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伟凌 王细妹 陈 依 袁兰凤 江敏仪
(广州市花都区花山镇卫生院 广州 510880)
分娩过程中为避免会阴裂伤,时常需要采取会阴侧切手术,但术后需进行缝合,探讨适宜的缝合方式,以缩短缝合时间,促进伤口愈合对产妇有利,同时,会阴侧切术的护理也值得探讨[1]。本研究对会阴侧切皮内缝合与外缝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比较,并且总结护理体会,为医师和护理人员选择缝合方式和执行有效护理方法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我院自2016年1月~2017年10月收治的行会阴侧切皮内缝合孕产妇80例作为内缝合组,年龄在24~35岁,平均年龄(28.1±6.4)岁,孕周37~41周,平均孕周(39.9±9.3)周;同期行会阴侧切皮外缝合孕产妇80例作为外缝合组,年龄在23~35岁,平均年龄(27.7±6.3)岁,孕周37~41周,平均孕周(40.2±9.4)周。经伦理委员会批准,签署知情书,配合本次实验,排除高危产妇、精神疾病者、有妊娠期合并症者、恶性肿瘤者。两组孕产妇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1内缝合组
采取会阴侧切皮内缝合,缝合阴道黏膜、肌层方法与外缝合组一致,使用自带三角针、可吸收手术缝线,从侧切口的顶端皮内进行缝合。第一针采用间断缝合,将切口的切口顶端对齐,打结,但是不剪线,针线贴着顶端从皮下穿出,采用连续褥式缝合,将皮内组织缝合至处女膜的内侧,打结,针距保持0.5cm,术后健侧卧位,不需要拆线。
1.2.2外缝合组
采取会阴侧切皮外缝合,选择0号可吸收手术缝线对从伤口顶端开始缝合,连续缝合阴道黏膜,直至处女膜边缘,将创伤边缘对齐,缝合肌层,对肌层及皮下组织进行间断缝合,全层缝合,不可以留下死腔,针距保持1cm,选择丝线,间断缝合皮肤,密切观察对合程度,5d拆线。
1.2.3护理方法
两组均给予细心的护理,孕产妇因知识缺乏、易乱想等原因,造成焦虑、抑郁、恐慌等负面情绪,因此多与孕产妇聊天,同时鼓励家属与孕产妇聊天,给予孕产妇足够的关心和爱护,对疑问给予认真的解答,减轻孕产妇负面情绪;指导孕产妇在产后的饮食,产后1h多吃高蛋白、高热量、容易消化的流质食物,补充营养和体力;注意产后7d内尽量保持健侧卧位,尽量不要下蹲,避免切口裂开;产后8h可以下床,运动幅度要小,避免伤口牵拉;注意会阴部位的卫生,每天消毒外阴皮肤,保持干燥,勤换会阴垫,对于会阴水肿,可给予50%硫酸镁溶液湿敷消肿。
切口疼痛情况评定标准[2~3]:I级:轻度疼痛,持续时间不长;II级:轻度疼痛,有不适感;III级:中度疼痛,不影响生活;IV级:中度疼痛,影响日常生活;V级:重度疼痛,影响日常生活;VI级:剧烈疼痛,影响日常生活及性生活。伤口愈合评定标准:伤口恢复平整,可正常生活,评定为甲级。观察切口处是否出现脓性分泌物,可进行病菌培养,判定为切口感染。
内缝合组切口疼痛程度轻于外缝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切口疼痛情况对比 [n(%)]
组别nI级II级III级IV级内缝合组8068(85.00)8(10.00)3(3.75)1(1.25)外缝合组8029(36.25)19(23.75)29(36.25)3(3.75)χ26.198P<0.05
内缝合组伤口愈合甲级80例(100.00%),外缝合组甲级80例(100.00%),两组孕产妇伤口愈合甲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会阴侧切是常用的辅助分娩方式,主要用于加快第二产程,改正胎位不正以及分娩困难,但会阴侧切具有两种不同的缝合方式,可能导致效果不同。一般常采用的皮外缝合具有较大的弊端,需要研究更加有效并且安全的缝合方式[4]。
皮内缝合是较常使用的缝合方式之一,首先皮内缝合省力,可减轻产妇痛苦,并且较皮外缝合造成的切口更加美观,对有美观要求的产妇尤其有利,符合产妇爱美心理[5]。并且皮内缝合无需拆线,术后恢复也较常规缝合方式更快,因此是一种较皮外缝合更优秀的缝合方式。本研究结果中显示,内缝合组切口疼痛程度轻于外缝合组,说明内缝合造成的创伤更小,因此更不容易引起切口疼痛,产妇更加容易接受。有研究认为,皮内缝合对伤口的愈合更加有利,是更为科学的缝合方法,本研究对两组切口感染率的对比发现,更小切口、无需拆线的皮内缝合方式均为甲级愈合,安全性可以保证[6]。除了适宜的缝合方法外,会阴侧切还需配合精心的临床护理,为产妇普及相关知识,预防切口感染,并且给予心理护理,增进双方配合,在住院期间,需要注意饮食搭配,以收到更好的切口恢复效果。
综上所述,会阴侧切采用皮内缝合可减少切口疼痛以及感染发生率,并且有利于切口愈合,是一种有效的护理方法,并且配合精心的临床护理可提高产妇住院期间生活质量,对产妇有利。
参 考 文 献
1 林东红,邱柳华,李艳虹,等.初产妇经阴道分娩时会阴侧切和会阴自然裂伤对盆底功能的影响.广东医学,2013,34(5):738~740.
2 凌艳姣.会阴侧切伤口三种缝合方法硬结发生率的比较.护士进修杂志,2005,20(6):559~560.
3 姚维银,吴晓琳.品管圈在降低产妇会阴侧切率中的效果观察.护士进修杂志,2014,10:891~892.
4 宋亚琴,马锦琪,徐惠英,等.护理干预在限制会阴侧切中的临床探讨.实用医学杂志,2012,28(22):3832~3833.
5 刘玉萍.改良会阴侧切缝合术在产科的应用及护理.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26(9):36~37.
6 郭仁妃,吴燕,王爱宝,等.不同分娩方式产妇产后阴道收缩力及性生活质量比较研究.重庆医学,2017,46(26):3696~3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