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如兰
摘 要:高考语文试题在试卷的结构模式、考查内容、命题手法等方面均存在着严重的固化现象,导致了试题的肢解化、浅表化和书斋化。长期固化使得反复刷题成为最“有效”的应试方法,导致教学极端功利化和仿真化,扭曲、异化了语文教学,既降低了试题的品质,也影响了语文教学的品质,必须向动态化、能力化、素质化方面改进。
关键词:高考;语文试题;固化;危害
高考命题年年不断改进,但不可避免也存在着一些弊端,那就是命题的模式化,笔者称之为“试题固化”。这种固化包括板块和内容两个方面,其后果是十分严重的。就高考语文命题本身来说,导致了试题的肢解化、浅表化和书斋化;就语文教学而言,则导致了备考乃至教学全盘的高仿真化,死盯“高考指挥棒”,考什么就教什么、怎么考就怎么教。下面谈谈高考语文命题固化的现象及危害。
一、高考语文命题固化的一些表象
(一)试卷组织板块的固化
新课程改革以来,全国卷及绝大多数省市卷基本是这样的固定模式: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板块+文言文阅读版块+古诗词欣赏板块+默写板块+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板块+语言的综合应用板块+写作板块。这种组织板块多年来没有大的变化和改进。
(二)题型和考查内容的固化
如,病句、成语运用等仍一直是四选一的客观题,文言文阅读仍是三个四选一的客观题加两句的翻译题,古诗词鉴赏仍多是肢解式(一般关涉诗句、技法、主旨等)的主客观赏析,现代文阅读基本上是两类文本肢解式的主观赏析、探究和评价等等。
当然,每年高考命题或多或少都有些变化,尤其2017年全国卷变动稍大,但仍没有摆脱这种板块及考查内容固化的羁绊。
二、高考语文命题固化的危害
(一)命题长期固化导致试题自身肢解化、浅表化和书斋化
1.试题的肢解化及其危害。这一点主要体现在古诗词鉴赏以及现代文阅读赏析这两大板块上。客观地讲,这一版块的命题都是符合《考试大綱》要求的,但笔者认为,也许是命题人过多考虑了如何容易制定答案及阅卷人如何好操作评分等一些问题,因此,肆意肢解宰割文本,命制出几道支离破碎的试题,这就直接导致了古诗词教学及现代文阅读教学的肢解化、破碎化。很多一线语文教师,在进行古诗词教学及现代文阅读教学时死盯考点和考法,总是喜欢直接就照着教辅资料把一首首血肉丰满、有体温有心跳的诗词及美文肢解成零碎的、冰冷的考题来“高仿真”地讲析,甚至还不厌其烦地讲解怎么答、答什么才给分。这样一来,就把课堂教学搞得鸡零狗碎、一塌糊涂,毫无生命气息,乏味透顶。这种低效重复的应考练习,对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和素养没有什么意义和价值。
2.试题的浅表化及其危害。这一点主要表现在文言文阅读能力的考查上。《高考考点说明》对文言文这一考点的总要求是“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具体考查点是“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文中的句子,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这样的考点要求与《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这一要求也是相符合的。但是,这样的考点和大纲要求绝不意味着高考文言文命题只能限于“三个四选一的客观题加两句的翻译”这种模式,尤其总是把内容的理解、判断和评价等都命制成客观题,供考生半透明地猜想、判断。从命题者的意图来看,这样命题意图确实有利于阅卷评分,但事实上这是无法真正考查出考生的实际能力和水平的。高考这样命题,一线教师为了应考只能铺天盖地地干巴巴地讲实词、虚词、通假字、特殊句式,没完没了的进行所谓张冠李戴、偷梁换柱、以偏概全的猜谜训练,甚至个别教师连翻译古文都强迫学生默写了。几乎就不存在什么思想、道德、文化和审美等教育了,更谈不上存在语言思维能力和语文素养的培育了。
3.试题的书斋化及其危害。命题书斋化指的是高考命题试题多年来只限于读写能力的考查,一直拒听、说考查于高考门外。众所周知,听、说、读、写是语文的四大基本能力,“听”“说”能力又是现实生活中人们运用语文的常态,是一个人语文能力和素养最迅速、最直接,也最真实的反映。然而,我们的高考语文命题却长期限于“读”“写”的圈子(作者并无否定需考查读写能力之意),视“听”“说”为不存在。这显然是有严重缺陷的。这种长期仅限于考查读写能力的高考语文命题,已经导致中学语文教学长期“纸上谈兵”,久不见实效,甚至低效、无效。
当然,说现在的全国和各省市的高考语文试卷一点儿也不关注语用题也是不够客观的。每年全国及各省市的高考语文试卷上还是有几道语用题的,而且还在逐年有所改善、增加,但这对于引导一线语文教学切实重视语言的运用,扎实训练和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而言,其影响力还是远远不够的。
(二)长期固化导致教学极端功利化和仿真化,扭曲、异化语文教学
1.基础知识板块命题模式化及其危害。这一板块的命题多年不变形式,为了在成语、病句、默写之类“死知识”上夺得分数,一线教师往往在高一高二阶段就开始全(下转第119页)