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倩蓝 李正(苏州大学,江苏 苏州 215006)
说起独立设计师这一概念,简单来理解就是设计师为自己的品牌做创意总监并且拥有较大的自主权,并且基本以人员规模较小的工作室的形式进行,设计的自由度往往更高。
从以往实践中看,创意总监通常都会遇到在平衡商业性这个问题上的困境。品牌规模成长到一定程度,就会面临一个如何在继续保持稳定的业绩增长的同时并且坚守个人设计理念的挑战。随着业绩的增长就意味着消费受众群体的扩大,这就需要更加宽泛地走入公众视野去考虑顾客的着装品位与习惯。现实来看,在一些明星设计师的华丽光圈背后,他们都必须清楚地明白服从商业规律的重要性。典型的品牌就包括MICHALE KORS,TORY BURCH, COMME DES GARCONS的PLAY系列等。但依旧有不少设计师陷入这种挣扎,本质上看就在于对设计的肤浅理解,以及设计师对自己角色理解的差异,而非单纯的是一位艺术家。
然而,独立设计师品牌要是想要获得成功可以面临两种选择,一类是在坚守个人风格的前提下追求商业上的可持续发展,只面向自己的受众群体。比如亚历山大·麦昆。另一类则是邀请投资人介入,但专业资本在进入品牌后就是为了在最短时间内将利益最大化,此时设计师就必将在设计理念的自我坚守与资本化之间摇摆不定。所以,无论什么时候,设计师都应该明确界定好自己未来的方向,就如无用品牌创始人兼创意总监,马可女士所说的,希望能坚持做有感而发的设计,而不是为了“Deadline”赶期,如果当设计只作为商业运作的流程而不再是一种信仰和坚持时,就会彻底丧失了乐趣。一旦清晰了自己的目标,设计师应当做的就是坚守。
若以上述概念来定义独立设计师,中国80年代就已经有了自己的独立设计师,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已经渐渐消失匿迹,另一些则已经发展成为上亿规模的产业,如早期北京的马羚,上海的叶红,广东的刘洋。不过这批最早的创业先锋中的大多数的商业成果都如浮云般短暂,原因也是极简单又复杂——生不逢时。[1]受当时客观条件的限制,顺应商业自然规律,其发展逻辑也几乎是先立足国内,并且设计师本人也几乎没有前人的经验可以借鉴,主要还是欠缺对商业体系的理解,却忽略了一个品牌的成功需要的是营销、传媒、零售等专业团队的支持链。
反观时代的发展,首先海外的设计师市场本身更为成熟,并且也有着更好的买手店平台等商业考量,现今一些一线买手店也更愿意寻找这些具有相同价值观的新起之秀进行合作,国际市场以买手店(SPECIALTYSTORES)为主流的成熟分销体系,使得现在一些设计师也不难可以在创业之际便立足于一个国际舞台。除此之外,登陆海外时装周也是一个可以常项选择,比如拿Pitti Unmo(佛罗伦萨男装周)来说,无论是从展会本身,还是与Pitti各个层面的互动,都有很多东西值得观察与学习,并且已经有些许独立本土设计师把握到了游戏规则,并顺势获得了良好的发展。因此,中国时装创业者们想要打入国际市场,Pitti不失为一个理想的落脚点。[2]
在此之前,我们本土的独立设计师并没有因为“中国”身份而获得海内外媒体不同寻常的关注,但我们现在也需要合理地去看待这种身份认同,归根结底来说是要把媒体关注转化为有效的购买行为为实质性问题。
长久以来,我们的许多本土设计师总是本能地去展现一种“民族性”,龙凤、旗袍、华服、灯笼等符号式元素以及儒学等中华传统价值观成为服装的主要表现元素,所以渐渐地有越来越多的人会去考虑什么是“中国时装”。社会学家皮埃尔·布尔迪指出每个人身上都有一种“习性”——这种习性形成于我们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社会教育。对于我国的第一代设计师来说,成长于一个绝对的集体主义时代,有时候,我们的“民族情怀”并不是一种选择。
但如今最新一代的中国青年设计师已经逐渐褪去一些标签化的民族式审美,拿掉那些有标志性的局部和细节,把明显东方的特征变得不明显,藏起来。混合更多的不同元素。再比如本土年轻的独立设计师品牌SANKUANZ,就已经跳脱出传统的中国式审美,他的这种“玩着做”的态度与设计风格,便是最新的“中国时尚”。
无用品牌创始人兼创意总监马可女士,在接受媒体访问时就曾表示,怎样通过设计去体现中国精神或怎样表达中国元素,这都属于结果而不是出发点,这也是她在做设计时最不去想的一件事。真正的出发点应该是作者的內心,作为一个中国人在这片土地成长至今,只要做发自内心的设计,根本不用担心做出的东西不中国。
所以,即便如今中国时装设计师已经踊跃出现在国际时装T台上,从被“欣赏”到“被消费”,中国设计师的国际化进程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这个世界上,什么都容易改变,“观念”却是最难改变的。
连卡佛首席品牌官Joanna Gunn就对年轻设计师做出过这样的建议,设计师需要明确创立品牌的初衷、品牌的未来发展方向以及目标客户群体,始终保持清晰的愿景十分重要,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在不断拓展产品、发展品牌的同时坚持理念不迷失自我。并且学习和借鉴行业内的最佳案例,例如从品牌营销到交货周期,甚至是如何在信息迅速更迭的时代与消费者保持良好的互动。最主要的是,每个人都是与众不同的。一些伟大的设计师有着与生俱来的才华,但其他的大部分人都需要后天的训练(包括教育与行业经验)及坚持不懈的努力工作。每个人通向成功的道路都不尽相同。将与生俱来的才华转化为现实或集结众人之力创立一个品牌并构思出伟大设计理念都是可能的,都可以成就一名优秀的设计师。[3]
参考文献:
[1]冷芸.中国独立服装设计师的前生、今世与未来[J].2015
[2]Tianwei Zhang.从自我革新到创意商业平衡[J].BOF时装商业评论.2018.1.
[3]Queennie Yang.年轻设计师如何成功?[J].BOF时装商业评论.20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