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青一
我的父亲的爱,在一页又一页纸的书写中。他为我书写文字所用的稿纸虽然没有山高,但确实是一摞又一摞的。
其实,我在读中学时,有好长一段时间,不太喜欢父亲。因为,他动不动就批评我、教训我。那时,他是一位严厉的父亲,我是一个多少有些叛逆的中学生、一个不算太听话的孩子。尽管母亲私下多次劝我,说父亲虽说方法不当,但出发点是好的,都是为了让我有出息、让我成长进步。但我听不进这些话。
我改变对父亲的态度,是我十四年前考入佳木斯大学读书收到父亲的第一封信开始。信中有些话让我至今都记忆犹新。
“青一,我过去对你的教育太武断、太专制。我只考虑自己的脸面,没有顾忌到你的感受,动不动就发脾气,对你横挑鼻子竖挑眼,甚至用一些难听的语言责怪你,对你的内心造成了伤害。这一段时间,我在深刻反思自己、检讨自己,对自己过去错误的做法感到内疚。在此,我郑重向你——我的宝贝女儿表达歉意!我也想从我个人的经历,告诫所有脾气暴躁的家长,请站在孩子的角度,花点时间去考虑孩子的需求……”
父亲的一句道歉,让我感动。这封信他是用心写的,带着感情写的。这封信是他改变对女儿培养教育方法的开始。从这封信开始,他再也没有直接了当的训过我,即使有批评的语言,也换做了一种委婉的方式。
不到两个月的时间,父亲又先后给我寄来了两封信。他嘱咐我,一个当代大学生必须掌握现代科技,但中国传统文化不能放弃,特别是一个学中文的大学生,首先要拿稳钢笔,方块字要写好。父亲告诉我,给他的回信必须写在稿纸上。
读大学的第一个学期放寒假我回到了我的老家——边陲小县城逊克。一天晚上,父亲问我说,他给我的信愿意看吗?我回答,愿意看,读每封信都有新收获。父亲高兴地说:“那我今后尽可能保证每月一封!”父亲十四年前的这句承诺,开始了他爬格子的辛苦之旅。父亲用耐力和毅力将自己的承诺坚守到现在。并且,父亲从来不用电子邮件,给我寄信,每次都是到所在地的邮局花几元钱寄的挂号信。
父亲给我写信,从来不是提笔就写,也很少唠家常。他根据我的思想实际,每封信选一个主题,每次都是反复修改,没有一封信是一次写成的。听母亲说,最多的一次,他改了七稿才算满意。
这就是我的父亲赵明德,其实多数的时候我都是按老家习惯称呼他为“爹”。父亲当过老师,从事过宣传工作,在行政执法部门也有工作经历,出版过书,还当过小领导。用他自己的话说,无论做什么工作,手中的钢笔一直没扔。父亲退居二线后,从老家逊克来到我生活的城市佳木斯。因为母亲到了冬季就犯气管炎,所以每到冬季父亲就陪着母亲到空气湿润的渤海湾海边小镇住上几个月。不论走到哪里,父亲的第一项工作就是订阅《人民日报》,然后再到图书馆办理个借书证。他走到哪里,就把读书看报的习惯带到哪里,把对女儿的牵挂带到哪里,把他年轻时养成的晚上写文章的习惯延续到哪里。
晚上,他把自己关在屋内,开始爬格子。父亲说,只有夜晚的寂静才能调动大脑的思维。灯下,他与思考相伴,与文字相随,每写一封信都绞尽了脑汁。他反对单纯的说教,也不喜欢灌输式的语言。同样一个事,有时他会站在一个父亲的角度去阐述,有时会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谈看法,有时会站在当事人的对立面去辩解,有时会站在一个朋友的角度分析起因或后果。然后,他会告诉我,只有认识到生活的反面,才能体会正面的意义。
父亲给我写了这些年的信,每封信都让母亲先把关,母亲看信笑了,父亲心里就会踏实,才会将信寄出。母亲看信后即便没有表态,但她的表情会让父亲心里清楚这封信在母亲那里没过关,父亲会毫不犹豫的重新写。即使回到佳木斯,父女两家住在同一个城市,我依然会收到父亲的信,
这么多年,父亲给我写信都是随着我年龄的增长与学习、工作、生活环境的变化而更换内容与主题。信的意义及对我的影响早已超出信本身的涵义。在我迷惘的时候,父亲的信是我人生平稳行走的拐杖;当我走向社会寻找自己的事业时,父亲的信是我前行的航标;当我踏上工作岗位的时候,父亲的信是时刻提醒我干好工作的警钟。
最初,是我一个人看信。后来,我和爱人一起读信。再后来,我读信,爱人和儿子听信。读父亲的信,是我人生最大的精神享受。与其说我是读着父亲的信成长的,不如说是父亲的信激励我前行的。父亲写信耗费了心血,我读信收获了进步与成熟。
