;有差别的物体,作用和功能会完全一样吗?我认为不可能!它们的作用和功能也会有差别,只不过差别有大有小,可能小到很难觉察。因此,人通过自身的晶体与通过人工晶体看到的东西,应该是有差别的。
由此,我进一步想,世界万物都是有差别的,“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那么,就人体自身眼睛的晶体而言,不同的人晶体也不可能完全相同;晶體既不完全相同,那么,不同的人通过自己的眼睛看到的事物,也应该有所不同。这就是说,同一样东西,通过不同人的眼睛去看,看到的结果是不尽相同的。既然如此,问题就产生了:谁看到的东西是真实的呢?
我带着这个问题去请教一位研究哲学的朋友。朋友告诉我,视觉是感觉的重要组成部分。感觉的差异性与事物真实性之间的关系、由感觉得出的认识与事物真实性之间的关系,是十分复杂的哲学问题,涉及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相对主义。他为我讲了足足半个多小时,我觉得懂了,可又好像没太明白。哲学有点太深奥了,那就别做哲学抽象思辨了吧。我想根据朋友的指点、生活中常常发生的事、自己的思考,理出一点想法,哪怕是胡思乱想。
一个事物,例如一棵树,不管我们对它的看法有多大的差别,它是的的确确在那儿的。你看它有一丈高,我看它只有九尺高。用尺一量,它有自己的高度,既不会因你的看法而增高,也不会因我的看法而降低。这大概就是事物的客观性吧。显然,因为我们的看法不同而否定树本来的样子,是站不住脚的;如果再进而否定树的存在,那就更荒谬了。这是问题的一方面。
另一方面,不同的人看同一个事物,视觉结果是有差别的,由视觉进而形成的认识也是有差别的。这一点,对我颇有启发。
不可“固执己见”。对人对事有自己的看法是应该的。如果什么看法都没有,或者是自欺欺人,或者是有几分糊涂。相信自己的看法也是应该的。如果对自己的看法毫无自信,或者会成为东倒西歪的墙头草,或者一事无成。但是,也不能因此而走到另一个极端——固执己见。须知我们的看法,只是对这一事物诸多看法中的一种,可能真实反映了该事物,也可能近似地反映了该事物,甚至看到的仅仅是假象。有主见而不固执己见,是一种高境界。
多听听不同意见。古人云“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为何?我想,就是因为人对事物的看法有差异。一个人的认识,可能正确,也可能失之偏颇;综合多人的看法,才能更加接近事物的本来面貌。
冷静分析自己的看法。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看法?我以为,除了眼睛(晶体)的差异之外,与视物的角度、远近、环境的明暗都有关系。所谓“一尺之材,置于高山之巅,仰而望之,材非长也,位高也”,即说明了角度不同,观察事物结果的巨大差别,甚至与人的“眼光”也有关系,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也。有了一种看法,用理智将自己的亲眼所见“审视”一番:是在什么环境、条件下看的,是否站在不同的角度看过了,有什么主观因素的影响……如果这样,看法可能更接近于真实。
看来,亲眼所见,真乎、假乎,是不能简单一言以蔽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