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燕舞
摘 要:当前,学生被动学习的现象比较普遍,课堂上被动地接受知识,老师给多少,学生学多少,不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是新课程的重要目标。因此,引导学生全方位、高质量、多层次地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实在是培养富有主动精神和创意意识的高素质人才重中之重。提升教育理念,改变教育行为,成为当务之急。
關键词:教学情境;探究性;自主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
如何激起学生学习的动机和他们的求知欲望呢?我认为,在教学中要把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及学习兴趣激发起来,转变为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动力,最关键的一点是,教师能适时创设激起学生探究动机的情境。例如,我在教学“认识一位小数”这一课时,先让同桌之间合作量一量课本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厘米,学生最后发现所量得到的结果都不是整厘米,无法说出准确数量时,我就抓住时机说:“到底能不能用厘米作单位来表示长宽的准确数呢?”(能)“那么,我们该用什么数来表示呢?看看谁能从例1中寻找出解决理由的策略,从而证明自己的实力,所以,学生自学、深思都特别认真,最终大部分学生都能达到目的。
二、学习方式上进行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
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对一个人的成长很重要。同样,学习环境、学习方式对学生的人格、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也很重要。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在学习方式上的改革之一就是合作学习。课堂上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形:教师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但学生还是自己做自己的,一点看不到合作的迹象。这是由于教师没有教给学生合作的策略,使合作学习的环节流于形式,失去了它的作用。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在合作学习活动之前,教师必须讲清合作学习的具体要求,每一个步骤该怎样做,目的是什么,一定要讲得细一些。只要掌握了合作的策略,以后再合作,学习效率就会大大提高。
三、加强动手操作,让学生体验自主探究的过程
知识固然重要,但探究知识的过程更重要。尝试的过程是学生主动探求知识和发展能力的过程,也是创新的过程,这个过程是逐渐由“试一试”逼近创新的境界。动手操作是自主探究性学习中经常采用的重要策略。
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我首先让学生剪下一个圆,师:同学们把你所剪下来的圆片对折,打开,换一个方向对折,再打开,反复折几次。(学生动手操作)师:对折若干次后你们发现了什么?生1:折痕相交一点,交点在圆的中心。生2:每条折痕一样长,交点把折痕分成了相等的两部分。……师:你们有这么多的发现很好,这些折痕相交于圆中心的一点,我们把圆中心的这一点叫做圆心,圆心用O表示。师:你们发现圆心把每条折痕分成了相等的两部分,这是凭眼睛估计的,是否真的相等,请同学们拿出尺子量一量,并记下所量的长度。(学生动手操作)生1:相等,都是2.3厘米。生2:相等,都是2.4厘米。生3:相等,都是2.5厘米。生4:相等,都是2.8厘米。师:你们的结论,教师不否定。请在你们的圆上任取一点,量一量圆心到这点的长度,多做几次,并记下所量的长度。(学生动手操作)师:观察你们所量的数据,从你们所量的数据中,有没有规律?若有,这个规律是什么?生:有,相等。师:相等说明了什么?生: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此小节的数学,学生在教师的诱导下,通过剪一剪、折一折、量一量的策略,自己发现规律,主动获取知识,在自主探究知识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四、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空间
灵活性人格表现为反应敏捷,易于接受新的事物,善于随机应变,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能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分析理由、解决理由,它是创新活动必要的人格因素,培养学生灵活性思维是灵活性人格的灵魂。所以,每一个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开发,培养学生的灵活性思维。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我注意理由设计的“开放性”。课前我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把硬纸圆片等分剪成8个、16个、32个……小扇形,让学生拼成近似的长方形,通过寻找联系,推导出公式。这时,我别出心裁,提出了这样一个理由:“如果不拼成近似的长方形,你们还能拼成别的图形,同样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吗?”这一理由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纷纷动手实验,大胆求证,拼出了近似的平行四边形、近似的三角形、近似的梯形等,同样也能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充分展现了公式的多种推导过程,克服了思维的单一性,培养了思维的灵活性,进而达到了对学生的灵活性人格的塑造。
总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主动的学习,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使用性,使学生发现数学、喜欢数学,并让学生置身于问题情景之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发现并主动获取知识,才能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素质教学中。培养和发展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可以提高学生独立地获得理由的解决策略,并让学生掌握探索深思的策略,由对知识的认识过程转化为对理由的探索过程;由对知识的认知掌握转化为对理由的探究解决。这样才能使学生学会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不断地用探究科学的态度与策略去认识、发现、转变与创造。
参考文献:
[1]黄林新.英语教学中自主性学习初探[J].中学生英语(初中版),2010(Z4).
[2]刘东翠.新课程下的数学教学[J].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2008(07).
3]朱润华.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的几点感悟[J].黔西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03).
[4]赵力卫.小学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学周刊,20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