给父亲回信,我也坚持用钢笔书写。见父亲的来信写得那么投入,我动笔之前也开始认真琢磨。每次提笔的时候,我脑海中时常出现父亲在灯下奋笔疾书,母亲聚精会神记笔记的表情。这表情给我增加信心,更增加智慧。这表情已成为激励我学习永恒的背景。正因为这背景,我回信也是经过认真修改后才能寄出。对有些问题弄不明白的,我会在给父亲的回信结尾处特作说明,请求父亲帮助解答。无形之中,父亲的下封信成了完成女儿的命题作文。但有一次,我把问题弄大了。虽然我不是故意为难父亲,但在信中提出的一个比较难的法律层面的问题确实把父亲难住了。父亲经过认真思考,和母亲商量后,报考了省委党校的法律专业本科。一个五十多岁的人,為了补上自己在法律方面的短板,读了四年函授大学,得到的不仅仅是大学文凭,更让自己的短板加长了许多。这就是我“土老帽儿”父亲的人生态度。
我回信,有时对父亲的观点也不完全认同。父亲说,有些问题可以讨论,更可以争论,有些道理会越辩越清。老有老的阅历与见识,年轻有年轻的观点,这种见识和观点难免发生碰撞。说白了,都感觉自己是对的。当遇到无法统一、无法融合的时候,父女之间会达成一种默契——搁置争议,各自保留看法,让岁月检验与评判。
我在报刊上发表了几篇文章后,就有点飘,就不知道骄傲分文不值的道理了。后经过母亲的提醒,才有所醒悟。尽管经过这几年的历练,自己的文笔是有点进步,但对事物的认知、学识的探究、思想的提炼、问题的处理、人生的思考与父亲比起来依然显得很稚嫩。从文字方面,我追求的是文采,父亲考究的是立意;从工作方面,我看重的是华美,父亲倾向的是朴实;从生活方面,我向往时尚,父亲舍不得传统。我虽然比父亲多读了几年书,可父亲的阅历与见识告诉我,经验是有用的,教训也不都是废品。校园专区
我不会忘记,当我考上公务员的时候,父亲信中告诫我,要夹着尾巴做人。不要以为自己这回有铁饭碗了,如果不努力工作,铁饭碗照样会变成泥饭碗;年轻人不要盯着名利去敲幸福之门,只要努力了,奋斗了,自然就会走进幸福之门。父亲用传统文化思想与现代价值理念,以睿智豁达的言行呵护女儿的心灵成长。
当我到乡镇工作的时候,父亲信中提醒我,乡镇干部在农民群众那里,就是为他们服务的。在百姓面前,别把自己当干部。和农民群众一定要处好关系。你尊敬他们,他们才会支持你的工作。千万别嫌弃他们,农民群众不容易,他们到城里办事找你,别躲,对他们一定要热情。帮助群众,也是帮助自己。记住,百姓的赞许是对乡镇干部最好的奖励。
当我结婚成为人家的儿媳时,父亲在送我祝福的同时,也反复叮嘱我,到了婆家,不要娇气,要孝敬公婆。公婆岁数大了,做儿媳的要多干点活,不要惹公婆生气。只孝敬自己父母,不孝敬公婆,那是缺少家庭教养的表现。你怎么对待公婆,将来你的儿媳就会怎么对待你。
尽管我已成为孩子的母亲,父亲在信中仍然教育我,让我给孩子做个榜样,做一个正直的人,说话办事必须坦坦荡荡。并且不要传播小道消息,不要传播负面新闻,不要传闲话,不要望风扑影诋毁他人。父亲在信中说,背后说人好话是智慧的表现,背后说人坏话是愚蠢小人一个。面对社会上的一些阴暗面和消极落后现象,父亲怕我受其影响,他在信中严肃地要求我做一个具有正义感的人。他指出,有正义感就必须有一个清醒的明辨是非的头脑。一个人如果总是盯着潮湿,时间长了,内心肯定干爽不起来。老看着黑暗,是不会把自己阳光起来的。想让自己干爽,必须远离潮湿。想让自己阳光,必须先从黑暗中走出,让内心亮起来,否则,即使外面阳光,内心也是黑暗的。
这些年,父亲将中华汉字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有序书写。只有我知道,十四年的书写,每一封信里都有父亲的思想、父亲的期盼,父亲的微笑,更有父亲的辛劳。一百多万字的辛苦與思想为女儿铺就了一条通向未来的希望之路。
落墨成字,是父亲在时间深处留下的痕迹。这些年,工作之余,他把精力都用在读书写字上。耗时劳心,每封信凝结出的感悟与哲理及所承载的情感厚度,是电子通讯无法替代的。
“土老帽儿”是父亲的自我戏语。他表示,自己是不会让手中的笔休息的。
(编辑·李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