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忠宇(大连工业大学艺术与信息工程学院,辽宁 大连 116034)
本文以两宋时期为背景,描述工笔花鸟画在两宋时期的发展状况。以五代时期黄筌代表的“富贵”风格与徐熙为代表的“野逸”风格对北宋初期的工笔花鸟画,有着极大的影响。郭若虚曾在《图画见闻志》中提到:“黄家富贵,徐熙野逸。”徐熙和黄筌,他们两人分别创立了“野逸”和“富贵”的不同风格,并形成了“落墨为格”和“以色为重”的艺术语言。
公元960年,陈桥兵变以后,赵匡胤为帝,建立宋朝。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教育等高度繁荣的时代。早在五代时期西蜀和南唐就已经开始设立了专门从事于绘画的机构——画院。沿袭五代时期的“画院”,北宋初期对于“画院”的继承与发展成立了——翰林图画院。“翰林图画院”的成立与发展促进了花鸟画在院体画中的主要地位。为方便书写本文将“翰林图画院”简称为“翰林画院”。北宋建立初期宋太祖赵匡胤尤爱文艺,扩大了“翰林画院”的规模,吸纳绘画人才,西蜀与南唐两地的画院中的画家也进入其中。
“徐黄异体”指五代时期西蜀画家黄筌与南唐画家徐熙二人。随着花鸟画的发展,技法与精细度的熟练。形成了以黄筌、徐熙为代表的两种绘画风格。
1.以徐熙为代表的工笔花鸟画,落笔较重,略施丹粉之色,便骨气过人,生意盎然。有
“江南花鸟,始于徐家”与“下笔成珍,挥毫可范”之美称。
2.以黄筌为代表的花鸟画,给人的普遍印象是一种富贵之风,后人称“黄家富贵”。这种富贵之风有两个方面的含义。第一是从作品的题材方面。黄筌在宫廷之中耳濡目染,所以多画珍禽瑞鸟,奇花怪石。绘画作品满足了宫廷内帝王、贵族的好奇与热衷于富贵的心理需要。第二是作品在造型与设色方面。黄筌精通于工笔的画法,绘画的线条以均匀、纤细等为首要,不仅造型准确,而且注重颜色的晕染,描绘出的形象惟妙惟肖,刻画出所画之物的内在生命力。
西蜀黄筌为代表的“黄家富贵”,与南唐徐熙为代表的“徐熙野逸”。对于宋代工笔花鸟画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宋徽宗是宋朝的第八位皇帝,酷爱绘画并且十分重视,扩建画院、建立绘画的学堂、收藏与鉴定宫廷的藏画,曾主持编著《宣和画谱》一书,北宋末期画院体系日益完备,“画学”也被列入于科举考试当中,画家可以通过考试而进入宫廷谋取职位。受此影响花鸟画得到了空前的繁荣发展。
宋徽宗在花鸟画中十分重视“格法”,宣和年间的画家韩若拙在《山水纯全集》中提到:“人之无学,谓之无格;无格者,谓之无前人之格法也。”这便是——格法。学习古人的经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古为今用。使得工笔花鸟画家再思维方式上的学习内容首先便是学习古法。宋徽宗效仿于薛稷,自己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书写风格,宋徽宗所创的“瘦金体”的文字样式。宋徽宗作为一个有着书法与绘画才华的艺术家,把书法与绘画进行结合相容,为工笔花鸟画开创了以诗、书、画为一体的新局面。
宋徽宗为宋代工笔花鸟画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工笔花鸟追求的精细与富丽中无不体现着宋徽宗在其中的重要作用。
“院体画”是中国画的一种形式。宋代翰林画院与之后宫廷画家精工的绘画方式。也有专指南宋画院作品,也指非宫廷画家但效仿南宋画院的绘画风格。为了迎合宫廷贵族与君王的需要,多以花鸟、山水、鱼虫、宫廷生活为题材。绘画作品形神兼备,风格华丽精细。
南宋时期,宫廷内的工笔花鸟画已经有了很大变化。绘画作品的风格在布局上开始摆脱北宋时期严格对写实的要求,开始注意绘画对象的空间关系,追求表现的生动,运用细笔画羽毛,运用粗笔画树石,粗与细相互结合,刚柔并进,加强了绘画作品的画面层次感,运用不同的笔法与墨色,以表现画面的层次关系。
由精巧富丽向野逸,由绚烂趋于平淡。成为南宋工笔花鸟画的重要特点。
南宋前期的工笔花鸟画文对北宋时期的花鸟画的模式与观念进行了继承,常常以不忽视对象的形与神为基础上进行对于意的抒发,用写实的手法描绘着寄托着文人情怀的竹梅。发展至后期,题材执著于梅、兰、竹、菊而不尽人意。于是,一些花鸟画家及与他们的追随者便则借鉴人物画中的白描,发展成为了一种手法精细但饱腹情谊的绘画样式——白描花卉。
南宋时期的工笔花鸟画,是一种承继了北宋水墨竹梅的传统,运用较写实的画法,描绘对象以达到情感的抒发。
总得来说,本文从徐黄异体、宋徽宗、院体画、白描花卉的角度对工笔花鸟画的发展进行阐述,从内因来说,两宋时期的工笔花鸟画家们一方面向前人们学习与继承,另一方面,他们又不断的发展新的表现方式,寻求精神依托的新的对象,注重绘画的个性,提高了绘画审美意味。从外因来说,在两宋时期的政治支持下,多种文化的相互借鉴与交融,对于工笔花鸟画的发展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两宋时期的工笔花鸟画为中国乃至世界留都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